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92-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阶段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面临何处去。那个时期的“左”倾领导人,对共产国际的指示盲从迷信,反对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坚持城市中心论。他们顽固实施攻打中心城市的方针,是一种“本本”主义的表现。他们不懂得中国实际,在他们错误路线指导下,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社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吧“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平和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的指导思想一直很明确: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他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不以新的思想去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五大,进一步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经验,明确了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初步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阶段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地位的新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世纪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增加,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加,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2001年7月,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更为鲜明、更为具体地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的战略思想。
新的实践呼唤我们深化认识“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更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好发展问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实质、目的、内涵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围绕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新的社会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本国的具体环境,是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2]韩振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王俊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认.教育交流.2008(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92-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阶段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面临何处去。那个时期的“左”倾领导人,对共产国际的指示盲从迷信,反对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坚持城市中心论。他们顽固实施攻打中心城市的方针,是一种“本本”主义的表现。他们不懂得中国实际,在他们错误路线指导下,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社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吧“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平和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的指导思想一直很明确: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他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不以新的思想去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五大,进一步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经验,明确了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初步形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阶段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地位的新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世纪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增加,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加,群众基础在扩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2001年7月,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更为鲜明、更为具体地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的战略思想。
新的实践呼唤我们深化认识“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更需要我们进一步解决好发展问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实质、目的、内涵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围绕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新的社会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本国的具体环境,是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2]韩振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王俊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认.教育交流.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