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帮孩子制造“主动性”吗?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ch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主动做什么,只能听从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这最简单,也最不简单。


  当父母的人,有时候对孩子难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你怎么就不能主动一点儿呢?”
  “你看人家谁谁谁……”
  “你把打游戏的热情拿出十分之一用到学习上来就好了!”
  “不能老待在家里,你要多跟人接触!”
  “你怎么就不把练琴当成自己的事呢?催一次练一次!”
  有时候父母也觉得很累,觉得自己像一头辛辛苦苦的老牛,拽着一辆连轮子都没有的破车(不,这还不是最糟的情况,或许是拽着一匹活蹦乱跳地向相反方向刨蹄的小马),全靠自己拖着往前走。父母希望孩子主动走起来。
  但,这其实包含了一个悖论。
  父母在向孩子提要求。一旦孩子滿足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不是“主动”的。妈妈说:“去学习。”孩子去学习了。妈妈叹了口气:“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叫你去学习你才去?我希望你以后学习是出于自觉,而不是为了满足我。”这番话乍一听没毛病,但正是它把妈妈置于“不可能”的两难境地。
  孩子怎么样才可以满足妈妈呢?
  如果孩子不想满足妈妈,他显然不能满足妈妈。如果他想满足妈妈,他只有学习,但那是“为了满足妈妈”而学习,同样也不能满足妈妈。
  他可以学习,但他永远变不成一个“主动”学习的人。
  心理学家瓦茨拉维克在《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一书中写道,“主动起来”的要求,是日常生活中最隐蔽也最随处可见的悖论之一。它的内容和形式是刚好相反的。它对一个人提出要求,而要求的内容是不要遵循要求,这使得所有遵循要求的尝试都变成了另一个层面上的违背。


  成年人的关系也会卷入这种悖论。一个经典的讽刺漫画一般的场景就是,妻子拧着丈夫的耳朵:“以后给我有骨气一点儿!像个男人一样!听见没有!”丈夫忙不迭地答应:“听见了,听见了……”
  情侣之间闹别扭。一个说:“你要我认错,我都已经认错了。”另一个说:“但那是我要你认错你才认错的,不是发自内心的认错。”第一个人说:“怎么做才是发自内心的?”第二个说:“我告诉你了你再做,那就不是!”
  这些例子里都包含着同样的悖论:妻子可以逼着丈夫发出100次保证,但丈夫还是不可能“真的”有骨气;情侣也可以收到100种认错的表达,但不会有哪一种可以让他相信对方是“发自内心”。
  他们在提要求的同时,已经注定这要求是无法满足的了。
  这种悖论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个很难接受的事实:
  大多数对别人的叮嘱、规劝、训诫,只是在做无用功。
  所有涉及“主动性”的要求,类似于热爱、兴趣、自觉、投入、坚强、勇敢、积极、乐观、踏实、放松、努力、专注……都是无法实现的悖论。
  因此,聪明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只针对具体的任务提要求。每天做多少功课,完成多少家务劳动,花多少时间练琴,都变成具体的规则。你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反正你必须遵守。当然,具体操作起来还需要技巧,也许没有那么简单。但最起码从逻辑层面上,这样的要求总是可以实现的。
  如果都能这样,省去了多少纠结。


  很多父母不满足于此,或者,他们也不情愿用强制性的手段来达成目的,他们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条心,“不待扬鞭自奋蹄”。尤其有一些任务,似乎也必须有更多的“主动性”才能做好。比如,你可以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篇作文,但如果他自己不愿意,你也很难强制他把心思花在这上面。能监督的只有工作量,很难定义他们用没用心。要是父母说:“不行,这篇我觉得不用心,重写!”孩子就会想:“怎么写才会让你们觉得用心?”这又陷入了前面的悖论。
  有人还会试图寻找:真的没有办法能让别人“主动起来”?
  于是也就有种种“办法”应运而生,教你怎么耐心,怎么感化,怎么讲道理,怎么做工作,怎么转换视角,怎么用游戏的手段培养兴趣……不同的教育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核心只有一个:我们是可以制造“主动性”的。
  我们试图让自己相信,让孩子“自发地”听从我们的希望是有可能的。
  甚至,等到孩子长大以后,他们自己也会试图相信:自己可以“主动起来”。他们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恨铁不成钢,一遍遍在头脑中敲打自己:“你怎么这么懒散呢?”“你为什么会对工作没有兴趣呢?”“你怎么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件事呢?”当他们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法要求自己“主动”之后,他们宁可相信自己是得了病,或者是堕落了,给自己找一些类似于“拖延症”“意志力缺乏”的诊断标签。他们还会用同样的方式要求他们的孩子:“喂,你对学习不够主动啊!你拿出一点儿主动性好不好?”
  很难真的接受:悖论,就是不可能。
  作为一个心理学的写作者,我也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这意味着我每写一篇教育类的文章,都面临比其他人更大的挑战。我永远不会把“培养兴趣”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我也不会假定:“你一定有办法把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要求一个人做你要他做的事,容易。你要求一个人做他自己,也容易。但要求一个人以“做自己”为前提来达到你对他的要求,不可能。
  不是难,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可能。
  不是态度上的不可能,不是技术上的不可能,而是逻辑上的不可能。


  父母想让孩子具有“主动性”,在逻辑上是悖论。世界上有一些让人羡慕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可以很有主动性地学习、工作,发展自己。父母不需要提什么要求,孩子就能照父母期望“自发地”生长。这些父母只是运气好吗?他们为此做了什么事呢?   有人主张:“大人以身作则,孩子从小模仿。”
  也有人说:“浸泡式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在理想的环境中潜移默化。”
  有人提出一种策略:“父母不插手,把一件事变成孩子自己的事。”
  还有人很哲学:“什么都不做,只是等。”
  这些说法都对,也都不对。说不对,是因为这个题目的问法就有陷阱。每个答案都很好,但如果父母以让孩子“满足自己期望”为目标,而设计一些方法,那么这些方法越是成功,实际上越是妨碍了孩子“自发地”生长。
  所以,父母还能做什么呢?
  破解这种逻辑悖论,需要一点儿脑筋急转弯式的智慧。
  答案是:父母调整自己的期望。
  不是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而是让自己的期望符合孩子。不是画个圆心去打靶,而是打完之后再画圆,每个人都可以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会不会有一点儿大失所望?
  然而,这个答案不是我信口开河。《道德经》里就已经写过这样的智慧: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翻译一下,这段话的意思是:
  “最好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亲近他并且赞美他;再次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被领导的人看不起他。你不信任别人,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有的人悠然自在,很少说什么,事情自然就办好了。老百姓还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如何,是不是跟当父母的感觉很像?
  要让孩子有“我自然”的体验,做父母的人只要做到“悠兮其贵言”就好。很多东西是自然而然的,无须人为施加干预。就像饿了自然会吃饭,困了自然就想睡觉,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人的关切、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愿望……都是与生俱来的。换句话说,你什么都不用做,孩子就有了。
  主动性不用培养,它自然而然就在孩子身上。
  你需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吗?不用!TA从能说话开始,就不停地问你“为什么”,问到你头疼。你也不用担心孩子对生活没有兴趣。男孩子看到汽车就会两眼放光,女孩子抱着洋娃娃爱不释手,天性如此。你给他们一盒彩笔,他们就想在纸上涂涂抹抹。你把他们带到海边,给个小桶和铲子,他们就伴着沙和海水从下午玩到晚上。孩子们的主动性天然俱足,你什么都不用做。
  想一想,这个过程是不是很美妙?
  但你可能更疑惑了:“话是这么说,但孩子们天性不一样,也不是个个生来都那么好吧?像我家孩子,我什么都不做,他也不会喜欢学习。”
  对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孩子的神经类型不同,感兴趣的领域多少也有些不一样。另一方面,这些父母也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他们很可能做了一些事——也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打击了孩子的主动性。
  打击的根源,来自大人的失望。因为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未必是父母这一刻想要的。有时候大人会控制不住把这种失望表现出来。
  当孩子玩得很投入的时候,大人一脸嫌恶地说:“玩玩玩!一天就知道玩!学习的时候你怎么没有这个劲头!”
  也有时候,父母看似兴奋地鼓励孩子:“哇!这幅画画得好棒!再接再厉!”而鼓励的背后,带着一种淡淡的遗憾。潜在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我们表现得很夸张,只不过是看在你还小的分儿上。实际上,这幅画还不够好。”
  这些时候,你都会看到孩子眼中的光黯淡下去。
  还有的时候,父母早早地就给孩子贴上了标签:“我们家孩子不喜欢学习。”他们每一次用这个标签,就把这个印象在孩子心中加固了一分。
  他们可能以为自己“什么都没做”,但他们无形中做了很多。
  要做一个“悠兮其贵言”的父母,绝不简单。
  并不是放任自流地“什么都不做”,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调整自己的期望。
  一旦调整了自己的期望,父母就会更多地从孩子身上发现让人振奋的东西,哪怕孩子在“不务正业”,父母也会从中看到孩子的好奇心、创造力,或是善良的品质。他们不会在孩子玩游戏打破纪录的时候嗤之以鼻,反过来又教育孩子“在学习上要勇于进取”。他们欣赏孩子的作品,看到的不是距离他们理想中的完美作品还有多远,而只是去欣赏这个作品本身。或者,在一个科目里会有相对喜欢一点儿的章节。或者,孩子此刻不喜欢,是因为他还有更喜欢的东西。孩子都喜欢玩耍呢,谁说玩耍不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会不一样。
  而父母看到得越多,也就越懂得节制,不去干预孩子自己的生长空间。


  只是,有多少父母会做自己的功课?
  我的一个老师,她在女儿四五岁的时候,就让女儿踩着板凳跟她一起做饭。她给女儿一把水果刀,让女儿帮忙切番茄、切香菇,到后来就切越来越难的菜。十年过去了,女儿越来越能干,而且一次也没有受过伤。
  “你怎么做到讓她那么小心的?”我们问她。
  “我不用做什么啊,”老师说,“我告诉她,你一定舍不得切到自己的。”
  “但是你不害怕吗?”我们问,“毕竟是那么小的孩子。”
  “那么小怎么了,小孩子就不会保护自己吗?”老师笑眯眯地说,“你如果在心里认定,小孩子做不到,她或许就会如你所愿地切到自己。”
  不过,虽然也觉得有道理,但我家孩子五岁了,我们还是不敢让她进厨房,碰刀子。“她万一做不到呢?”这样的期望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但我知道,如果以后有一天,我的孩子对做饭缺乏“主动性”,原因大概就在这里,我不会去羡慕别人家孩子为什么有那样的“主动性”。
  养孩子这件事,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只有一点毫无疑问,就是孩子主动做什么,只能听从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这最简单,也最不简单。不管做父母还是别的什么,你对自己理解得越透彻,就越是有可能“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其他文献
通常,成年人就是心怀成见的人。  她来了,长发披肩,白色连衣裙,像小女孩那样一蹦一跳地入场。  主持人首先发表了“成见”:“一般穿着这样衣服的人,不带这样走路的。”对哦,应该婷婷娉娉,款款而来,是吗?  这是个相亲节目,不同在于,它是家庭对家庭的,除父母外,不乏七大姑八大姨,扶老携幼出场,七嘴八舌评判,最终选择权在相亲者本人。  她笑容甜美,高挑苗条,在相亲市场上,谁都会一眼喜欢上。  她的片子播
我最近和我的高中越野队一起过夜,我真的意识到事情变得多么糟糕。当我环顾新生的害羞、无辜的面孔时,我感觉非常成熟和精致。我真的只有两年了吗?好像很年轻。  也就是说,直到我们玩了一年一度的“相互认识”游戏。以下是它的工作原理:每个人轮流分享一个关于她自己的有趣事实,然后那些有相同经历的人举手,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所有人有共同点,并且团结一致。它有点像“真理或大胆”,除了不那么令人兴奋,因为,没有疯
告别校园多年,许多记忆都模糊了,许多事也淡然了,但偏有那么一件事铭记于心,那就是查寝室卫生的时候,总被要求: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晾衣架上不能有衣服(室内的)。  不知道其他学校有没有这样的规定,总之我对此耿耿于怀,日后步入社会,渐渐地接受了这样的日常:原来,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就是这么不合逻辑。  比如不喷泉的喷泉,睁着眼睛都走不了的盲道,占了一大块地皮不能走而要绕路走的草地……  凡此种种,可以统称
最近一個大网站搞了个教育视频,叫《你不该让孩子“听话”》,反对“用爸爸、妈妈的想法来约束孩子的自主性”。  这是很开明、很善良,也很天真的主张。  随便翻翻《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总则》和《侵权责任法》,谁都会知道,当爹妈的得监护和教育子女。如果小孩子自己受到严重伤害,或者伤了别人,搞坏了人家的东西,父母要负责任,要赔钱,甚至要吃官司。监护和教育就是要孩子听话,叫小孩别听父母的话不合法。  这道理
因为工作,这些年总混美食圈。然而,正因为喜欢路边店或者苍蝇馆子,于是总有朋友找我理论,一般会从环境文化、店面卫生一直说到烹饪技艺。如果做这样单项PK的话,和那些逐渐形成品牌的名门大店相比,路边店确实没有一项有获胜的把握。后来,为了避免口舌,我都会祭出一招杀手锏:小馆子,便宜,吃得起。  比如这些天我常去的一家路边店,叫张妈妈,三个人吃到肚歪也不过百十元。价格实惠,再加上位置又在单位附近,很快,这里
爱因斯坦一生说过很多话。也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过一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果中国的儿童教育家们就记住了这一句话。到了郑渊洁这一代,此话已经被推论到:“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  我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人能想象出什么东西。伯克利的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陈安健是四川美院七七级的“老哥萨克”,他一直安心于自己的生活状态稳健地画画。不时参加展览,也会为自己画作得到专业圈认可而兴奋,但陈安健并不特别在乎成功,他是那种十年磨一剑甚至一生磨一剑的人。  陈安健用二十年时间,守着川美校门不远处的一家地道的重庆老茶馆“交通茶馆”,默默觀察和揣摩这里的茶客、茶馆、茶生活。
不久之前,一份由美国联邦统计局出炉的报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这是一份关于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世界各国的劳动资源和劳动参与率一目了然,不出意外地,中国赫然位列世界第一!劳动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  看到这里,一些小伙伴一定对这两个名词心存疑惑。所谓劳动总量,就是所有工作人员工作时间总和,比如爸爸工作了10小时,妈妈工作了10小时,那么两人的劳动总量就是20小时。
据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别容易上瘾的时代。   “瘾”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对某种物质,或者某种体验成瘾?那些物质与体验中令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瘾多大程度上是个医学问题,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建构?   为什么醉心于古典音乐就是健康的激情,是人生值得活下去的理由,而醉心于网络游戏,就是可耻的堕落,悲哀的沉沦呢?这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势利眼吗?一个人对赌博上瘾可以理解,但又怎么会对
现代人更容易上瘾   现代人一定爱死了微软、苹果、谷歌等等科技公司,缘于这些,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丰富了娱乐生活、方便了人际沟通,我们的生活全然不同。   我们进入了刷屏的时代,液晶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了每个人的最佳伙伴。手机使用状况统计软件“时刻”的创始人凯文·霍尔什分享了8000名“时刻”用户的使用数据,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用户每天把自己清醒时间的四分之一用在了手机上,多过其他任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