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熟能生巧”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w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熟能生巧”是对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转化阶段”的形象描述,实现“熟能生巧”是有前提条件的,不顾前提条件的反复训练,只会使信息技术的学习变成机械模仿。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此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熟能生巧;非议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市是中考学科,成绩加入文化成绩总分,而在很多课堂上,教师以为只要反复练习,学生就肯定能掌握相应技能,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结果怎样呢?经过反复练习,学生似乎会做了,但题目稍微变化学生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学生对题目“熟”,却没有“生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实现“熟能生巧”需要前提条件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熟能生巧”是对“转化阶段”中的大量练习的形象概括。通过“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构建“命题网络”。例如,在EXCEL的单元格合并居中的学习中,有两道题目:“将工作表中的标题设置为居中对齐”和“将工作表中[A1:F1]单元格文本设置为居中对齐”。讲解时将这两道题目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都是设置对齐方式;然后查看菜单,发现其属于“格式——单元格——对齐”中的相应设置。再依据EXCEL菜单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格式——单元格(数字、对齐、字体、边框、图案、保护)。
  这样就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添加了“对齐方式”相关的题目,形成命题网络。如果学生在练习时,没有将题目纳入到“命题网络”中,仅讲道题练一道题,没有将类似的题目进行对比和变式练习,学生练习的越多越容易混淆。学生在反复练习后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总是在问:老师,这道题在哪个菜单里操作?
  信息技术中的技能学习属于动作步骤学习的范畴,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模式识别学习作为基础,学生仍然难以掌握该程序性知识。例如,在EXCEL的练习中有下面两道题目:
  ①将标题的文本对齐方式设为居中。
  ②将单元格区域[A2:A10]的数字类型设置为文本型。
  这两道题目教师看似乎没什么相似点,但学生在反复练习后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如果上述两题同时出现,有部分学生总是只能做对其中的一题。观察了学生的操作后,发现学生在第①题的操作中将“数字类型”也设置成了“文本型”,其实只需要设置居中即可,学生进行了多余的操作。为什么会这样?询问该生,原来学生看到题目中有“文本”就将“数字类型”设置为文本型,看到“居中”就设置对齐方式为居中。这是学生在没有理解概念,模式识别学习的基础不牢的情况下反复练习,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实现“熟能生巧”需要注意的关键步骤
  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技能,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熟能生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1.形象化学习,夯实模式识别的基础
  例如,在WORD操作中让学生进行页面设置的题目学生一般都会做,但这道题往往会在设置艺术字之后,学生没有取消对艺术字的选中就打开“文件”菜单,这时发现页面设置是灰色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先选定后操作”的操作原则,如果教学中教师仅反复讲这个操作原则,效果并不太好。但教师给合本例和段落操作等一系列的例子,再让学生理解“先选定后操作”的原则,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在学习WORD中的“行距”设置和“段前段后间距”设置时,学生容易混淆,这时教师以具体的段落中的位置进行讲解,效果比直接让学生记住怎么操作要好的多。
  2.从“命题”学习转变为“命题网络”的构建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非常容易就题讲题,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就讲什么样的操作。这样的教学导致即使学生学了很久,也常会问老师如何操作,也就是所谓的“不讲不会,一点就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建构很好的知识结构,遇到问题不知道该问题属于哪一个类别,当然也就不知道如何操作。为了有效的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将“单题教学”的形式转变为“题组教学”的形式,以构成“命题网络”。
  例如,在WORD的教学中,段落的特殊格式设置与行距设置、段前段后间距设置、段落的对齐方式设置在同一个对话框中,这样的题目在格式——段落对话框中,应该属于一组;字体、字形、字号、字符间距在格式——字体对话框中,则属于另一组;在“字体”组与“段落”组都熟悉以后,应再引导学生构建更大的“命题网络”,即“格式”组,让学生理解“格式”菜单中存放的是与格式有关的命令。
  3.训练提取“问题链”,激发问题意识,积累“条件化”的知识
  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问题解决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问题解决,使知识“条件化”,学生掌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要求,就进行什么样的操作。这样,所积累的知识才是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在信息技术中的教学中,训练学生提取“问题链”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例如,对于以下两道题目:
  ①将标题的字型设为加粗、倾斜,字符间距设为加宽2磅。
  ②将正文(不含标题)第一段的段前、段后间距均设为6磅。
  训练学生思考:这个题目要进行什么设置?这项设置在哪个菜单?学生对题目要求仔细阅读后,就可以知道第1题是设置字体、第2题是设置段落。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把握“问题链”,激活程序性知识触发条件。
  由此可见,熟能生巧并非是一条永远成立的定理,它既需要一定的条件,更需要我们教师不断重视模式识别的学习、重视问题意识的激发,积累“条件化”的知识,这样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熟能生巧”。
其他文献
美国洛杉矶联合学区的内部审计●张师广1996年10月,我随团赴美国考察审计工作,搜集整理了部分审计资料。现将洛杉矶联合学区内部审计的有关情况作一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洛杉矶联合学
【摘 要】英语是现今社会上公认的国际性语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需要具有英语能力的人才。对于英语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阶段抓起,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关键词】故事;素养;小学英语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非常活泼,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故事开展教学可以充分的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故事增加小学生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一、故事教学法的内涵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X-linked Dichromats(13 protanopes, 20 deuteranopes) were studied with spectral ERG.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maximal spectral
期刊
【摘 要】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教师在品德教学中要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品德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和性格,促进高尚思想道德的形成。教师通过生活、问题、调查以及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会促进学生品行的提高和德育的提升,实现品德交融,快乐成长。  【关键词】小学品德;生活;问题;调查;民主  小学品德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
【摘 要】初中地理的知识达成缺少学生自主性的有效支撑,学生往往粗放式地学习地理知识。要在地理课堂上更好地达成知识的内化建构,需要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方式。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流程,变先教为先学;要改变教学设计的中心,变讲授主导为活动主导;要改变学习的模块容量,变大容量为小步子;要改变科技的运用,变传统为现代。  【关键词】初中地理
银行业同时具有信息不完备和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决定了在银行市场上必定会产生一系列负的外部效应.然而,银行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其资本利用率要高的多.因此,其带来的负面外部
山东华日集团公司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成效显著山东华日集团公司自去年年初成立内部审计机构以来,立足企业实际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仅去年上半年节省差旅费69万元;清理拖
阐述了电子技术创新开放实验的重要性,总结和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开设"电子线路综合设计开放实验"的体会,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自19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关于其中正当防卫的有关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文章阐述了笔者对正当防卫的理解和认识.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四个途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一是历史学习之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二是引导回顾屈辱历史激发强烈的责任感,三是感悟先辈革命斗志催生振兴中华激情,四是联系生活切身体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工作;渗透研究  德育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学科应当按照德育工作整体要求,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