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民工教育培训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加收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其市民化。目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服务不到位、培训内容脱节等问题。为此,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根据城镇化、工业化的要求,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搭建农民工教育培训服务平台。
关键词 农民工教育培训;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70-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推进,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农民工涌现出来。农民工进城务工给我国城镇建设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一、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江门和惠州9个城市组成,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2011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43720.86亿元,城镇化水平达83.01%[1],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我国农民工主要聚集地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与补偿贸易等“三来一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经济模式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和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为协调区域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2008年起,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决定在未来几年,用500亿元左右资金推动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将珠三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高能耗低端产业转移至粤北及粤东、粤西两翼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降低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珠三角腾出空间,吸引知识型、集约型产业进驻。根据广东省政府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珠三角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2]。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许多产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轨,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民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尽管比以往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农民工的素质与珠三角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协调,从而导致珠三角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频显“就业难”和“用工荒”。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使其转化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劳动力。
(二)有利于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在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中,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就业空间狭小,收入不高。2009年,中山大学政务学院与《南方都市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一次联合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就业的超过半数农民工只有初中学历,具有技校/中专学历农民工比例最高的是广州、深圳两地,分别是20.08%和22.07%;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东莞市最高,也只有16.84%;在职业方面,52.5%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民营企业,其比例占到48.7%,他们大多是技工和普工,比例分别为44.2%、16.0%;此外,34.2%的农民工从事服务业,其中66%为普通员工;80.64%的农民工没有技术等级证书;无论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农民工作为管理人员的比例较低,总计只占10.3%,并且多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3]。据广东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题组调查,在广东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4%,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3.2%,高中(含中专、职技校)文化程度者占50.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2.3%”[4]。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许多农民工不能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多数农民工就业层次较低,处在低端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收入普遍不高,低薪比例较大。据调查,2012年,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月薪1501~2500元的占67.9%,月薪2501~3500元的占19.1%,月薪3501~5000元的占9.3%,月薪5000元以上的占3.7%”[5]。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珠三角,农民工收入增幅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远不相称,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甚大。一些农民工陷入发展诉求与自身能力素质不高的困境,对工作环境颇有微词,频换工作,对现实不满情绪不断叠加,甚至不时爆发劳资冲突。因此,加强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增加收入,改善工作条件,也有助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使他们真正能够在珠三角“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推动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
高水平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产业和人口聚集,而且伴随产业转型、社会管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广大农民工到珠三角务工,为该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劳动力,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是促进珠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珠三角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都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农民工不仅地位低下,而且消费能力有限,向上流动的渠道狭窄。农民工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与城镇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无法真正实现向市民的转变。要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除了国家要完善相关政策外,还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大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让他们有条件、有能力在城镇生活和工作,实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的巨大转变,真正融入城市,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由教育、财政、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共同管理,资源分散,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提高教育质量。地方政府要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以现有的培训机构为基础,打破地区、部门、学校和行业限制,在自愿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以建设一批高质量农民工培训基地为重点,构建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方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本辖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考核,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培训条件。
经费是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要把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刚性投入,并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管。与此同时,采取各种措施,调动用人单位、行业机构和社团组织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工教育培训行业,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
(二)坚持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其教育需求也必然是多元化的。针对我国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不足的特点,在培训中,要坚持基础性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产业化和城镇化要求,构筑符合其实际和发展要求的多元教育体系。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推动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特别要求广大农民工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产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城镇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必备的生活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培训;二是择业和提升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三是思想道德、社会文明、政策法规等形势政策教育[6]。据调查,在这三个方面,农民工教育培训做得较好,其他两个方面则严重缺失。因此,今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在技能方面除加大技能实训力度外,更要重视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性教育,引导农民工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使之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接受城市文明。此外,还要重视法律观念和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帮助其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使农民工能够真正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在珠三角,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知识文化程度不一,对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形式也因培训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多样。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和定向培训等方式,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要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需求。
(三)搭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服务平台
为解决农民工工学矛盾,适应农民工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网、农民工图书馆和农民工图书室等,为农民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笔者认为,在信息社会时代,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网大有可为。在农民工教育培训网中,地方政府可以公布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政策和具体培训安排,发布培训信息和社会需求状况,公布培训机构的资质、信誉和收费标准,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参与培训,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和服务。地方政府可委托具备一定资格条件的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不同要求,在农民工培训网上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培训。网络教学培训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农民工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及时与教师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春江,等.珠三角地区:超级城市体从梦想走进现实[N].南方日报,2012-11-12.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N].南方都市报,2009-01-09.
[3]陈志刚.珠三角农民工生存状况报告[N].南方都市报,2010-02-28.
[4][5]曾书琴,等.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成人教育,2012(12):28-30.
[6]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74-79.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Taking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s an Example
XU Da-b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are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peasants,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but also are goo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romoting their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on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are not in place, the training contents are disconnected. 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a government-led, multi-party participat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rain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and build education training service platform for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urbanization
收稿日期:2013-05-03
作者简介:徐大兵(1966- ),男,河南信阳人,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劳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以广东珠三角为例》(12YAZH168),主持人:徐大兵。
关键词 农民工教育培训;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70-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推进,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农民工涌现出来。农民工进城务工给我国城镇建设和产业升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一、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江门和惠州9个城市组成,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2011年,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43720.86亿元,城镇化水平达83.01%[1],是我国目前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我国农民工主要聚集地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与补偿贸易等“三来一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经济模式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和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为协调区域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2008年起,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战略,决定在未来几年,用500亿元左右资金推动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将珠三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高能耗低端产业转移至粤北及粤东、粤西两翼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降低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珠三角腾出空间,吸引知识型、集约型产业进驻。根据广东省政府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珠三角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2]。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许多产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轨,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民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尽管比以往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农民工的素质与珠三角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协调,从而导致珠三角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频显“就业难”和“用工荒”。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使其转化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劳动力。
(二)有利于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在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中,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就业空间狭小,收入不高。2009年,中山大学政务学院与《南方都市报》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一次联合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就业的超过半数农民工只有初中学历,具有技校/中专学历农民工比例最高的是广州、深圳两地,分别是20.08%和22.07%;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中,东莞市最高,也只有16.84%;在职业方面,52.5%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民营企业,其比例占到48.7%,他们大多是技工和普工,比例分别为44.2%、16.0%;此外,34.2%的农民工从事服务业,其中66%为普通员工;80.64%的农民工没有技术等级证书;无论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农民工作为管理人员的比例较低,总计只占10.3%,并且多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3]。据广东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题组调查,在广东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4%,初中文化程度者占33.2%,高中(含中专、职技校)文化程度者占50.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2.3%”[4]。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许多农民工不能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多数农民工就业层次较低,处在低端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收入普遍不高,低薪比例较大。据调查,2012年,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月薪1501~2500元的占67.9%,月薪2501~3500元的占19.1%,月薪3501~5000元的占9.3%,月薪5000元以上的占3.7%”[5]。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珠三角,农民工收入增幅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远不相称,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甚大。一些农民工陷入发展诉求与自身能力素质不高的困境,对工作环境颇有微词,频换工作,对现实不满情绪不断叠加,甚至不时爆发劳资冲突。因此,加强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增加收入,改善工作条件,也有助于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使他们真正能够在珠三角“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推动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
高水平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产业和人口聚集,而且伴随产业转型、社会管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广大农民工到珠三角务工,为该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劳动力,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是促进珠三角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珠三角农民工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都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农民工不仅地位低下,而且消费能力有限,向上流动的渠道狭窄。农民工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与城镇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无法真正实现向市民的转变。要使农民工转化为市民,除了国家要完善相关政策外,还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大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让他们有条件、有能力在城镇生活和工作,实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的巨大转变,真正融入城市,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由教育、财政、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共同管理,资源分散,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和提高教育质量。地方政府要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以现有的培训机构为基础,打破地区、部门、学校和行业限制,在自愿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以建设一批高质量农民工培训基地为重点,构建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方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本辖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考核,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善培训条件。
经费是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要把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刚性投入,并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的监管。与此同时,采取各种措施,调动用人单位、行业机构和社团组织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工教育培训行业,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
(二)坚持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其教育需求也必然是多元化的。针对我国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不足的特点,在培训中,要坚持基础性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产业化和城镇化要求,构筑符合其实际和发展要求的多元教育体系。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推动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特别要求广大农民工真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产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城镇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必备的生活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培训;二是择业和提升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三是思想道德、社会文明、政策法规等形势政策教育[6]。据调查,在这三个方面,农民工教育培训做得较好,其他两个方面则严重缺失。因此,今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在技能方面除加大技能实训力度外,更要重视农民工城市生活常识性教育,引导农民工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使之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接受城市文明。此外,还要重视法律观念和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和文化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帮助其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使农民工能够真正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在珠三角,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知识文化程度不一,对教育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形式也因培训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多样。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和定向培训等方式,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要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需求。
(三)搭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服务平台
为解决农民工工学矛盾,适应农民工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网、农民工图书馆和农民工图书室等,为农民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笔者认为,在信息社会时代,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网大有可为。在农民工教育培训网中,地方政府可以公布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政策和具体培训安排,发布培训信息和社会需求状况,公布培训机构的资质、信誉和收费标准,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参与培训,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和服务。地方政府可委托具备一定资格条件的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不同要求,在农民工培训网上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培训。网络教学培训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农民工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及时与教师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春江,等.珠三角地区:超级城市体从梦想走进现实[N].南方日报,2012-11-12.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N].南方都市报,2009-01-09.
[3]陈志刚.珠三角农民工生存状况报告[N].南方都市报,2010-02-28.
[4][5]曾书琴,等.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成人教育,2012(12):28-30.
[6]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74-79.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Taking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s an Example
XU Da-b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are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peasants,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but also are goo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romoting their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on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are not in place, the training contents are disconnected. Therefore, we must establish a government-led, multi-party participat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rain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and build education training service platform for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easant workers;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urbanization
收稿日期:2013-05-03
作者简介:徐大兵(1966- ),男,河南信阳人,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劳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以广东珠三角为例》(12YAZH168),主持人:徐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