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进创新,微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产物,开始踊跃出现在教师群体的教案中,为传统教学注入一丝活力。诗歌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石。微课作为一种行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诗歌教学与微课相结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诗歌教学。
  诗歌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诗歌更倾向于通过言简意赅的叙事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已然成为教师群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难題之一。微课由于能够借助多媒体视频、PPT等形式来向学生展示知识点,无论是在实时教学还是课后拓展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对此教师可在开展诗歌教学时,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诗歌微课教学一体化,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学习的意义。
  一、微课在诗歌信息补充中的应用
  微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整合,并将某一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地剖析。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要对相关的写作背景等进行了解,只有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本身需要,为学生尽可能地收集、提供诗歌相关写作信息,以此减轻部分教学压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蝈蝈与蛐蛐》的教学中,该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该诗歌中夏天蝈蝈的“乐音”和蛐蛐冬天的“歌儿”对于大自然的意义。对此教师运用微课视频先向学生系统介绍诗人济慈的诗歌流派和写作特点等,使学生了解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有效地补充诗歌作者生平背景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而后教师再详细讲解,给学生的诗歌学习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微课在营造课堂气氛中的应用
  诗歌与诗词的学习都讲究“以情动人”,而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让学生顺利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微课教学由于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对于诗歌教学中的课堂气氛营造环节具有一定优势。对此教师可在该环节中结合教材内容实际,设计相应的微课教学视频,通过声色兼具的视频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再用视频内容渲染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感同身受,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黄河颂》的教学中,该诗歌主要内容是歌颂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体会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对黄河的赞叹、尊敬。但仅仅要求学生朗读诗歌,并不能切身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慷慨激昂之情,因此教师可以微课形式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并辅以奔腾不息的黄河视频,带领学生大声歌唱,利用豪迈雄浑的歌曲打开学生的心扉,营造学生对泱泱中华的自豪感,将课堂气氛推至最高点。而后教师趁热打铁开展诗歌讲解活动,令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
  三、微课在突破诗歌教学难点中的应用
  诗歌对于学生而言最难理解的地方就是咬文嚼字以及意象表达,这也是诗歌与诗词的共通之处,教师对此也感到颇为棘手。如何将诗歌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优化课堂结构,这已然成为教师群体面临的一项考验。在此情况下,教师可适当采取微课教学,审时度势地结合课堂实际和学生学习情况,随时准备切入微课,将重难点一举突破。
  例如,在《沁园春·雪》的课时教学中,其主要教学难点为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经典语句的意义。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者截然不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有困难。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可直接播放教学视频,视频中对诗歌整体结构、点睛之字如“望”“惜”等做出重点划分和详细讲解,最后再总结诗歌大意和思想情感,令学生能快速把握重点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四、微课在课后巩固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的主要优势之一在于能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是学习辅助,又是教学辅助,令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开阔、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加广泛。诗歌是近现代灿烂文化的代表之一,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拓展才能将其完全掌握。微课在此时就能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引导学生将自身碎片化时间投入学习中,彻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夯实自身语文基础。
  例如,在《乡愁》的课后巩固中,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感悟。对此教师可用微课视频将“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等意象依次具体表现,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同时配合低沉忧伤的音乐,令学生加深情感体验,彻底融入诗歌之中,从而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
  综上所述,将微课与语文诗歌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能起到补充教学信息、突破诗歌重难点等积极作用。教师在利用微课开展诗歌教学时,应根据教材和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相应的微课教学环节,以此促进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杨河初级中学(741307)
其他文献
写字,确实是教学活动,必须讲究技术性;写字,也是一种教育,应该讲究人文性。只有把“写字教学”上升到“写字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写字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写字教学已被列为低年级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
结合推荐的无线电波在准平坦地形的传播损耗模式,对2种电波传播损耗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对比,给出了电平设计中衰落余量的参考值。通过对以往多次实际飞行试验的数据统计,对由1次
语文学科的总复习是面对中考语文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之前学习到的知识进一步熟悉和内化吸收,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起到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知识漏洞的作用,为中考考试做充分的准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语文复习方法,让学生“高效率,低能耗”完成复习学习,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成为复习教学工作的重点。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工作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语文中考复习方法的策略和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高效地培养低年级学生形成语感?  一、培养语感要从低年级抓起  怎样让低年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通过实践,我觉得“扶读”(或叫同步跟读)是有效方法之一。什么叫“扶读”?顾名思义“扶读”就是学
文感是读者对文本快速理解及感悟的心智技能,是一种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稳定心理结构,其特征为选择性、个体性、积累性以及稳定性。教师在培养学生文感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深入剖析文本语言的内涵,疏通文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展开形式多样的训练,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文感的目标。  一、理解内涵,建立起点  伟大的文学家歌德说过:“真正有读书经验的人在读书的时候会有两只眼睛,用其中一只眼睛
有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先用多媒体画面出示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草地.同时又出示一块底6米、高4米的平行四边形草地,然后问道:“同学们,喜羊羊想知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