琴声悠悠 情深幽幽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光曲》是一篇经典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如何体现主题整合教学,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呢?我重整教材,大胆取舍,让学生品语言琴声荡漾,展想象情溢心田,在提取信息、联想与想象中,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进而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走进音乐之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建立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教学中,我将信息技术、艺术学科整合,让文字描述下的“无形”场景变成想象中的美丽画面,变成画笔下的“有形”图画,变成聆听的“有声”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片段1:
  师:《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我们先来听一听。(播放曲子)
  师:听完月光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由弱到强再到弱。
  生:先舒缓,再激昂,又恢复平静。
  师:你听出了变化,那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
  生:第9、10自然段。
  师:如果按照弱—强—弱,曲子可以分为三部分,9、10自然段和曲子相对应,也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请同学们从以下活动中选择感兴趣的一项,小组合作完成。
  (师出示共学提示:1.给三幅画起名。2.根据文字画三幅画。3.选择一幅画面配乐朗读。)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组给三幅画起名。第一幅图是微波粼粼,第二幅图是波涛汹涌,第三幅图是风平浪静。
  生:我们组根据文字画三幅画。第一幅图是海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第二幅图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第三幅图是风停了,浪息了,海面恢复了平静。
  生:我们组选择一幅画面配乐朗读。我们选择第一幅图,配的是舒缓的音乐。
  生:我们选择第二幅图,配的是激昂的音乐。
  生:我们选择第三幅图,配的是平静的音乐。
  与信息技术整合,变死板为生动,iPad提供了学生自主体验、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缺乏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禁锢。这个环节学生在小组内运用iPad根据文字画三幅画,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配上音乐进行朗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重点,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与艺术学科整合,变无形为有形,利用微波粼粼、波涛汹涌、风平浪静的三幅画面,配上舒缓、激昂、平静三个乐段,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拨动情感之弦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在朗读中感受美的语言,在想象中感悟美的意境,奠定情感基调。在情感体验中,体会弦弦掩抑声声思的心境,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体会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揣摩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以读写结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教学片段2:
  师:正因为看到了这些,听到了这些,贝多芬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于是,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结合背景资料写话)
  师:谁来说一说?
  生:盲姑娘家境贫穷,却能在艰难的环境里这么热爱音乐,真是出乎意料!我一定替上帝回报这对兄妹。
  师:音乐就是他们的生活,音乐就是他们的希望。
  生: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还有人喜欢我弹的曲子,我找到了知音。古有俞伯牙寻知音,今日,我终于遇到了自己的钟子期了!我一定要为她弹一曲。
  师:知音难觅,盲姑娘能听懂我的心。
  生:在这幽静的夜晚,月光是那样轻柔,只有用音乐才能表达我的心情,我要把这份安详和美丽弹奏出来。
  师: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来自月光下的安详和美丽。
  生:盲姑娘一遍一遍地弹我的曲子,她真是在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我要为她演奏,让她快乐!
  师:一首乐曲足以让兄妹
  快乐,他们的快乐也是贝多芬的幸福。
  生:我要为盲姑娘演奏,点亮她心中的明灯,给她温暖,给她力量。
  师:看不见世界的她,却听见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她的世界不再是黑暗的。
  (回扣问题:贝多芬究竟带给盲姑娘什么?)
  生:点亮她心中的明灯,给她温暖、力量。
  生:盲姑娘看不见,我听力严重下降,我们同样痛苦,但我们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
  师:坎坷的生活给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坚强。
  生:虽然我没有力量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师:音乐就是贝多芬的语言,为姑娘照亮了世界。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篇课文没有记录贝多芬的所思所想,这空白点恰恰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所在。“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我适时而巧妙地引进了贝多芬与盲姑娘命运十分相似的资料——面对多舛的命运,贝多芬曾想自杀到“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经历。面对坚强的盲姑娘,贝多芬的心一下子就与盲姑娘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学生一下子就闯进了贝多芬激情涌动的内心世界。学生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情感为生长点,展开想象,情溢心田。学生写话不仅是发展语言的过程,更是整合前面的所读、所思、所学,促进思维生长的过程。找准读写结合点,创设表达时机,把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写促读,让教学从一个起点走到另一个新的生长点,此时的教育润物无声。   三、奏响灵魂之音
  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因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这一切需要层层品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3:
  师:美妙的乐曲,动人的传说,其实关于月光曲的传说还有很多,同学们预习都知道哪些?
  生: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把曲子命名为《月光曲》。
  师:传说很多,为什么只有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大家偏偏相信它呢?
  生:这个传说和乐曲的内容相符合,这个传说中贝多芬是为穷苦人创作乐曲。音乐家不一定都为穷苦人创作,大家喜欢的是为他们作曲的贝多芬。
  师:在这传说的背后,大家想要表达的是对贝多芬的喜爱。(板书:善良、同情心、正义)
  师:拓展阅读有三个关于贝多芬的小故事,你们选择其中一个阅读,看看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把想到的批注在共学单上。
  生:从材料一中,我读出了一个勤奋、热爱音乐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二中,我读出了一个不畏权势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二中,我读出了一个正直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三中,我读出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三中,我读出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师:走进贝多芬,我们感受到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善良正直、不畏权势、坚强不屈。他是我们心中“伟大的英雄”。
  师: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是为穷苦人造福的,我做到了这一点,我是幸福的!”请你把这句话送给贝多芬。
  生:你的音乐是为穷苦人造福的,你做到了这一点,你是幸福的!
  师:贝多芬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坚强不屈,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
  推荐欣赏《命运交响曲》,推荐阅读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从音乐和文字中,你又读出了怎样的贝多芬?
  此处是课文的延伸,补充资料使贝多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实现了资源与文本的有机融合,在融合中促进内化,在内化中得到升华;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课内学习得方法,课外阅读求发展。学习并不能因为下课铃声而画上句号,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样的学习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历程。
  贝多芬的伟大正在于他把自己身上那么多的痛苦、烦忧、压抑、搏斗和孤独感都转化成了审美的人生,转化成了本体音响诗,转化成了内省符号化的音乐创作,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既是古典又是浪漫的德国音响哲学体系。它犹如一面镜子照鉴出时代的精神。借此,只有站在文化哲学整体性的高度,才能参悟贝多芬音乐思维的绝对美;同时,也只有借助于贝多芬旋律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美和崇高美,才能深深感受并体验到贝多芬那伟大的灵魂。
  为了备这节课,我读了有关贝多芬的系列作品,至今《贝多芬之魂》仍时时不离我的案头,每每捧读便对音乐有了新的体会,对贝多芬有了新的感悟,在读琴声的同时,还读出了深深的情感。琴语拨动心语,我也随着贝多芬那壮丽的心路历程升腾、融化……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
一、 将文章“读顺”,初步感知写法异同  师:这个单元一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三篇课文都是表现人的文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侧重写谁呀?  生:爱因斯坦。  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也有个人物,是谁?  生:宋庆龄。  师:《黄河的主人》呢?  生:艄公。  师:打开书,课前的“自学导航”提示同学们思考,《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可以分为四部分,先
小学语文主题作文教学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情感表达,通过知识、生活、情感的积淀,在重过程的积累生成中,让语言在这些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主题作文教学模式如下:积累先行—挖掘主题—指导成文—作文评价。在主题作文教学模式下建构的“春天”课程,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分为赏春、咏春、绘春、写春
1975年我由一名下乡知青招工来到胜利油田钻井指挥部32194钻井队,那是黄河大坝下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苇子林中几栋孤零零的简易房。钻井队七八十号人,只有一名女工。那个地方叫孤岛,隶属山东省垦利县。离钻井队不远有一片槐树林,树林中驻扎着一个军马连,我们每天上班下班都要穿过苇子林,有时候会远远地看到一两个骑在马背上的姑娘,她们放牧着军马,或悠然自得地在草地上徜徉,或一阵旋风般从草地上掠过。据说这些姑娘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语言形式,尊重文本的文体特征。文体是文学情味、审美体验和形式特色的统一,相对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而言,它是更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能帮助我们准确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语文本位,从而把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学习和运用作
小学低年段以识字教学为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段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可是在从教的几年里,我发现学生们大多对识字并不感兴趣。较大的识字量、枯燥的内容,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如何把识字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他们有浓厚的识字兴趣,愿学、乐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探究合作——自主识字能力的锻造  “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倾听他们生命拔节的声音,帮助他们绿色生长。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揭题,寻找生长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些课文,从题目切入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见题生义,望题生情”,寻找到语文教学的
一、课前交流,自然入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我们每个人啊,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呢,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你心中的偶像是谁呢?夏昆,你心中的偶像是昆虫吗?  生:我心中的偶像是周杰伦。  师:周杰伦是他的偶像。歌  唱得那么好,还能自己作词,自己作曲。  生:我的偶像是成龙。  师:成龙是他的偶像,武功高超。你是崇拜他的武功吗?  生:我还崇拜他经常给灾区捐款
作者简介:    岑燮钧,浙江省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小说月刊》《四川文学》《短篇小说》《百花园》《天池》《金山》《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部分作品入选年度排行榜、年度选本和中考、高考模拟卷。著有小小说集《戏中人》。   阿春是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张志峰的企业注册资金的,1000万。她看着这个数字,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   她希望这个张志峰不是他,这样的名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听”是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对现代人来说,倾听是日常生活中最有效的交际手段之一,更是一种能力和一种素质。  反思以往的教学,只注重读和写的导学功能,而忽视对学生倾听的训练。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听取他人的想法,更不会很好地和同伴进行口头交流。
名师的公开课一直是一线教师追随的目标,但每次听完公开课,就会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可望而不可即,难于模仿,止于欣赏!文学界有个口号叫“贴着地面行走”,据说源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话:“我贴在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我认为,这句话也应该适用于名师的公开教学。云端跳舞,脚踏白云,美丽翩跹,婀娜多姿。云端的舞蹈虽美,但毕竟离一线教师太远,只能欣赏。我们所倡导的公开课,应该是引领课堂转型,解决一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