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方法新探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0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语言凝练丰厚,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然而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古诗词的传承,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在形式上很单调,大多停留在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读读背背上,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度了解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我发现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的探究,也就是要和学生一起享受古诗词的意蕴美、节奏美、音韵美,还要和学生一起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探究作者的写作原因,寻找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探寻诗人的心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长久兴趣。
  一、查阅资料探究古诗词的价值美
  中华经典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古诗词教学仅仅依靠背诵和理解,并不能很好地对中华经典进行传承。虽然我们常言“言为心声”,但古人说话是含蓄的,他们往往引经据典,把自己的言说之意隐藏在诗词中。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六月接天无穷碧的莲叶,阳光映照下盛开的艳丽荷花。西湖的美景太多了,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荷花呢?这么美丽的画卷难道真的暗含着作者的什么意图吗?难道杨万里有什么话藏在里面?学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作者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这个想法从古诗表面难以看出。我没有放弃去探索这一根源,于是轻声对学生说:“我们可以查一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我组织学生一起对这首诗的背景进行查询,一查还真让我们找到了答案。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教授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解读是这样的:杨万里作为林子方的上级和好朋友,却不愿意让林子方去福州任职,因为他认为林子方只有留在杭州、留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更大发展。古诗中的莲花、太阳都是有所指向和寓意的,接天的莲叶预示林子方能够接近皇帝,可以大展宏图。共同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杨万里对林子方的婉言相劝,明确了诗人的言外之意。但是,我不能把专家学者的解读直接告诉三年级的学生,于是我选择结合莲花的寓意“廉”引导学生理解:杨万里送林子方去福州做官,希望林子方做官要廉洁,这在学生的心底种植下廉洁的种子,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诗意固然重要,但也应该充分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探索诗词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学情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结合历史背景探究古诗词的忧思美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笔下的诗被称为“诗史”,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分不开。在理解“诗史”上,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只是单纯地记下来。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近杜甫,了解“诗史”这一盛誉,我以经典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切入点进行教学。上课时,我说:“大家都被诗人描绘出的春天陶醉,请你们细细探究这首诗后面的故事,春天可以描写的景物太多了,作者为什么要写‘千秋雪’‘万里船’呢?”这样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写这首诗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之后抓住“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设计:“春天到了,应该是积雪融化,可是西岭上为什么还会有千年积雪?”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蜀地西岭山之高才会有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的万里小船寓意蜀地和东吴远隔万里;这么高的山何时能翻越,这么远的路何日能抵达,山高路远诗人何时才能回到吴地啊!这样顺利理解了诗人因山高路远而有家难回的羁旅之思,也从文学的艺术特点印证了杜甫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情,而不是仅仅写如表层意向的春天之美。
  同时通过课下探究,学生深入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理解他那颗为国为民的心,理解了诗词抒发作者羁旅异乡的感慨。明确作者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急切。他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厚,别具韵致。
  三、创设情境想象古诗词的画面美
  许多古诗词有“诗中有画”的美誉,诗词的美,体现在许多诗词描写出的一幅幅壮美的画卷中。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稍微欠缺,对诗词的唯美画面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有些也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诗词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学生便能体会出诗人的写作意图,产生情感的体验。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以及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話,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相对出”的意境,体会不到作者乘着小船,逐渐接近天门山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动态之美。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呢?课堂上我让学生画出长江水从东梁山、西梁山之间穿过,远远看去东西梁山好像一个门户。李白乘舟从远方驶来,船急速驶近天门山,天门山由远而近,两边的山慢慢接近,从而让人感受到眼前的天门山仿佛是长出来似的,让学生感受李白作品的意境开阔、大气磅礴等特点。
  学生有了画面感后,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诗词的画面意思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在情境中体会诗词的语言美、画面美,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四、走进大自然感受古诗词的生活美
  众多古诗词都和季节有关系,这时候,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诗词,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古诗词的生活美。春暖花开,燕子衔泥,柳树发芽,来到柳树下和学生一起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柔美;惊蛰到,百虫鸣,和学生一起细听“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虫鸣;夏日夜晚,在乡下的田野里,感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雪纷纷,咏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古诗词归类整理出来,拓宽积累面,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诗人对相同季节的不同感受,学会分析诗人看事物的角度,深度理解古诗词。这种阅读形式,可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探究古诗的生活美。
  五、对比阅读体会古诗词的形式美
  李白和杜甫两位大诗人的诗,很多都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两种不同风格的诗人在写人生最快意时表现手法明显不同。当李白正在被贬的路上,心情极为郁闷,忽遇大赦,可以不用去蛮夷之处了,心情极度愉悦,从而流传下来一首《早发白帝城》。此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表达出来。全诗无不用夸张和奇想,写得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诗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往。诗人浪漫主义思想在诗中时时流淌,称得上是李白人生一大快诗,真正体现了“诗仙”之美誉。在《早发白帝城》中我们读出的是诗人快意江湖的豪迈。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在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位颠沛流离的诗人喜极而泣的畅怀。
  还有很多诗人,如王维和孟浩然、李商隐和杜牧、高适和岑参、贾岛和孟郊等,他们的诗词也可以找出来进行对比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和积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古诗词的传承不能依靠单纯的背诵,要依据诗词特点,探究诗词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只有给古诗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学生才能对诗词感兴趣,把兴趣化作动力,这对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才是长久的。因此要深度探究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当时广阔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经典,树立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作者单位:安徽淮北市黎苑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信息化环境下,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微名词”充盈着人们的生活。“微习作”应运而生,它的优点是时间短,规模小,操作简单,可谓短平快,不侃侃而谈,是一种即时性写作,记录思想,谈谈感受与想法。由于微习作的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容易实施,深受教师的青睐,有利于教师以简驭繁,化整为零,在微时代下开启随课微习作。  一、在生活中找寻源头活水  微习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微习作的真谛就是还原生活。只有生活化
以“学”为基点不是课堂的创新,而是课堂的还原,强调学生学语文的活动。传统的古诗教学大多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实践很少,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以《游园不值》这首诗为例,谈谈以“学”为基点指导下的教学策略。  古诗创作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其语言表现形式与现在也有很大差异,再加上诗人创作的背景比较复杂等因素,就给学生的古诗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效果呢?以学生的“学”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是低年级教学的“老大难”,那么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规律,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让教师教得有效率呢?我们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  一、追寻“变序”痕迹  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先学拼音后识字”,使得拼音教学“难上加难”。统编本教材,反其道而行之,是“先识字后学拼音”。学龄前儿童已经在生活中通过父母的教读、媒体的熏陶、语言的学习等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个人素材库,可以熟练运用一些习作方法与技巧。在高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收获习作的快乐,在趣味盎然中自由练笔。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学习模式。  一、学习任务单:层层深入,练习中生发兴趣  学习任务单,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单,要求学生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任务的目的、任务的完成方法作出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编排的助学系统,也是分解和落实教材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是支撑和指导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从解读、洞察和创造的视角,分别就“是什么”“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等不同的方面,将课后习题运用得高效而灵动。  一、解读:关注如此设置的用意,明確教学方向  1.课后习题揭示了内容方法  以《雷雨》(二年级下册)一文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
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阅读循环圈”的观点:阅读是由“选择—阅读—反应”组成的循环圈,而在这之中的核心因素是“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教师最应该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指导和协助学生阅读的前辈和长者,和学生一起经历阅读的全过程,是有意义的且美妙的历程。  一、绘本知道怎么办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说过:“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
阅读不仅是学生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的,若能构建班级阅读“领、推、评、展”模式,创设良好的班级书香文化,必定能营造一个人人爱阅读、时时讲阅读、处处有文化的人文环境,使全班学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滋养,精神获得丰富,品格得以提升。  阅读本身是一个具有多元性、多向性细致缜密的过程。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可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课标强调:“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词受到的重视,统编本教材特征尤为鲜明,古诗词篇目增多,内容更加丰满,如有反映民间疾苦的《悯农》,有写山水田园的《江南》,还有思念家乡的《静夜思》……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充分结合学生真实鲜活的生活,亲近古诗内容和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他们的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已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习作。笔者客观地分析了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引导教师理性看待网络语言的“入侵”,培养学生使用规范语言的良好习惯,打好语文根基。  一、缘起——学生的习作受到网络语言的“入侵”  “哎呀呀,这些词语从哪儿冒出来的,是不是错别字?批改这样的习作我迷糊了。”50多岁的刘老师拿着习作本在办公室直嚷嚷。我把这篇习作浏览了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处处呈现语言文字,洋溢着优秀文化气息,应让学生在浓郁的语文气味中耳濡目染,传承优秀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笔者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文化元素的借用,让导入有语文味  语文阅读课堂的导入方法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都指向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这一层面。笔者认为,好的课堂导入也应有语文味,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因此,在教学《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