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e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创设提出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适时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
  关键词:提出问题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爱因斯坦讲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标准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把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内容之一。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提出问题的氛围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中学习;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知”的提问,尤其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千万别轻易否定,而是沙里淘金,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予以肯定。要表扬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渗透问比不问好,提低水平的问题比提不出问题强,使学生敢于也乐于提出问题。
  其次,把提出问题的机会多留给学生。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也应该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探索。更不能“防范于未然”,简单地让问题止于老师,把“有问题”的 学生教成“没问题”。教师的作用不是卖劲地“讲”,而是巧妙地设计、引导。要相信学生,该让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要把机会留给学生,千万别“勤”老师带出“懒”学生。
  另外,要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就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当然活动指的是学生真正的思维参与,而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面对物理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杜绝“满堂灌”,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的沉默,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正如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二、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想问、敢问,还要让学生会问、善问。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多启发、多引导,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质疑是提出问题的起点。宋代学者陆九渊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起始于疑问,教师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敢于怀疑已成之见。对于学习过程中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有疑惑不解之处提出疑问;对课文的论述或老师的讲解有不同的看法时,也要大胆提出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课本中这样解释增透膜的增透原理:“增透膜两个表面的反射光所通过的路程差就等于半个波长,这样反射回来的光就会产生干涉而互相抵消,增加了透射光的能量。”有的学生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既然两束相干光都已从薄膜的前后两表面上反射了,且又互相抵消了,怎么能增加透射光的能量?学生能发现有些问题与经典理论相矛盾,创新已孕育在其中了。学生正是由于质疑,敢于挑战课本,才能提出这种高水平的问题。
  比较是学习物理的一种常用方法,比较可以加深印象,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景下的应用;不同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路程和位移、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电场与磁场、电磁波与机械波等等。通过比较将问题引向深入,使提出的问题层出不穷。
  观察是提出问题的基础。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需要认真仔细的观察,物理学又是一门自然科学,“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只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实验、观察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必将源源不断。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提出问题的能力列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一些问题。”教师应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联想能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联想到另一问题的相似或相反处,从中得到启发,拓展思路,进而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学到了匀速圆周运动时,有的学生就联想到曲线运动,联想到平抛运动应用了运动分解,于是提出“为什么研究匀速圆周运动不应用运动分解的方法?”我肯定了学生这种敢想、敢问、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并告诉他,如果需要,匀速圆周运动也可以用运动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学了机械振动后,这个学生又提出“匀速圆周运动是否能分解为两个简谐运动?”我赞赏我的学生。分析越细致、联想越广泛、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多。
  除了以上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提问,加强方法技巧指导,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适时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出的问题的质量,逐步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通过对问题的评价和批判性思考,学生既可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意义,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又能对原来的问题进行横向或纵向拓展,使问题更有价值。与此同时,通过评价和成功解决部分问题,学生还能透过物理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从物理学的角度更明确表述这些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提出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提出的问题层次不齐、质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时,既要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又要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更有价值,并适时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于争论,最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崔桂杰.新课程下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10(12).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在实验探究课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谈谈有效点拨的思路和做法:引导思维——课题设疑——启发点拨——自主探索——自主实验——自主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  关键词:探究课;有效点拨;思路;做法    今年1月福建省教育厅出台意见,意见对中考考试内容改革做出新规,要求理科类科目要加强对实验能力的考核,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将理化生实验操作列入学科考试内容。而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这样问题:为了提高中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也就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创新的竞争和创新人才的竞争。无论是进行技术创新,还是进行知识创新,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是创新者。下一个世纪的知识经济,必将形成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人才的竞争会异常激烈。那时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谁就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谁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相反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中学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特定阶段,情绪的最大特点是强烈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往往会为一时的成功高兴得手舞足蹈,也往往会因一些小挫折而垂头丧气。如果我们不注意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热情的良好情绪,消除他们萎靡不振,消极低沉的负面情绪,
摘 要:数学方法是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在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语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实效的数学活动手段、方式或途径.“二分法”是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它体现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既要掌握基本的算法思想,又要恰当地运用计算器,合理组织技术平台下的数学活动.  关键词:数学方法;二分法求方程;教学过程的整体分析  数学方法是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在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语言
摘 要:高中物理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演示实验,目的是为了揭示所研究问题的发生、发展,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由教师做给学生看的示范实验。演示实验固然主要由教师操作,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服务的教学活动,教师针对教材的某些内容做出精心设计,促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思想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  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
摘 要:从逻辑角度对“一师一优课”活动的优质课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优质课教学逻辑的特征。进一步从逻辑角度构建课堂教学,更好的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优质课;课堂教学逻辑;构建  教育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呈现了众多的优质课,众多的优质课形式多样、逻辑严谨、内容丰富,三者有机融合。优质课的核心特征之一是要具备清晰的教学逻辑,脱离了内在的课堂教学逻辑,丰富
摘 要:物理文化渊源流长,科学与人文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不可割裂或偏废。物理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物理教育是高品位文化的传承!中学物理教育中,忽视了中西  文化背景的差异,缺少了物理文化的渗透,缺乏了物理文化的公众土壤。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界对中学物理教育的文化渗透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中学物理教育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物理文化;物理教育;文化传承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科学早已成
摘 要:如何将教材中那些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变成传输状态信息或如何将那枯燥无味纯知识内容添加“情趣”色彩,它犹如饮食烹调。烹调讲究火候,教学讲究时机;烹调讲究刀工,教学讲究方法;烹调讲究调味,教学讲究手段;烹调讲究色形,教学讲究情趣;烹调讲究营养,教学讲究功效。  关键词:教学;烹调;讲究  教学是什么?这是我从教以来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我试图从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课堂感受来寻找答案。曾记得在《碘的性质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有趣,教学才会有效。本文从如何把古诗词、谚语俗语中与物理有关的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合到物理教学中,使之更有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文知识;物理教学;教学艺术;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摘 要: “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自存在着一些缺陷,将“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结合,可将二者的优势互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超重与失重》的课堂实践为例,对“翻转课堂”和“问题导学”结合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问题导学;微课  引言  十几年来,国内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寻找高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