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当然要让孩子听话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個大网站搞了个教育视频,叫《你不该让孩子“听话”》,反对“用爸爸、妈妈的想法来约束孩子的自主性”。
  这是很开明、很善良,也很天真的主张。
  随便翻翻《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总则》和《侵权责任法》,谁都会知道,当爹妈的得监护和教育子女。如果小孩子自己受到严重伤害,或者伤了别人,搞坏了人家的东西,父母要负责任,要赔钱,甚至要吃官司。监护和教育就是要孩子听话,叫小孩别听父母的话不合法。
  这道理太简单,老百姓个个都明白。但有的秀才念书念多了,讲出话来就特别幽默。
  那些专家反对“约束孩子的自主性”。很多人讲话的时候并没有想清楚自己说的是什么,用含糊深奥或者华丽激昂的句子代替实实在在的说理。什么是“自主性”?自主性是按自己想法做事的愿望。小孩子不懂事,他们会有一些很傻的想法,如果不加约束,不知要闹出什么局面。一位搞教育的先生说,应该让孩子玩够了再学习。这位先生可能没孩子。好些小孩不吃饭、不睡觉还玩不够。如果父母任由他们去玩,有的孩子恐怕小命不保,就别提什么学习了。
  许多文章说,约束孩子会损害他们的个性。我估计那些作者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个人动脑子和做事情的特点。特点有好有坏,个性也有好有坏。应对特别机灵,或者脾气非常糟都可以说很有个性。并非任何个性都应该保护。父母要加强孩子好的个性,改掉坏的个性。

  很显然,父母应该要孩子听话。但他们得设法讲对孩子有益的话,别讲对孩子有害的话。那么,爹妈应该跟孩子说些什么?
  首先当然是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
  另外是得守规矩。每个社会都有通行的行为规则,例如讲礼貌、尊重老人、不要逃课等等。这些规矩实际上不一定百分百合理,但只要它们不太离谱,父母就应该教孩子遵守。拿吃饭来说,家族聚餐,往往让长辈坐上席。假设这家的爷爷比较窝囊,小孩完全有理由问,干嘛不让妈妈坐上席?这时父母就应该叫孩子遵守流行的风俗。如果社会规则很野蛮、很有害,那当然要反抗,哪怕要付巨大的代价,不然就别太较真。一个人做事老是不守通行的规矩,他就不断跟别人冲突,工作和生活都会遇到很多麻烦。
  毫无疑问,学校里有些课程是无用的,有些老师也教得不好。大家可以提意见,要求改进。但只要学校不给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父母就应该教孩子遵守纪律,好好做功课。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社会地位就低。大学毕业,不管有没有真学问,地位就高一些。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守规矩的习惯,在学校不守纪律,浪荡惯了,出去工作就可能不守制度,不守法律。
  听爸爸妈妈的话也是小孩应该遵守的规矩。理由很简单:第一,在正常情况下,父母是最关心自己孩子的人;第二,成年人经验多,受教育多,懂的道理多。要小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几乎等于主张抛弃人类已有的一切知识,让每个人都在丛林时代的婴儿那里开始摸索。如果由父母抚养,小孩完全不听爸爸妈妈的话,那么,他的经历肯定是危险接着危险,失败接着失败。
  父母要指导孩子避免危险,还应该鼓励孩子敢于质疑,敢于批判。专家们嚷嚷不要叫孩子听话,主要是担心前辈阻碍后代的创造。一切创造都是对已有知识和做法的否定或超越。追随权威、人云亦云肯定不是创造。要创造,就要有跟权威和长辈不同的想法。但这主要是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外在的行动。一个人顶好做事守规矩,但有批判能力,有创造性的想法。做事惹麻烦往往会妨碍人的创造。不守交通规则,让警察逮住,难免耽误化学实验。
  尽管怎么想有时会影响怎么做,它们毕竟是两回事。为了避免长辈对孩子思想创新的限制,就说小孩在行动上也不要听父母的话,那很傻。平常过马路,放假去游泳,叫小孩别听大人的话,不用想也知道场面会有多刺激。
  孩子总要长大。成年以后,他们的事情就该由他们自己决定。所以,在他们小时候,就要让他们学着做决定。对各种事情,父母该管的就管,可以不管的就别管。无害的个性,即使无益,也不必计较。只要可能,就用商量的办法,跟孩子讲道理,教他们自己做合适的选择。
  跟小孩讲道理挺累,他们有时候还听不明白。即使如此,还是要讲。讲道理本身就是教育,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做人得讲理。当然,如果情况很紧急、很危险,那么父母就得让孩子马上服从,以后再解释。
  童年应该是快乐的。父母得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允许他们犯些不伤筋动骨的小错误。但如果事关重大,爸爸妈妈就该为子女动脑筋,花时间指导他们,坚持严格的要求。叫孩子听话不是逞威风,而是给后代帮助和保护。讲理是这样,强制也是这样。
其他文献
那些历史上的名臣,其实很像是我们身边的同学。   包拯曾建议把七天的清明节假改成五天,理由是耽误工作。老师:“这位同学你觉悟很高嘛,竟然没被舍友打死。”打是没被打,因为包拯这个人,都是就事论事,还很敢替人出头,应该属于敢写信给教育部,去揭发校内问题的同学。慢慢大家也就习惯了包拯的性格,都对他敬而远之。所以包拯没什么朋友,天天沉着脸,抱着几本法学的书,来往于学院和图书馆。   欧阳修是他的朋友,
魯迅先生除了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还是一位被文学事业耽误的设计师,北大校徽也出自先生之手!而且还写得了文章,干得了字体设计,也做得成插画师……
高原  雨在创造五月的青苔  岩壁上散落着许多种子,周围的鸟  没有食尽  一群工蜂心满意足地走了  它们在等那片岩壁开出花来  你能听见,它们筑巢的声音  没有风吹过来,只有田野在  整齐地静候即将到来的事物  我们要极其小心地  去避开那些略带悲伤的云  它们曾试探性地  触及你我,当气候变得陌生  你穿过我的身体就像羊群穿过一片草场四月  好像度过这些寂静的日子  我们又会变得年轻  一种距
最近接待一位朋友到我们公司参观,他发现我们公司没有任何一个人有独立办公室。我没有,我们的CEO脱不花也没有,都是坐在大开间里和同事一起工作。他很惊讶,然后表扬我,说你们真是节约,有平等开放的精神。   送走这位朋友之后,我想了想,他好像误解了。这其實是因为公司的竞争力来源不同。   传统公司,业务赛道是既定的,上下整齐划一带来的战斗力就是决胜关键,所以一定要在公司内有权威。在办公条件上有差别,
《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的通传陆三,讲着“歪果仁”的标准普通话,怎么看都像“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  陆三的扮演者,是来自日本的中日混血儿,名字叫岗村秀。根据人物设定,陆三是日本来的遣唐使,也就是留学生,学业完成考上大唐公务员,在负责首都安防的靖安司做了一名背着两根羽毛的传令官。  在大唐做公务员,待遇是不错的。从政府领取的俸禄主要有三项:禄米、俸钱和职田。陆三入职不久,大概是一个九品官,相当于
我在当GRE老师的时候,曾经教过一对一的英语私教班,来上这些课的学生家长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的很有钱,不在乎钱;有一些则是收入中等,希望孩子有出息,咬着牙花大价钱。  每次我与接孩子的家长聊孩子的学习进度时,都会习惯性地说:“你家的孩子词汇量不够,要把这600个单词尽快背完,阅读分才会高。”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得到两种回答。那些中产阶层家庭的家长会说:“听到没有?要听古典老师的话!回去好好背,好不
最近模仿日本《屋顶告白》的《少年说》突然火起来了,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说:“看那些孩子在天台上跟家长的对话,我都想替他们跳楼!”   一直以为应试教育只在80年代有,没想到现在的家长跟我们那时候完全一样,甚至还更加变本加厉了。1   一个女孩学了七年舞蹈,舞蹈已过12级,非常热爱跳舞,也很有天赋,可以说舞蹈已是自己半条命了,但妈妈说,如果想继续跳舞,必须考入前150名,否则就只能专心学习。  
通常,成年人就是心怀成见的人。  她来了,长发披肩,白色连衣裙,像小女孩那样一蹦一跳地入场。  主持人首先发表了“成见”:“一般穿着这样衣服的人,不带这样走路的。”对哦,应该婷婷娉娉,款款而来,是吗?  这是个相亲节目,不同在于,它是家庭对家庭的,除父母外,不乏七大姑八大姨,扶老携幼出场,七嘴八舌评判,最终选择权在相亲者本人。  她笑容甜美,高挑苗条,在相亲市场上,谁都会一眼喜欢上。  她的片子播
我最近和我的高中越野队一起过夜,我真的意识到事情变得多么糟糕。当我环顾新生的害羞、无辜的面孔时,我感觉非常成熟和精致。我真的只有两年了吗?好像很年轻。  也就是说,直到我们玩了一年一度的“相互认识”游戏。以下是它的工作原理:每个人轮流分享一个关于她自己的有趣事实,然后那些有相同经历的人举手,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所有人有共同点,并且团结一致。它有点像“真理或大胆”,除了不那么令人兴奋,因为,没有疯
告别校园多年,许多记忆都模糊了,许多事也淡然了,但偏有那么一件事铭记于心,那就是查寝室卫生的时候,总被要求: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晾衣架上不能有衣服(室内的)。  不知道其他学校有没有这样的规定,总之我对此耿耿于怀,日后步入社会,渐渐地接受了这样的日常:原来,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就是这么不合逻辑。  比如不喷泉的喷泉,睁着眼睛都走不了的盲道,占了一大块地皮不能走而要绕路走的草地……  凡此种种,可以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