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校本身就是以培养职业性人才服务的,正因如此,我国教育部也在近几年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旨在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环境、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去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由此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这两个社会热点问题,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一批可用人才。那么,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必然会走向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道路,所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也要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本文将介绍几种促使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理实一体化改革、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收录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大板块知识,内容非常丰富,且实用价值非常突出,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特点。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在“唯知识论”思想的负面影响下,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指导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行结合特性,会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去传递课程知识,却并未专门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顺利适应职业生活,还需用人单位额外耗费精力与成本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这就增加了人才培养周期,浪费了教育资源,且会影响中职生的社会竞争力,并不利于学生实现专业发展,甚至于无法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因此,不管是为了凸显中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还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我们都必须要积极组织理实一体化改革活动,尽力优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
一、完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与推广,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投入使用会成为促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条件,而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学习本课程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上,中职学校在开设电子技术基础专业教学时,基本上都会尝试构建校内实训室,只是校内实训室的实验环境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及时更新实训设备,那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知行脱节。但是,为了加快教学进度,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普遍是在普通教室内展开的,教师会单向传递课程知识,而学生如果足够用心,牢牢背诵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知识,那么也就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但是,在理实一体化改革背景下,我们就必须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做准备。
本校已经构建了电子技术基础专业仿真实验室,实验设备非常丰富,而且配备展台,支持学生自主迁移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训室内学习专业操作技能,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在实训室引导学生分析所学知识。比如,在电子焊接实训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绘画装配电子产品的电路原理图,还要能够利用本专业知识去解释电路工作原理,装配、调试电路的步骤与方法,测试原始数据的方式方法等多个问题,能够学会设计一个实际的直流稳压电路的电子焊接方案,体会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实现过程。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就在实训室引导学生学习设计电子焊接电路图的方式方法,利用实物介绍了直流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每一个元器件实现的功能。这就可以改變用教材插图、信息化资源去介绍直流稳压电源知识的教学方式,更易于丰富学生的视觉观察经验,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分析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整体结构与电路原理。在实训室内,本班学生能够细化每一个实践步骤,他们会利用实物对照教材信息,直接便形成了深刻的知识记忆。这样一来,中职生也必然可以实现有效学习。
总之,知识的教育必须是比较优化性的教育,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强调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的应用性。为此,在完善校内实训室时,教师应当尽量承担起属于教师的职责,应当注重自身所采取的知识教育形式,树立起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并依据该教学理念,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教育。在这样比较优化性的知识教育形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为我所用,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教师也因此能够顺利达到知识教育的目的,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遵循校企合作政策指导,丰富实习实践机会
我国教育部为了改变职业教育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实施校企合作的建议,即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构建合作关系,利用学校的科研教育力量去培养符合企业单位用人需求的职业人才,也要利用企业单位的实训资源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新课程知识,让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始终与该行业的前沿发展保持一致。无疑,这就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改革活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师便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政策,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活动,尽早让学生熟悉社会生活,以便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好充足准备。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新兴行业也逐步变多,其中有不少企业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口,所以学校平台应该主动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设计实习周期,让学生在实习期进入相应的企业学习专业技术,而这就可以直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面对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中职学校应要求全体学生按时、按量参加实习活动,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计入学分。这就可以直接端正中职生对实习活动的态度,他们为了获得学分,也必然会非常重视实习机会。另外,中职学校还应尝试与企业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即面对在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企业要优先拟定劳动合同,让中职生享有优先录用权。这就将实习活动与学生的职业选择串联起来,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中职生生会尽量在实习活动期间表现自己的专业优势、个人特长,努力贴合企业文化,为自己赢取转正机会。
除此之外,如果尚未进入实习期,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做兼职,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电子技术行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我们要明白,当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理想状态之后,他们的就业选择面便会更加广泛,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最心仪的用人单位,而这就可以为中职生打开一个新的职业发展局面,更易于调动起学生的奋斗热情,让学生坚定职业发展自信,使其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备专门技能的人才,使其能够更好地进入到社会中,积极投入到企业中,利用自身的技能,推进企业的发展、推进盛会的发展。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自然需要树立起校企合作的理念,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学生待领到企业中,进行更好地实践,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并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渠道,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并因此给与学生比较充足的机会,促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构建现代学徒制,实现双导师教育改革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实则也是一种“双导师”制度,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共同担任学生的专业教师,分别发挥二者的专业素养,确保学生可以同时积累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师要利用校企合作机会,与有意向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用人单位工作人员达成合作协议,双方一同构建现代学徒制,通过“双导师”共同教学去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及时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技能,从而顺利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实践水平,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构建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积极配合,所以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沟通,邀请用人单位每学期会选派本企业专业技术水平最高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参加实训指导活动,定期到校指点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必须要承认,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最大区别在于:企业工作人员所接触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都是最实用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也许他们并不会讲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却能熟练地操作实验设备,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指出一般性工作故障,分享自己消除工作故障的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职业财富。让企业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这就可以激发出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中职生获取更为实用的知识,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知识学习方式发挥到极致,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因此,学校应当重视教育的革新,充分地意识到企业工作人员的重要性,珍惜企业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的机会。当然,在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学生也应主动阐述自己对电子技术行业的看法、在实训活动中出现的实践问题,在对方的支持与点拨下豁然开朗,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总之,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十分适用于中职技术教育中,其对增强教学的全面性、实用性和效率性优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将自身传统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教育,充分地实现教育的改革,促使学生接收到良好的教育。
总而言之,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推行理实一體化教学改革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室,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数量,做到知行并重,且要利用校企合作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习活动,与企业单位共同担任学生的导师,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企业的实践资源去发展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顺利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优化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艾小永.关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学科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农家参谋,2018(20):148.
[2]杨再敏.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3]蓝锦军.“电子技术基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J].无线互联科技,2017(06):84-85.
石丽军(1985.5-),女,山西阳泉人,现任阳泉煤矿高级技工学校专职教师,本科学历,中职讲师。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理实一体化改革、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收录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两大板块知识,内容非常丰富,且实用价值非常突出,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特点。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一点是,在“唯知识论”思想的负面影响下,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指导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行结合特性,会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去传递课程知识,却并未专门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本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顺利适应职业生活,还需用人单位额外耗费精力与成本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这就增加了人才培养周期,浪费了教育资源,且会影响中职生的社会竞争力,并不利于学生实现专业发展,甚至于无法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因此,不管是为了凸显中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还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我们都必须要积极组织理实一体化改革活动,尽力优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环境。
一、完善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与推广,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投入使用会成为促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条件,而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学习本课程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上,中职学校在开设电子技术基础专业教学时,基本上都会尝试构建校内实训室,只是校内实训室的实验环境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及时更新实训设备,那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知行脱节。但是,为了加快教学进度,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普遍是在普通教室内展开的,教师会单向传递课程知识,而学生如果足够用心,牢牢背诵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知识,那么也就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但是,在理实一体化改革背景下,我们就必须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室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做准备。
本校已经构建了电子技术基础专业仿真实验室,实验设备非常丰富,而且配备展台,支持学生自主迁移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训室内学习专业操作技能,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在实训室引导学生分析所学知识。比如,在电子焊接实训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绘画装配电子产品的电路原理图,还要能够利用本专业知识去解释电路工作原理,装配、调试电路的步骤与方法,测试原始数据的方式方法等多个问题,能够学会设计一个实际的直流稳压电路的电子焊接方案,体会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实现过程。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就在实训室引导学生学习设计电子焊接电路图的方式方法,利用实物介绍了直流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每一个元器件实现的功能。这就可以改變用教材插图、信息化资源去介绍直流稳压电源知识的教学方式,更易于丰富学生的视觉观察经验,有利于让学生积极分析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整体结构与电路原理。在实训室内,本班学生能够细化每一个实践步骤,他们会利用实物对照教材信息,直接便形成了深刻的知识记忆。这样一来,中职生也必然可以实现有效学习。
总之,知识的教育必须是比较优化性的教育,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强调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的应用性。为此,在完善校内实训室时,教师应当尽量承担起属于教师的职责,应当注重自身所采取的知识教育形式,树立起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并依据该教学理念,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教育。在这样比较优化性的知识教育形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为我所用,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教师也因此能够顺利达到知识教育的目的,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遵循校企合作政策指导,丰富实习实践机会
我国教育部为了改变职业教育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实施校企合作的建议,即在职业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构建合作关系,利用学校的科研教育力量去培养符合企业单位用人需求的职业人才,也要利用企业单位的实训资源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新课程知识,让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始终与该行业的前沿发展保持一致。无疑,这就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改革活动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师便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政策,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活动,尽早让学生熟悉社会生活,以便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做好充足准备。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新兴行业也逐步变多,其中有不少企业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口,所以学校平台应该主动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设计实习周期,让学生在实习期进入相应的企业学习专业技术,而这就可以直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面对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中职学校应要求全体学生按时、按量参加实习活动,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计入学分。这就可以直接端正中职生对实习活动的态度,他们为了获得学分,也必然会非常重视实习机会。另外,中职学校还应尝试与企业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即面对在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企业要优先拟定劳动合同,让中职生享有优先录用权。这就将实习活动与学生的职业选择串联起来,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中职生生会尽量在实习活动期间表现自己的专业优势、个人特长,努力贴合企业文化,为自己赢取转正机会。
除此之外,如果尚未进入实习期,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做兼职,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电子技术行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我们要明白,当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理想状态之后,他们的就业选择面便会更加广泛,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最心仪的用人单位,而这就可以为中职生打开一个新的职业发展局面,更易于调动起学生的奋斗热情,让学生坚定职业发展自信,使其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备专门技能的人才,使其能够更好地进入到社会中,积极投入到企业中,利用自身的技能,推进企业的发展、推进盛会的发展。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自然需要树立起校企合作的理念,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学生待领到企业中,进行更好地实践,促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并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渠道,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并因此给与学生比较充足的机会,促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构建现代学徒制,实现双导师教育改革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实则也是一种“双导师”制度,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共同担任学生的专业教师,分别发挥二者的专业素养,确保学生可以同时积累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师要利用校企合作机会,与有意向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用人单位工作人员达成合作协议,双方一同构建现代学徒制,通过“双导师”共同教学去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及时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技能,从而顺利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实践水平,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构建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积极配合,所以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沟通,邀请用人单位每学期会选派本企业专业技术水平最高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参加实训指导活动,定期到校指点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必须要承认,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最大区别在于:企业工作人员所接触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都是最实用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也许他们并不会讲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却能熟练地操作实验设备,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指出一般性工作故障,分享自己消除工作故障的经验,是不可多得的职业财富。让企业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这就可以激发出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中职生获取更为实用的知识,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知识学习方式发挥到极致,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因此,学校应当重视教育的革新,充分地意识到企业工作人员的重要性,珍惜企业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的机会。当然,在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学生也应主动阐述自己对电子技术行业的看法、在实训活动中出现的实践问题,在对方的支持与点拨下豁然开朗,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总之,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十分适用于中职技术教育中,其对增强教学的全面性、实用性和效率性优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将自身传统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教育,充分地实现教育的改革,促使学生接收到良好的教育。
总而言之,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推行理实一體化教学改革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室,保证实践课程的课时数量,做到知行并重,且要利用校企合作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习活动,与企业单位共同担任学生的导师,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企业的实践资源去发展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顺利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优化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艾小永.关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学科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农家参谋,2018(20):148.
[2]杨再敏.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3]蓝锦军.“电子技术基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J].无线互联科技,2017(06):84-85.
石丽军(1985.5-),女,山西阳泉人,现任阳泉煤矿高级技工学校专职教师,本科学历,中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