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长气息的绿色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cursor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倾听他们生命拔节的声音,帮助他们绿色生长。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揭题,寻找生长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些课文,从题目切入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见题生义,望题生情”,寻找到语文教学的生长点,并以此为主线展开语言能力的训练。如虞大明老师在教学《桂花雨》时,是这样富有诗意地开头:
  师:散文如诗,散文如画。当你读到“桂花雨”这三个字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生:桂花像雨一样落了下来。
  生:一阵清风吹过,许多小小的桂花都从树上飘落下来。
  师:你这样描述就更加清楚了。你的眼前还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生:还有一阵清香从我的鼻子边掠过。
  师:不但会想,还会感受,已经闻到了桂花的香气,真有意思。
  虞大明老师透过题目唤起学生感知,引发学生想象,从而使学生诗意地走进文本,捕捉到了文本的信息。看似简单的对话导入,实际上是有意而为之,不露痕迹,独具匠心。
  有些课题可以通过激趣质疑,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教学《太阳》一文时,我以谜语开头:“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学生猜出谜底是太阳后,我紧接着引导:“关于太阳的传说很多,有《后羿射日》《夸父逐日》,你们觉得这些故事有可能是真实发生的吗?”学生畅所欲言后走进文本,找出了答案。
  二、朗读,培植生长点
  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应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
  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朴素又精彩。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步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依次把课文读了一遍;第二步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省略号部分的内容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也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宁老师以“读”为前提的三个步骤,看起来毫无特色,但却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我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没有对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而是把它改成文学的另一种形式——诗。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了这是什么样的安塞腰鼓,领会了文章的内涵。
  三、期待,促进生长点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了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运动过程。
  我在执教《月光启蒙》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中的歌谣和童谣,来体会母亲对作者那种真诚的爱。在学生美读前我及时激趣:“……然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已泪流满面……”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在配乐声中腮边也挂满了泪水。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以情传情,沉浸在气氛中的学生纷纷表白:“我要向母亲献一首歌!”“我要对母亲说:‘妈妈,我会永远记住您!’”“是啊!母亲太伟大了,她们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让我们记住我们的母亲吧!”通过诵读悟出的母爱在学生的心田中激起了一波又一波情感的涟漪,强烈的期待使孩子们对阅读产生了新的欲望。
  四、板书,优化生长点
  板书是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练地呈现出来,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时,我板书课题后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稍加思索后提出:“什么叫名堂?”“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怎样的名堂?”“是怎么玩的?”由疑而入,学生经过初读、自由读、圈画读等环节,弄清了课文中“玩”的实质是观察、探索,“名堂”则是发明与创造,通过交流完成了以下板书:
  这是依据文章线索进行的板书,有些课文可依据内容的高潮、重点进行板书。在板书时,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书写和绘画,把教材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也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
  焕然一新、充满趣味的板书,不仅表达了文意,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易懂、易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绿意结尾,提升生长点
  一堂好课少不了引人入胜的导入、深入透彻的理解、自然流畅的过渡、典型精要的练习,也要有余韵悠长的结尾与之呼应,让整堂课回味无穷。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游园不值》时,结尾处这样启发学生:
  师:一枝红杏出墙来,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所以“我”还有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还有必要非要见园子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戴不遇》,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已经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而且兴致已尽,也没有进去的必要了。《游园不值》也是一样,叶绍翁已经知道园子里春意盎然,也没有必要见园子的主人了。
  师:是啊,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师:把这句话换成我们游园的感慨——
  生: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入园?
  师:这就是——游园不值。
  课堂的结尾有很多种方式,如总结式结尾、发散式结尾、回味式结尾、拓展式结尾、续写式结尾、存疑式结尾、情感激励式结尾……具体采用什么方式结尾,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要依据学情而定。
  绿色的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绿色的课堂变浮华为朴实,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变僵化为灵活,变低效为高效,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可以幸福地诗意地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对于学生而言,方块字是一种记忆的符号,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法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提出的识字要求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缺乏兴趣一直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寻找识字的突破点,以点破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脑识字
送禮
期刊
教育教学之路漫长而崎岖,它需要闲庭信步、从容淡定的心态,需要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勇气,更需要抚今追昔、回首思忆的顿悟和感动……  一  1996年,在南京市建邺区南湖一小工作五年的我要执教一节市级课题研究课。该课题名为《小学作文TV的研究与实践》,在力学小学、石鼓路小学、鼓楼一中心小学、南湖一小等校进行实践操作研究,时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教学理论室主任的杨清生老师为课题主持人。  我设计好教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方法上的著名论断。这一主张的精髓在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叶老的话语,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而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转换“演员”的身份,放弃“主角”的地位,转而探究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采风”就是到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乡土写作”采风本就是积聚家乡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字等乡土文化资源和乡土生活的小册子。建立“乡土写作”采风本,旨在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搜集积累材料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正确、务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从而增强写作兴趣,提升作文
一、 将文章“读顺”,初步感知写法异同  师:这个单元一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三篇课文都是表现人的文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侧重写谁呀?  生:爱因斯坦。  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也有个人物,是谁?  生:宋庆龄。  师:《黄河的主人》呢?  生:艄公。  师:打开书,课前的“自学导航”提示同学们思考,《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可以分为四部分,先
小学语文主题作文教学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情感表达,通过知识、生活、情感的积淀,在重过程的积累生成中,让语言在这些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主题作文教学模式如下:积累先行—挖掘主题—指导成文—作文评价。在主题作文教学模式下建构的“春天”课程,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分为赏春、咏春、绘春、写春
1975年我由一名下乡知青招工来到胜利油田钻井指挥部32194钻井队,那是黄河大坝下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苇子林中几栋孤零零的简易房。钻井队七八十号人,只有一名女工。那个地方叫孤岛,隶属山东省垦利县。离钻井队不远有一片槐树林,树林中驻扎着一个军马连,我们每天上班下班都要穿过苇子林,有时候会远远地看到一两个骑在马背上的姑娘,她们放牧着军马,或悠然自得地在草地上徜徉,或一阵旋风般从草地上掠过。据说这些姑娘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语言形式,尊重文本的文体特征。文体是文学情味、审美体验和形式特色的统一,相对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而言,它是更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能帮助我们准确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语文本位,从而把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学习和运用作
小学低年段以识字教学为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段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可是在从教的几年里,我发现学生们大多对识字并不感兴趣。较大的识字量、枯燥的内容,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如何把识字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他们有浓厚的识字兴趣,愿学、乐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探究合作——自主识字能力的锻造  “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