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生小传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l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同生(又名农菲),新闻界前辈。本名张翰君,1906年生于湖南省零陵县。周岁时,全家随祖父迁居四川省营山县。1924年,十八岁时,因参加张澜先生领导的抗捐运动,几乎被当地军阀杀害。
其他文献
殷再为(浙江嘉兴人)在南京创办的中国日日新闻社;到了1933年底;已在上海、汉口先后成立分社,广州、福州两分社亦在筹设中.殷雄心勃勃,于1934年5月1日又正式发刊了《大华晚报》。
“同志们,我给你们送风扇来啦!”一位陌生的年轻人,怀抱一部崭新的风扇,笑容满面地走进我们电台的报房。他从容不迫地把风扇放到靠窗台的桌子上,然后从裤兜里掏出手帕,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再给风扇接上电源,一按开关,风扇立刻飞转起来。阵阵凉风扑面吹来,好不令人心舒神爽!
新年前,突然接到原北平益世报社长马在天的夫人杨芳清从美国来的一封长信。内容写的是益世报的发展概况。这封信长达七页,把益世报的来龙去脉大致勾画了一个轮廓。为了使读者知道这张天主教办的报纸的内幕,我曾到北京图书馆和人民大学图书馆査阅了残缺不全的北平益世报,并同有关同志联系,了解该报的史料。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1月3日(庚戌年十二月初三日),《大江白话报》创办人胡为霖离开汉口,该报为詹大悲、何海鸣等接办,改名《大江报》继续出版.日出两大张.由大成印刷公司印刷。詹大悲任经理兼总编,何海鸣任副总编。
经总政治部批准的全军性的第一个新闻专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校建立,第一期经全军统考录取的八十名学生(含代培学员二十四名)已于1984年9月1日正式开学.
据报界前辈孙玉声①谈起:“过去在上海租界内办报,虽然本国政府无法直接前来捉人封门,可是也另有三怕——怕洋人、怕流氓、怕会审公廨(也称公堂)。洋人,泛指外籍商人、侨民。他们享有'治外法权',只要触及了他们获得的利益,就会兴师问罪,搞不好就吊销营业牌照。
“卖新闻的”初到《他界日报》工作的时候,见有人一直走进编辑部,既没有人招待,他也不客气,坐下就找纸拿笔,埋头写一阵,最多也不过二十分钟,把笔一放,站起来就走,虽然当时屋里有一两个人,却并不打招呼,昂首而去。
1.哪些文章和专栏您最爱读?2.哪些文章和专栏对您所从事的新闻实践或研究工作有所帮助?3.您认为本刊应当增加什么内容,设置什么专栏?4.本刊有哪些缺点,应如何改进?欢迎读者踊跃发表意见。来信请寄:北京8811信箱《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
1931年中原初定而烟禁大开。以刘峙为省主席的河南反动当局,特地设立了征收特货(按:即鸦片)烟苗捐,组织机构庞大。虽美其名曰“寓禁于征”,实际上是以发财为目的。而省会开封,特货公司(按:即烟馆)林立,瘾君子任意所之。
<正>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盘接旧《大公报》,所用五万元资金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吴鼎昌挪用了四行总管理处的公款,一说是吴鼎昌一人的独资。谁是谁非还没有定论。《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二辑发表张篷舟同志编写的《大公报大事记》,作为尔后编写《大公报史》的张本。对资金谁属的问题采用了“独资”之说,我以为值得商榷。为此我想略述1957年编写《旧大公报批判资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