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的刑事审判看犯罪构成理论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y2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来源于苏联,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下有其历史必然性和适应性,能够比较简便地解决多数常规刑事案件的定罪过程,但如果法官不能充分地将犯罪构成看成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系统,不能对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方主观方面作有层次、系统的分析,将会导致刑事审判过程流于形式。
  【关键词】刑事审判;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理论
  (一)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我国的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来源于前苏联,19世纪中叶,俄国的刑法学家接受并将tatbestand引入到学术用语当中,这个词译成俄语后就是犯罪构成,这里的犯罪构成就是指犯罪成立的条件。苏联刑法学家特拉伊宁等对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进行改造后,形成了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有机统一的犯罪构成体系,缺少一种犯罪构成,即不能成立。
  高铭暄教授在其著作《刑法学》(1978年出版)一书中指出,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综合。对犯罪构成四个要件有明确的表述,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害的社會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一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的方法、时间、地点等。犯罪主体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认识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实施危害行为的人。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故意和过失)特定的目的等。
  (二)德日犯罪构成理论
  在十九世纪初,由施求别尔、费尔巴哈等人提出了犯罪构成概念后,在德国的刑法理论界中掀起了一股研究犯罪构成的热潮。20世纪初,德国刑法学者贝林格把犯罪构成作为犯罪构成要件论述,并于违法性、有责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日本学者福田平、大冢仁在《日本刑法总论讲义》中指出,要使犯罪成立,必须具备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与责任这三个要素。①这三个要素形成了理论的结合,责任以违法性为前提,违法性以构成要件该当性为前提。就是说,只有该当构成要件的行为,才可以把它提到刑法上来评价其违法性与责任,构成要件则是犯罪理论体系的基础。
  由此可见,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犯罪构成体系将构成要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二是违法性;三是有责任。这三个要件基本上是采取一种递进式的逻辑结构。
  (三)两个理论体系之比较
  苏俄和我国受意识形态影响,在刑法学科中采用马克思的哲学观点来评价犯罪行为有其历史必然性。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是一种耦合式的犯罪构成体系,一个行为,必须同时符合这四个方面的要件,才能成立犯罪,这种性质在说明犯罪行为时是有力且合理的,但由于这种平面式的结构,可能在定罪过程中存在缺陷,在逻辑上不够清晰。但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子系统的要件和结构,正确认识和把握犯罪构成这个有机整体,才能在马克思主义条件下发挥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的优势。
  而德日三阶层的犯罪构成理论,是一种递进式的犯罪构成体系,在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与有责性这三个要件之间的关系上,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进程。其中,构成要件该当性是一种事实判断,它不以法律判断与责任判断为前提,只有事实判断成立后才能继续展开法律判断与责任判断。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三方面的关系是十分明晰的,逻辑也是十分清楚的,它具有动态性,三个要件的递进过程,也就是犯罪认定过程。在三阶层理论中,违法性作为一种法律判断,将违法阻却事由排除在犯罪之外,有责性作为一种责任判断,解决行为的可归责性问题。
  二、从中国的刑事审判看犯罪构成理论
  陈瑞华教授在〈论法学研究方法〉一书中指出,我国的刑事审判模式是流水作业式的审判模式,法官在审判之前可能已经作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判决,而在法庭上只是形式的走走过场,而且法官制作的判决书也缺乏如何定罪的说理过程,只是单纯的堆砌案件材料,直接得出有罪结果。
  在我国耦合式的犯罪构成体系中,如果法官不能充分地将犯罪构成看成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系统,不能对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方主观方面作有层次、系统的分析,就会造成对犯罪的判断无层次性、事实判断和法律评价同时地、系统地一次性完成,甚至可能会先入为主的进行法律评价。而且在现实中,刑事审判很少做出无罪判决,这与我国四要件构成理论缺乏出罪条件有必然联系。我国的犯罪构成评价体系是将事实评价和规范评价合二为一的,在评价入罪时,需要事实和规范上的双重肯定,其原因是单一的,而出罪的原因是多元的,事实评价和规范评价任何一方的否定都可能使行为不构成犯罪。②因此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在定罪时是有力可行的,但在出罪时却缺乏多元的途径。在实践中法官往往在对犯罪行为作出评价之后才去寻找出罪条件,看是否符合刑事责任能力,或者是否排除社会危害性的事由。法官也是有血有肉的具有正常情感的人,在做出价值判断后,往往很难再去考虑其他出罪条件。
  除上文所述对四要件构成理论把握不当容易造成法官在审判前就形成价值判断之外,还会造成刑事判决书中缺乏定罪的逻辑说理部分,法官往往只对案件事实进行简单堆砌后就得出结论,而忽略其内在的逻辑推理过程。
  而三阶层理论因其递进式的理论结构,法官在运用时更简单,并且富有逻辑,在构成要件阶段,就对行为进行事实上的检验;在违法阶段,对行为进行性质上的界定;在责任阶段,对能否将行为算在特定人身上进行最后的推敲。如此反复、审慎思考,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法官在裁定文书的过程中,亦可以利用三阶层理论递进式的逻辑思维对定罪过程进行充分论证,使裁判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三、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之思考
  当一种理论与现实不一致的时候,应当反思理论而不是让现实迁就理论,但反思理论的过程不应是一味用西方的理论来裁减中国的实践。   德日的三阶层理论从逻辑视角来看,的确比我国四要件体系更具有逻辑性,但是三阶层理论是建立在德日重视逻辑与推理的传统之上的,而中国人更讲究实用功利,重经验,重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想直接适用形式司法至上的三阶层理论存在阻碍,并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直接抛弃带有阶级性质的四要件构成理论体系也不具有现实性,刑法并非是单独存在法律,在我国宪法的制约下,以及没有完善的民法典这一情况出发,抛弃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而改用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不具有可行性。
  德日刑法理论界热衷于各种各样的体系建构,法学派系,体系之争相当激烈,这与德日的经济条件以及谨慎,细致的民族传统不无关系,从竞争中得到进步固然值得肯定,但过分的理论争辩必然也会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我国在经济条件制约下以及自古以来就强调中庸之道,因此各种理论之间并非只有你存我亡的关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下互相吸收,相互借鉴。
  我认为,德日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和中国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并不存在意识形态强烈对立的矛盾,虽然二者发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但二者终归都是刑罚的工具,工具强调实用性,只要在特殊的环境下,通过工具的使用能得到我们所追求的目的即可。
  在我国的刑事审判过程中,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能够比较简便地解决多数常规刑事案件的定罪过程,在面对一些涉及阻卻违法事由或排除社会危害性的案件时,法官可以使用三阶层理论来进行裁判。在裁判文书的制作过程,只要有利于案件的逻辑推理过程更加充分、科学,法官就可以使用自己较容易把握的构成要件理论来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刘生荣:犯罪构成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3]杜辉:刑事法视野中的出罪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4]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5]贝卡利亚:犯罪与刑罚 [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注释:
  ①刘生荣:犯罪构成原理[M],第8页,法律出版社.
  ②杜辉:刑事法视野中的出罪研究[M],第124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历史课是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又是许多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构成的,这个构造给学生的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培养带来很多有利之处。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富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文言文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传统智慧的继承要建立在对文言的正确解读上.而且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是知识也是技巧.学好文言文,能启迪心智,作为现代人,多读一些古代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黄河防汛涉及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我们要从全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出发,以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尽最大努力,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防汛准备工作,决不能有丝毫的麻僻思想和侥幸心理。  【关键词】黄河;防汛;防汛责任的落实  黄河防汛涉及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我们要从全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出发,以人民群
2016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立体几何题设计理念新、图形构建新、问题立意新、设问方式新,注重基础,考查考生知识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尽管试题新颖,但通过长方体的空间衬托,可以清晰地呈现所求问题的元素(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使问题图形直观化、条件结论明朗化,将问题化归为常规题,易于求解.  二、教学启示  2016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带给教学的反思是:深化理念,回归基础.学生答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本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 Materialist
【摘 要】多年来,我国各地基本完成兽医体制改革,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处于在省、市业务部门指导之下,大都以春防秋防为主线,平时结合各特定疫病进行防控,贯彻思想为“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各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尽管已经进行了兽医体制改革,设备和人员素质有了本质的提升,但由于基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资金少、工作量大等,整体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对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层;
今年是广东省科协成立50周年。如今,会员已经超过200多万的广东省科协,拥有着省级学会和协会151个。其综合实力、服务能力走在全国科协系统前列,创自有工作品牌32个,如:广东省丁颖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