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选修课教法改革初探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课堂中的“讲授法”有其存在的内在根据,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其中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弊端最令人诟病。在选修课《台港澳文学》的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积极性。这种教法的改革可概括为“三个为主”:一是学习地点以图书馆为主,二是学习方式以个人阅读、小组研讨和合作写作为主,三是学习效果检测以阅读笔记、主题资料册和展示评比为主。这种改革的意义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学生从合作学习中不仅收获了学业成绩进步的喜悦,还收获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如何成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人生经验,研究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训练并有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研究学习 讲授法 三个为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134-04
  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教法,大学课堂中的“讲授法“有其存在的内在根据。从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顺应工业时代的需要而明确提出并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以后,“讲授法”就几乎在所有的教学形式尤其是文科教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如果我们认真考察一番,就会发现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所有我们可以列举出的弊端之中,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弊端是最令人诟病的。在这种教法中,教师所关注的主要是所讲授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以及实用性,而学生集体是“作为一个抽象的东西横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使得师生关系抽象化、疏离化”。[1]这种教师的个人表演从最深刻的角度分析,“是对学生生命群体的一种漠视。这种漠视既不利于教师成长,更不利于学生成长”。[2]“上课听故事、下课背故事、考场抄故事”的这样一个僵化的过程,既让学生无奈地处于被支配的地步,又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合作与探讨的机会,因此,学习只是一个单向的个体的吸收并输出的过程,个体的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在这种过程中无从得到真正的激发。有鉴于此,在2011下学期毕业班选修课《台港澳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对教法做了一点改变,力图通过这种实践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上闯出一条新路。通过一轮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存在的问题,都对今后的教学有启示作用。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及过程设置
  我们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台港澳文学》,通过《台港澳文学》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能力。因为在我们看来,虽然方法能力与知识之间构成了一组非常复杂的动态关系,但针对毕业班已有一定知识积累而方法与能力又没有得到很好训练的现实而言,方法与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而这三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既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也是在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中的手段。实践证明,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人才更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并从学习中获得愉悦;也只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人才更有机会表现出包容性、互助性、组织性和奉献精神,从而更完美地实现知识能力的进步与情感成熟博大的统一;同样,也只有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人的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才会在更高意义上得到最佳的实现。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把整个学期教学工作分为四大阶段,力图通过这四大阶段,较好地实现自己的设想。
  第一阶段为组织动员阶段,时间为两周,周课时两节。这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改革的理念,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了直观地强调改革的重点和特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了“三个为主”的口号以强化学生对此改革理念的认知:一是学习地点以图书馆为主,二是学习方式以个人阅读、小组研讨和合作写作为主,三是学习效果检测以阅读笔记、主题资料册和展示评比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再简介《台港澳文学》的一些大致情况和本期教学要达到的一些具体目标。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强化改革的观念,从学习动机上真正把学生调动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分组(每组5-8人)并推选组长。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今后所有学习任务(阅读和个人总结除外)均以小组名义完成,并以小组名义计分,即小组作业成绩为每个组员的个人成绩。
  第二阶段为阅读阶段,时间为八周,共十六课时。没有阅读就没有一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后面几个环节的质量。这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就是阅读:先通过研究目录和初步阅读相关教材,确定小组共同认可的大致方向;再围绕这一大致方向更广泛地阅读并写出阅读笔记;然后集中讨论更进一步明确或修改主题;最后再次深入阅读并写出阅读笔记。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均在教室或阅览室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强调这个阶段的重要性,笔者把这一阶段的分值初定在占总分的60%,主要是通过检查阅读笔记来判定成绩。
  第三个阶段为表述阶段,时间为六周,共十二课时。依次为资料编辑、口头报告、论文写作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要求围绕小组共同认可的主题,在每位学生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汇编一本主题资料册,要求做到:主题明确、材料丰富、来源翔实、排列有序。在这个环节,我们特别强调了要对阅读笔记做深度的分析和归纳,体现自身特点,突出独特感悟。第二个环节是以小组名义共同撰写一份主题阅读报告。阅读报告将通过小组推举的选手,面向全班学生公开宣讲,其余组员将现场接受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就阅读报告中相关问题的质询。对阅读报告的具体要求有三点:汇报的全面性与重点性要统一、感悟要有真实真切性、表述要有条理性。第三个环节是在以上基础上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要求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表述规范。
  第四个阶段为展示评比反馈阶段。时间为两周至三周,先是公开展示所有作品,并自评、互评,最后用一篇《收获与建议》的个人小结结束全学期的学习任务。阅读笔记计个人分,每个组员的分数相加再平均则为组员阅读最终得分。资料册计小组分,小组分即为个人分。阅读报告包含组员答辩和论文写作均计小组分。最后的总结属不扣分项目,但可用来个人加分。个人总结的自评分和教师评分保持了小组水平和个人表现的有机统一。   二、教法改革的收获
  此次教法改革的初步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和反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学生从合作学习中不仅收获学业成绩进步的喜悦,还收获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如何成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人生经验,同时,研究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训练并有了一定的提高。经过多个层次的自评、互评和师评,选修本课程的310人,及格率为100%。其中有211人达到了“优秀”等次,比例为68.6%,其余99人也全部达到了“良好”等次。最高分99分,最低分83分。从成绩上看,获得了普遍的大丰收。以学校教学检查中学生评教环节上看,从121份(有个人材料、有小组材料,总份数少于实有人数)的书面反馈材料中,有65%的学生给予这种教法改革以纯正面的高度评价,其余35%的学生也无一人否定此项改革实验,只是以建设性的态度提出了一些值得改进之处的建议。在学校统一组织的网络评教活动中,《台港澳文学》学生满意率达到99.47%,为中文专业课程最高分。学生作品展览活动也获得了几乎所有师生的赞赏,留言板写满了祝贺和肯定的内容,让所有参与这个课程的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在最后的《收获与建议》的个人总结写作中,学生们更是直接表达了对这项改革的真诚认可。更令人感动的是,有许多学生选择用多媒体做阅读报告展示,既加强了表达的效果,又学习巩固了多媒体制作的知识和能力。又如许多组的资料册,学生自发学习采用了高级排版软件,打印出来的效果与正规出版物几乎完全一样,既做到了内容的丰富与充实,也实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统一。还有一些组在互联网上建立相关作家的网页和QQ群,随时交流资料、反馈信息以及深入研讨,极大地促进了对相关主题的认识。余玉明同学在自主学习龙应台作品的过程中,为龙应台通过写作来改造社会、推进民主进步的精神所感动,也联系实际写出系列文章,对社会生活中的不良思想与行为进行了既尖锐又理性的批判,这种批判获得了社会高度的评价,一学期来已在各个专业网站和政府网站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他认为,这种教法的改革,真正唤醒了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尊和自豪以及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最直接有效地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表达的激情。
  三、对一些问题的讨论
  作为教师,我们对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十分欣喜的。但我们也知道,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去讨论和探究。只有对问题进行深入而科学的讨论,后续的改革才会走上一条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大道。
  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自主学习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需要什么样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是需要的,这毋庸置疑。关键是需要教师什么样的指导?在这方面有教训可以汲取。如学生对主题的选择。其中选择三毛的有9个组,选择金庸的有5个组,选择琼瑶的有5个组,选择梁凤仪的有4个组,选择台湾女性创作的有3个组。其他被选择的作家有:王家卫、严歌苓、林海音、张爱玲、龙应台、李敖、周星驰、白先勇、卫斯理、梁羽生、徐克、李安、古龙、李碧华、梁实秋、东瑞、侯孝贤等。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名单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学生的自发选择与他们的知识结构有关,与作者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有关,与学生的性别(女性占90%)有关,与图书馆的资料多寡有关。如果从文学史的观点看,这份名单欠缺平衡性和学术性,许多重要作家、文学流派及文艺思潮并未进入学生选择的视野。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具体指导不够,对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关节点提示不够。完全的“放养式”固然满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但也让许多必须具备的更重要的知识容易被学生忽略。又如在阅读过程中,也呈现前松后紧的问题,原因也在于教师的指导缺乏超前性,等真的发生问题再来指导或纠正,时间就不可避免地显得更为紧迫。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们,指导的及时和到位是开展教法改革的重要基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需要更具体、更超前、更到位、更个性化的指导。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合作学习如何保证质量?如何既能体现集体的力量又能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个性?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3]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怎么评价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如果考虑到教育方式对民族素质的改造这一焦点,合作学习的意义就更为深远了。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对合作的理解,往往都是机会主义的。或者我们随大流、无思考,以为提出自己的意见就会损害合作方的自尊,从而影响合作的氛围;或者固执己见,无法接受对方有益的意见,把一定程度的妥协包容当成是对自身能力的否定或人格的贬损。我们总是很难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而大学的教学应该在这方面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主动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从理论上说,合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没有这样的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只企图通过所谓的“思想教育”来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这就是我们这次教法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改革中,我们最关键的做法就是设置一系列“超级目标”,让学生们建立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学习网络。具体做法是除了最后的一个加分作业,其余绝大部分作业均以小组计分,这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和传统计分方式影响的学生来讲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如何在本人学习的基础上协调与组员的关系?如何共同确定主题?如何在合作中解决不同意见的争执?如何分工又合作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对待在学习上拖全组后腿的同学?所有这些问题几乎都是新问题、新矛盾。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合作水平及综合素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结果证明,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好,绝大部分学生从合作学习收获了喜悦和友情,并从中加深了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也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但由于我们的设想考虑不周,从学生的反应分析,这一次的合作学习也的确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是分组人数不统一,最多10人,最少4人。4人还可以,10人则太多,小组活动难度太大,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一个较小的集体中,每个人都能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自己对集体的影响……而且,在较小的集体中,团队的成功也能够给成员带来更多的满足感”。[4]有研究数据显示,当群体规模达到8人时,个人努力的程度仅为单独工作的80%。[5]其次是没有明确规定小组长有统计组员学习到位率并计入总成绩的权利,因此,对组员约束力下降,致使极个别学生假合作之名,行偷懒之实,滥竽充数,坐享其成。三是成果检查无法落实到个人,绝大部分成果以小组之名提交,以小组名义计分,致使特别有贡献的学生觉得不公平。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正是对学生奉献精神的一次最好的检阅和展示,但如果作为一种体制性的规定延续的话,会不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长久的、隐形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权衡利弊,在下轮改革中趋利避害,选择更好的合作方式,或者为这种合作方式注入更明确的要求以提高这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研究学习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合理的目标?这个目标如何才能既是有意义的同时又是可能的符合学生最近的发展区间?其实,拟定一个从理论上看起来很完整很有价值的目标并不是难事,问题的关键是在实践上是否可行?这方面,我们也有教训。改革之初,我们提出了四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其中三个阶段为表述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有“论文写作”这个环节。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要求有点操之过急,难度太大了。对每周只有2节的选修课,又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如何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这个任务。退而求其次,我们把此项要求调整到非强迫性要求,而把重点放在对阅读笔记和阅读报告相关问题的深度讨论上,并且联系实际介绍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特点、格式要求以及处理参考文献的一些技术规范。这样做对学生的要求看起来似乎低了一点,但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很好,也有部分学生主动上交了相关的论文。从论文的质量看,至少在形式上已经基本符合论文的规范了。如果我们从概念上追根究底的话,什么叫“研究学习”?“研究学习”就是探究学习,就是以研究的心态和眼光来学习,就是围绕一个目标,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去逐步得出结论。在这里,质询的心态,探索的勇气,合理的方法比具体的目标更具有现实的意义——至少对目前的大学生而言是这样。
  我们要讨论的第四个问题是:我们所提出的“三个为主”的口号是否可行?是否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为了最直观地强调改革的特点和重点,我们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个口号:第一个口号是学习地点以图书馆为主,第二个口号是学习方式以个人阅读、小组研讨和合作写作为主,第三个口号是学习效果检测以阅读笔记、主题资料册和展示评比为主。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文学类的选修课有时以图书馆为学习场所应该也是符合情理的,但“以图书馆为主”则对传统的本专科授课规定有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会不会对学校整体的教学安排造成影响?从任何一项改革都是系统性工程的逻辑出发,这种单兵突进的改革方式会不会造成系统秩序的紊乱,从而也为自身的改革造成不应有的阻碍?最坏结果可能是:个别科目的改革有一定的收获,甚至是较大的收获,但都以其他大多数科目教学秩序的紊乱或者权威性影响力大幅降低为代价。这种代价太大了,这并不是我们此次教法改革的初衷。在这方面,我们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们根本不企图通过小小实践改变班级授课及讲授法的主流地位,因为这已经是一种包含了多重历史文化因素的最现实的存在。如同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所言,满堂灌的讲授法之所以成为最广泛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既是教师对自身所授学科的热情所致,也是他们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的表达方式;同时人性的惰性和力图掩盖自己不足的心理愿望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选择因素——因为很显然,在非讲授的教学情境中,总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和更广的知识范畴,这对教师的学识和心智都是一种更严苛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是这种讲授法的最重要的“同盟军”,在没有教师改革的启发鼓动之前学生们往往更喜欢传统的“讲授法”,因为这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他们付出最少的劳动而通过考试。[6]对这一点,我们将密切跟踪关注。具体影响如何,目前还没有第三方的调查资料可作佐证,这个问题只能存疑,留待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继续观察。至于第二个口号,我们认为正面意义几乎是肯定的,负面作用不能说没有,但的确不大。而且即便有一点负面作用,可以通过教学的微调予以解决。增加一定的教师的有针对性的讲授和指导,让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效率,让学生的写作更有规范也更有创新,这应该是微调的目标。第三个口号从理性上讲应该是很有价值的,这种脱离了“上课听故事、下课背故事、考场抄故事”窠臼的以阅读和写作为基础的考核方式,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上讲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也几乎获得所有学生的欢迎。这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考核方式极大地解放了学生自由的欲望和创新的激情及潜力,其对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必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传统的以“讲授法”为基本特色的大学教学必须加以改革,这几乎是所有大学人一致的看法。但究竟如何改,可以选择各种路径和方法。在选修课《台港澳文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目标,而是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程知识,通过这种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能力。这种改革的尝试获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正如上述所讨论的问题一样,还有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等待我们在今后的后续改革中加以修正、检验并逐步形成更为有效的方法体系,为大学文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活标本。
  [ 参 考 文 献 ]
  [1] 燕良轼.解读后现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60-161.
  [2] 燕良轼.解读后现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70.
  [3] 何善亮.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8.
  [4] 戴维·迈尔斯,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86.
  [5]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98.
  [6] 德雷克·博克,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75.
  [7] 戴励强.“思所见、言所想”学会主动欣赏[J].大学教育,2012(11):124.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代研究型大学面临的重要问题。电子科技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项目支持下,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全面开展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针对研究型工科专业也面临的诸多问题,设计了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教学和综合设计项目系统,通过引入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培养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 工程能力 模块化教育  [中图
期刊
[摘 要] “美”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更加遍布于情感行为中。可是,这种蕴含于情感行为中的美却是那么含蓄,让人难以发现,难以认知,甚至被忽略。情感行为的存在为美的具体表现提供了载体。情感行为的美悄然融入了美学研究范围之内,以一种不可剥离的状态存在于各个角落。具有美感的情感行为其实是以道德为支撑的,但又不仅限于具有道德性的具体形象。  [关键词]情感行为 载体 审美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90后大学生在低碳认知、低碳行为表现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表现出不一致,生活自主与自控表现出两面性,在精打细算与粗放生活中徘徊。针对这些问题,应引入社会学习理论,提高认知水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引导倡导的方式,树立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理念;分析校园低碳情境因素,完善管理制度。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低碳认知 低碳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
期刊
[摘 要]青岛滨海学院党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学院价值观为统领,精心设计、倾心建设了德育系统工程,包括:核心工程、灵魂工程、载体工程、基础工程、暖心工程、特色工程、保障工程、前提工程。  [关键词]滨海学院 价值观 民办高校 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74-03  青岛滨海学院建校二十周年来,院党委认真贯彻落
期刊
[摘 要]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发展现状,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循序渐进式的系统教学方法。以概率统计中的古典概型和极大似然估计两个知识点为例,演示了如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然后再逐一解决,体现了该方法化整为零、循序渐进、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  [关键词]渐进式 超骰子 古典概型 极大似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
期刊
[摘 要]幸福指数是当今兴起的一股研究思潮。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与精神需要是紧密联系的。女生在人际维度方面的幸福要高于男生。幸福与收入间具有幸福鸿沟现象,“学有所用”是幸福指数中一个重要指标。  [关键词]幸福指数 精神需要 幸福鸿沟 学有所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40-03  一、引言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之一,
期刊
[摘 要]《农学概论》是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所学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开设《农学概论》专业选修课的宗旨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全方位的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背景特点,开展启发与探讨式课堂教学,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改革考核内容,坚持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
期刊
[摘 要]产业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历来是大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分析方法入手,运用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分析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SCP分析框架 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状况,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具体影响广西民办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学校可从自身内部方面和学校外部各种环境方面,提高民办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民办院校 会计专业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92-03  一、引言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
期刊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1∶1教学模式,阐述了它的内涵,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为例,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88-02  一、1∶1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校面向省内100多家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