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的学风,直接影响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风涵盖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风气。狭义的学风即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学风,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
一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因生源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从笔者所作的“大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看:17.4%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弱,14.9%动机水平达到“较强”,67.7%动机水平达到中等。学习动机是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动机水平不高,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2 学习目的功利化。动机强度较高的是与就业、生活和回报父母相关的现实的、近景性的动机;与求知和个人成就、人类理想相关的动机强度则较低。
3 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学生的学习是“应付老师、应付考试”。调查显示:有26.6%的学生是“考试临近,为了应对考试,才去学习”;25.6%的学生“如果不是为了平时成绩,我是不会做作业的”;19.7%的学生“要不是害怕老师点名,才不去上课呢”。学习态度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消极应付的态度很难有积极的学习行为。
4 学习行为消极。具体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坚持性。有18%的大学生“学习中如果感到有困难,马上就泄气”,34.8%的大学生“上课时,如果是随便坐的话,坐后面的位置”。“遇到困难的学习问题,能耐心而努力地坚持到底”,有18.5%的学生表示做不到,40%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33.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常性,常常是努力一阵又放弃,有前劲没有后劲”。
5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48.8%的学生基本不预习,“能够做到课前预习”的仅有21%;“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8.6%的学生表示做不到,38.8%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课后认真复习、整理笔记,不懂的地方及时弄懂”,31.6%的学生表示做不到,39%的学生做得不好。
6 学习兴趣不浓。21%的大学生不同意“通过学习,能了解未知世界,非常有趣,令人着迷”,20.1%的大学生不认可“动脑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19.5%的大学生不同意“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影响学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学生方面进行分析。
1 对大学的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别。大学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许多学习内容要靠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去融会贯通,大学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中学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上课经常是似懂非懂,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感到很不适应。调查发现,26.9%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有很大差别,感到很不适应”,基本适应的占42.7%,轻度不适应的占30.4%。
2 自我管理能力差。许多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前,学习和生活几乎是老师和家长一手包办的,学生所有时间都由老师和家长替他们安排好了,一天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都要求得很明确很具体。他们始终是在他人的严格管制之下被动地完成各种指令,这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调查发现,“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和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生活安排有序”,34.1%的大学生表示做不到,42.3%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管不住自己,变得很懒散”。
3 目标缺失。对大学新生来说,在高中阶段,他们都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考取大学,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学习目标;进人大学以后,曾经的目标已经变为现实,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导致学生目标的缺失,很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调查发现,5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74.1%的学生短期目标不够明确,75.7%的学生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
4 价值观倾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起薪普遍比较低,这种状况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读书无用论”悄然抬头。依据我们的调查结果,18.7%的大学生不同意“任何学科知识都有用处,将来不论干什么现在都需要认真学习”,18.2%的学生认为“将来不想做科学研究,用不着努力学习”,有31.2%的大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没什么用处”。
5 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专业选择过程中的盲目和被动,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影响学习积极性。调查发现,22.3%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所以想换专业”,25.8%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是我自愿选择的”。
三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其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大学时期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应该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个人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现代化大业联系起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理想,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有坚实的根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有不竭的源泉,使学习动机有巨大的能量。二是,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观。知识价值观是个人对知识价值的根本信念,他直接影响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要教育大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意向,积极探索如何学习、怎样获得优秀的学习效果、有哪些因素影响学习过程以及如何选择适应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等,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 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就是规定学生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学生的行为目标,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管理制度往往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应该尽快完善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二是,加强纪律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的管理制度,必须被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才能成为真正规范其行为的标尺。因此,教育者必须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以及违纪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外在纪律约束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学校 的纪律是学生管理的内容也是手段,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规章制度这一刚性规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并积极锻炼自治自理能力,达到自觉行动。
3 强化学习激励机制。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深层次的学习需要。成就动机是指人们不断追求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是刻苦和自觉学习的动力。虽然回避失败有时也能促使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也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忡忡、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学校要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对知识与人才的需要,激发他们获得优秀成绩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心理需求,形成更好地发挥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的强大动机。二是,利用各种奖励措施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通过对学业成绩的奖励,对大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如,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授予奖学金,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过去的行为是有价值的、是对自己有利的或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从而增加以后的类似行为频率。同时,做好对优秀学生奖励的宣传,发挥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比如,对于优秀学生的奖励举办适当的颁奖仪式等。
4 大学生人生和大学生涯规划。依据前面的分析,目标是诱发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高校应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制度,指导每个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目标体系,包括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每一学期或学年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对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必要时做出适当调整。
5 对一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学的第一年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它的影响深远。大学第一年的适应不良,轻者导致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质量下降;重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放弃进一步的努力,也就是日常所说的“破罐破摔”。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学风建设中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6 班主任的学习指导作用。班主任有效发挥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兴趣培养。存在专业思想问题的学生,大部分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存在严重的专业定向与自身特长爱好不一致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对自己了解不深入,对专业认识不全面造成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促使自己改变以往对所学专业不合理的认知,增加对本专业的心理认同感,摆脱专业思想方面的心理困扰。二是,学习方法指导。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学习的价值,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给大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大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积极配合,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国亮,关于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陕西教育,2009(8)
2 郝文静,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突破口与切入点,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3)
3 任志强,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探索,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一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因生源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从笔者所作的“大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看:17.4%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弱,14.9%动机水平达到“较强”,67.7%动机水平达到中等。学习动机是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动机水平不高,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2 学习目的功利化。动机强度较高的是与就业、生活和回报父母相关的现实的、近景性的动机;与求知和个人成就、人类理想相关的动机强度则较低。
3 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学生的学习是“应付老师、应付考试”。调查显示:有26.6%的学生是“考试临近,为了应对考试,才去学习”;25.6%的学生“如果不是为了平时成绩,我是不会做作业的”;19.7%的学生“要不是害怕老师点名,才不去上课呢”。学习态度决定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消极应付的态度很难有积极的学习行为。
4 学习行为消极。具体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坚持性。有18%的大学生“学习中如果感到有困难,马上就泄气”,34.8%的大学生“上课时,如果是随便坐的话,坐后面的位置”。“遇到困难的学习问题,能耐心而努力地坚持到底”,有18.5%的学生表示做不到,40%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33.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常性,常常是努力一阵又放弃,有前劲没有后劲”。
5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48.8%的学生基本不预习,“能够做到课前预习”的仅有21%;“上课认真听课、做笔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8.6%的学生表示做不到,38.8%的学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课后认真复习、整理笔记,不懂的地方及时弄懂”,31.6%的学生表示做不到,39%的学生做得不好。
6 学习兴趣不浓。21%的大学生不同意“通过学习,能了解未知世界,非常有趣,令人着迷”,20.1%的大学生不认可“动脑思考学习中的问题,有一种说不出的乐趣”,19.5%的大学生不同意“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影响学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学生方面进行分析。
1 对大学的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别。大学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大,许多学习内容要靠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去融会贯通,大学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中学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上课经常是似懂非懂,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感到很不适应。调查发现,26.9%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有很大差别,感到很不适应”,基本适应的占42.7%,轻度不适应的占30.4%。
2 自我管理能力差。许多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前,学习和生活几乎是老师和家长一手包办的,学生所有时间都由老师和家长替他们安排好了,一天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都要求得很明确很具体。他们始终是在他人的严格管制之下被动地完成各种指令,这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调查发现,“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和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生活安排有序”,34.1%的大学生表示做不到,42.3%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管不住自己,变得很懒散”。
3 目标缺失。对大学新生来说,在高中阶段,他们都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考取大学,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学习目标;进人大学以后,曾经的目标已经变为现实,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导致学生目标的缺失,很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调查发现,5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74.1%的学生短期目标不够明确,75.7%的学生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
4 价值观倾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出现了结构性的过剩,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起薪普遍比较低,这种状况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读书无用论”悄然抬头。依据我们的调查结果,18.7%的大学生不同意“任何学科知识都有用处,将来不论干什么现在都需要认真学习”,18.2%的学生认为“将来不想做科学研究,用不着努力学习”,有31.2%的大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没什么用处”。
5 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专业选择过程中的盲目和被动,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影响学习积极性。调查发现,22.3%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所以想换专业”,25.8%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是我自愿选择的”。
三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其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大学时期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应该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个人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现代化大业联系起来,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理想,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有坚实的根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有不竭的源泉,使学习动机有巨大的能量。二是,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观。知识价值观是个人对知识价值的根本信念,他直接影响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要教育大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意向,积极探索如何学习、怎样获得优秀的学习效果、有哪些因素影响学习过程以及如何选择适应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等,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 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就是规定学生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学生的行为目标,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管理制度往往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应该尽快完善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二是,加强纪律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的管理制度,必须被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才能成为真正规范其行为的标尺。因此,教育者必须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以及违纪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外在纪律约束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学校 的纪律是学生管理的内容也是手段,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规章制度这一刚性规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并积极锻炼自治自理能力,达到自觉行动。
3 强化学习激励机制。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深层次的学习需要。成就动机是指人们不断追求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是刻苦和自觉学习的动力。虽然回避失败有时也能促使人去学习,但在心理上的作用却不同。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也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忡忡、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学校要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对知识与人才的需要,激发他们获得优秀成绩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心理需求,形成更好地发挥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的强大动机。二是,利用各种奖励措施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通过对学业成绩的奖励,对大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如,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授予奖学金,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过去的行为是有价值的、是对自己有利的或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从而增加以后的类似行为频率。同时,做好对优秀学生奖励的宣传,发挥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比如,对于优秀学生的奖励举办适当的颁奖仪式等。
4 大学生人生和大学生涯规划。依据前面的分析,目标是诱发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高校应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制度,指导每个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目标体系,包括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每一学期或学年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对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必要时做出适当调整。
5 对一年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学的第一年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它的影响深远。大学第一年的适应不良,轻者导致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质量下降;重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放弃进一步的努力,也就是日常所说的“破罐破摔”。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学风建设中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6 班主任的学习指导作用。班主任有效发挥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应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兴趣培养。存在专业思想问题的学生,大部分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存在严重的专业定向与自身特长爱好不一致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对自己了解不深入,对专业认识不全面造成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促使自己改变以往对所学专业不合理的认知,增加对本专业的心理认同感,摆脱专业思想方面的心理困扰。二是,学习方法指导。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学习的价值,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给大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大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积极配合,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国亮,关于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陕西教育,2009(8)
2 郝文静,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突破口与切入点,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3)
3 任志强,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探索,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