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 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完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
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完整的木桩和篱笆主题图):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生1: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即篱笆和木桩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兔子图与夹子图):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学生反复说)
师: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规律?(生答略)
出示表格:
[\
其他文献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能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高效的实施教学。因此,教材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概率知识是这次课程改革小学
初二男生晓东(化名)鼓足勇气向心仪的女孩发出“求爱信”后,原本清纯美好的友谊,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复杂的故事,尴尬也随之而来。表白之后,女孩看见晓东就躲得远远的,这让晓东十分后悔,继而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心理困扰:少年心事,贸然表白失败后精神恍惚 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一位中年女士带着儿子来到咨询室。中年女士眉宇间愁容紧锁,身后的儿子白净斯文,腼腆中带着羞怯,看我的目光有些躲闪。这样神情的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即所谓体验性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感悟到数学的精彩,享受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体验,如线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并没有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至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很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对广大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知识和技能
入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数学经验与“学校数学”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更需要对学生的数学经验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升,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跨越。 一、激活 案例:“认识平均分”教学 师:一天,小猴摘了6只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它的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请小朋友们
某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在尽情享受着下课后的游戏时间,踢球、投球、打电动、玩滑板……好不热闹。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蜂拥冲向了教室,却把各自的玩具和物品遗落在操场的角落里。就在这时,一个“影子”快速穿梭操场的各个角落,把孩子们遗落的物品搜集起来,堆进了教室旁边的失物招领箱内。 又是一个课间,孩子们在失物招领箱内找到自己的玩具,继续快乐地玩耍起来。这时,一个黑发男孩也来到操场,他用各种方法欺负其他孩子
概念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灌输、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灵活运用,解题时就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节内容,教材借助三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材的编写程序是:例题重在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学会借助画图或列表进行推理分析,从而调整数量直至解决问题。例2在呈现一个关于租船的实际问题后,直接以“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基于例1的学习经验自主想到假设的策略。接着根据“10艘都是大船”的假设,引导学生抓住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可时下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不管什么学科,要进行教学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参加评比、展示、学习、检查,要是不用多媒体就一票否决,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用课件就不够档次,多媒体成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