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素材在高三复习课中的多维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64740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针对这条新闻,我希望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新闻素材的探究中巩固语文学科知识,带领学生一起挖掘新闻的文化价值;在研读思考的过程中,训练科学的思维能力,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基于此,我设计了三个版块的语用题教学内容:
  版块一、文化探究题:名字里的乾坤
  屠呦呦出生,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诗经·小雅·鹿鸣》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从此名为呦呦的屠药师一生便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以此导入教学,一方面可拓展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积累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借此衔接古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知识点,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在治疗疟疾病症中的作用而获奖,因此从《鹿鸣》篇的“蒿”字入手解读诗意。“苹”“蒿”“芩”形旁提示都属于植物,“蒿”即屠呦呦发现的菊科植物“青蒿”。一群鹿儿呦呦叫,在原野吃草。
  复习古诗词表达技巧“兴”的写作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鹿鸣》篇三章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语言上呈现了重章叠句的特色。
  接着从屠呦呦名字的解读链接到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6题,“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此题以古人的名字为载体,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设计题目:考证并举例名人的名字出处,并给他们取个字。
  版块二、思维探究题:新闻里的对话
  呈现新闻一则,并作如下探究: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疟药逐渐失效,国际上迫切寻找新型抗疟药。在国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中国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1969年,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项目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素。
  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央视网2015年12月19日)
  设计题目1:给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设计题目2:请以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名义给屠呦呦发一封祝贺信。
  设计题目3: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界大腕们纷纷发来贺信。一位周姓院长的贺信,长不过100多字,表达上却是错漏百出。2015年3月,李光耀去世,李嘉诚给李显龙的唁电,也不过100余字,其文大雅、其辞细琢、其意隽永。有人评论说,港台地区就是更有文化。请你就此事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超过50字)
  三个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挖掘新闻素材的价值。从语言文字、语体表达、文化思想三个层面创设了对话情境。以文字组合的方式拟标题,落实新闻内容;以实用类文体的表达,强化新闻的价值;以文化现象的探讨,提升对事件的思考判断力。抛砖引玉,一材多用,学生与新闻事件对话的过程中,激发起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力。
  版块三、价值探究题:观点里的立场
  呈现报道一则,并作如下探究:
  诺奖不是“强心剂”,反而可能是对中医
  的一次致命打击
  刘 兵
  自从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来,在最初的喜悦、祝贺之后的各种声音中,既有对中国科学体制的批判性、启发性思考,也不乏对屠呦呦获奖带有争议和妒忌的议论,有借机对中医或是褒扬或是批判的声音。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屠呦呦获得诺奖当然是一件好事,中国人有能力在西方科学的研究中达到很高的成就。从屠呦呦的研究工作来看,虽然她的研究曾受到中医典籍的启发,所研究的材料青蒿本也是来自中医曾用的药材,但从其研究方式来看,却无疑是西方科学式的研究,因而是典型的应属于西方科学的重要成就。这也正如网上流传的诺奖权威人士的回应,即屠呦呦获得诺奖并不是对中药的一种奖励。
  当然这样的药物研发有其意义,屠呦呦获得诺奖,就是对这种意义的重要肯定。我们也应意识到这样做法的局限,认识到将这样的研究唯一化会给中医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由于诺贝尔奖渴望综合征的存在,屠呦呦所做的这种容易被误解为弘扬和发展了中药、又有诺贝尔奖光环的研究。若是将其当作一剂用在中医药领域中却并不对症的强心针,反而可能会成为对那种以西方科学的范式来进行名为中药却实为西药的研究倾向的有力支持。(摘自《新京报书评》,有删节)
  设计题目:针对这则新闻报道写一段微时评。(300字以内)
  时评是针对社会和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文体。学生通过微时评写作,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更透彻,由表及里看问题、谈问题。在事件的评论中呈现自己的价值观。正如《思维与语言》一文中提到的“每一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新闻微时评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将社会事件和个人的价值判断连接起来,探究新闻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素养,完成了又一次学科知识和自我内质的双成长。
  高三的语文复习课,作为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结点,必须让知识融会贯通于综合运用中,这对学生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可能在割裂的板块知识复习中熟练掌握语文的文学性和工具性,游刃有余地运用。《走近屠呦呦》教学方案的设计,尝试以新闻素材的多维探究,开阔学生视野,训练敏捷的思维,积淀丰富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在高三语用题复习课中实现学科的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
其他文献
多数语文教师在上公开课时都喜欢选择散文,也许大家都觉得无论是叙事、抒情、议论类的散文,其中的人事、情感、哲理大多是显非隐、是简非杂。由此,褚树荣老师才有“散文阅读存在着浅表化倾向”的忧虑之语。  散文教学的浅表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琐屑化、教学模式的模板化、主题解读的简单化。如此现状,扼杀了散文的生命活力、模糊了作者的创作个性,谈何走进文本独特的精神世界呢?笔者在教学迟子建《灯祭》一文的过程中
在初中语文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挥棒下,初中语文教材对语法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删减,在教材的附录里,语法静静地躺在那儿,无人问津,中考的试卷上,明显的语法点的考测早就不见了踪影,语法成为语文教学被冷落的对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不能放弃。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现状  1.淡化语法现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应试教学,最普遍现象是淡化语法教学,对于基础的语法知识点讲得支离破碎,仅仅对有
【背景分析】  《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现代散文。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篇“难文”。这首先在于它的选材与众不同,描写的是来自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没有远离故乡生活经历的高一学生较难体验这种情感。另外,本文是一篇感情深藏不露,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作者致力于深刻的思索,文章整体语言比较抽象,这都给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将“评点法”以“对话栏”的形式呈现于教材,将“评点法”引入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同时,也将语文课文文本中“许多用语言不能直接写出来的”东西或直观、或暗示、或发人深省地呈现了出来,给学生开启了一道发掘、填补、联想、参与和创新的大门。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的“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关注学生写作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不爱写”,在实际写作中表现出“不会写”,作品最终呈现的是“写不好”。如何改变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怕写”“不会写”“写不好”状况,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试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降低门槛,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写”  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笔者发现在众多《边城》课例中,突出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内容上没有充分把握其艺术价值,如过多纠结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没有体会到《边城》的抒情式叙事风格,作者有意淡化故事情节、模糊人物复杂性等;再如欣赏仅停留在感受美,而没有感受到美丽背后的忧愁。二是对主题理解有些封闭,没有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理念及文学史的发展进行动态的、多维度的探究和把握。本文旨在这两方面有所开拓。  一、抒情的叙事  传统小说重
摘 要:文章从我国对全球胜任力人才需求的背景入手,梳理分析了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理念,提出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中应包含背景知识、外语基础、跨文化交际技能、全球视角、尊重多元文化、有效行动六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以此为框架,讨论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据此分析了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实践。我国高校需进一步凝练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理念,充分利用中外合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然而,回归到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以教代学”的现象比比皆是:生怕学生不会走路,或者嫌学生太笨,速度太慢,教师干脆背起学生就走,很快就走完全程,酣畅淋漓,无比痛快。散文原本是充满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但是在教师“好教”之风的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看出,景与情相依相成,不可分离。  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从景与情外在结
一、典题导入:  典题1:请举两例分析本词中想象手法的运用。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试题解析:这首宋词的标题已经明确的介绍了这是一首送别诗。“白苎新袍入嫩凉”一句主要是介绍廓之的穿着及考试时节,这一句很明显是实写。“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则是在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