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公主》的生态女性主义探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发展处于高潮时期,是相对独立的思想流派,充分地将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进行融合,主要关注的是在父权制统治下,对女性所进行的统治和对自然统治之间所存在的联系。该种主义主张关注自然和女性特质的言行,消除所持有的无视态度。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特别是男女之间的和谐关系。小说《公主》是作者劳伦斯从墨西哥回到伦敦以后,无意间受到友人的启发而进行创作的。该文章的主人公从出生日起就在父权统治下接受教育,她所过的生活是一种与世隔绝和自欺欺人的生活,并朝着异样的方向发展,最终出现了人格分裂,一直到父亲去世才出现寻找自我的意识。但是,她却一直摆脱不了身上已经形成的固有的异样人性,在与异性相处时即便已经发生了关系,却迟迟不能唤醒其内心的压抑和即将消失的自然本性。最后的结局是,公主出现精神分裂和罗梅罗死亡,因为深受父权统治的残害,所以使得公主早已丧失了女性的天性和爱的能力,最终不仅毁掉了自己,也毁掉了罗梅罗。本小说通过这样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异样的自然和女性的生活现状,进而表达出作者所具有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一、父权统治和公主异样性格的形成
  作者劳伦斯在小说的开头,就通过十分详细的笔触将疯癫的父亲对亲生女儿的教养方式进行了描述,同时,在开头也向读者暗示了公主在该种荒诞教育环境下生存的状态,表达出对公主的怜悯之情。其父亲科林·厄克特是工业文明异化所形成的人物形象,他认为自己流着王族的血液,所以在社会中游荡。从整体的外貌来看,他有着一双含糊又空洞的蓝色眼睛,嗓音貌似有回声,整个人看上去总是神情恍惚的样子。他的妻子将他视为幽灵,最后达到了崩溃的精神状态。他对亲戚也没有任何的感情,亲戚对于他来说貌似不存在,或者只是不得不回答一下的留声机,种种状态充分地表明,他深受工业文明异化的影响,生活是与世隔绝的状态。他的亲生女儿公主生来就有着和父亲同样的蓝色眼睛,好像在向我们表明两者性格的承接关系。从女儿出生开始,父女俩就形影不离,女儿被他称为公主,并时刻告诉女儿要保守他们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他们是最后的王族,而其他的人都是俗人。公主从小就在机械的教育下成长,十几岁父亲就要求她读佐拉和莫泊桑。在对待人际交往中,父亲所坚持的是自己的一套理论,并告诉女儿要时刻保持自己所具备的王族特质,不要对任何人有在意之心。对于外人而言,她冷酷无情,虽然漂亮聪明,但却满身冷漠,很难与他人接近。从外形来看,公主就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体格娇小,好像患有低能的儿童。三十三岁时整个人看起来还像二十三岁时的样子,人们不禁对她父亲的教养方式进行思考,这种教养方式不仅对女儿的人格产生了危害,而且对女儿的身体也产生了危害。她就像一朵没有任何味道的花,虽然有着十分高贵的姿态,但却总是让人产生一种碾碎她的想法。父亲的教养方式使得女儿从外表上来看十分光鲜亮丽,实际上却十分冷漠无情。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公主不但在精神上与常人不同,而且肉体上也与常人不同,并且没有任何的生命力量存在。所以,在父权之下成长的公主不但没有独立的人格,而且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她与外界没有了任何的联系,其生来仅仅是被父亲证明自己是王族血脉的工具而已。公主这个形象充分地表现了其作为女性的特质,以及被压迫的现状。一直到三十八岁时,她的父亲离世,她依旧是那个身材矮小的女孩,没有成家也没有男朋友,生命中完全丧失了女性所具备的自然欲望。所有的现状都是其父亲教育的结果,没有独立的人格也不曾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自我。作者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向我们表达了他的生态意识,也表明了现代工业给人们的自然本性发展带来的危害。虽然机械作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使得人与人最初的自然关系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回归自然,寻找自我
  作者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劳伦斯的众多作品中都包含了花、草、树、木等自然的元素,这些都是他在进行创作时所需要的背景。比如他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男女主人公所发生的一切都用森林作为背景,还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一作品也是以森林为背景。劳伦斯比较崇尚的是血性,也就是人类的肉体和直觉,認为一切都要从本能出发。在他的观念中,大自然就是生命之源,充满着生命力。他认为大自然是人们的避难所,无论发生什么困难,都要在大自然中寻找自我,遇见光明。在生态女性这一主义中,女性和自然是具有密切联系的,经历相似。因此,在《公主》一书中,劳伦斯都会将大自然作为公主寻找自我的场所。
  在父亲去世后,公主的内心出现了自然本性,对旅行充满向往之情,她的心告诉她要朝着西的方向前进,这充分说明了公主已经摆脱了父亲所带给她的影响,最终走上了寻找自我的旅途。在文章的后期对公主上山之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对秋日的森林,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不但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而且还表现出公主敏感和矛盾的心理。该作品的森林和其他的作品所出现的森林存在差异,不但对大自然的美和充满生命力进行了描写,还加入了对自然界冷漠和威严的部分,更进一步表现出公主的复杂心理活动。秋日的深山气候恶劣,但是公主对其充满了好奇,所以要求罗梅罗带她上山,这好像就暗示出该段旅程的不平凡,会使得公主发生巨大的改变。牧场富人云集,深山的环境与牧场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对比,公主上山就意味着自然状态的回归。旅程中,公主先是对森林充满了好奇心,一边走一边欣赏旅途的风景,山谷里满是云杉,林间闪烁着阳光,夜幕降临时公主被山间的威严氛围所震慑。这些环境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公主旅途中的艰难和矛盾心理。
  三、女主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幻灭
  如果将父亲视为公主的全世界,那么,当父亲死后公主就像一个空器皿,没有了一切所要承载的事物。此时的公主,认为自己与俗人仅仅差了一点点,所以应该做一些事情,这样的感受是公主前所未有的。这足以说明公主摆脱了父亲的影响,努力去寻找自我。但是,由于公主从出生开始就深受父亲的影响,因此,很难被改变,因为性格的异样,所以在寻找自我的旅途中十分艰难,最后自己和他人都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这时期的公主开始对周围的男性有了注意,但是自己却因为这一点而感到丢人,由于父亲机械化的教育,因此在公主的意识中婚姻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公主和随行的卡明斯小姐一起到了新墨西哥塞罗戈多牧场,并遇到了使之着迷的男性。从外貌来看,罗梅罗是一个高大英俊、肤色黝黑的男子形象,在其眼神中总含有一丝的神秘感。罗梅罗的经历揭示了工业文明对自然所产生的破坏后果,在他的家族史中曾经拥有几英里的土地,但是因为白人的出现和自己经验的问题最后沦为了农民,那些土地也成为了上流社会消遣娱乐的场所,这些事实暗藏了罗梅罗和公主在之后的交往中会出现的结局。在罗梅罗的身上所体现出的活力是公主从未触及过的,所以对于公主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主因为没有见过野兽所以要求罗梅罗陪其上山。作者通过大量笔墨对两个人的上山旅途进行描述,表现出公主为了寻求自我而矛盾的心理。这一路上公主都在欣赏自然的美景,同时也领略到了罗梅罗熟练的生存技能。公主因为人格的异化,所以对大自然的力量充满抗拒,她无法接受这些,她认为深山中满是绝望,这周围的一切都是灰色的,没有生机,加上寒风刺骨和奇怪的味道更使她感到不舒服,她充满了恐惧,所有的一切都是暗示公主寻找自我的失败结局。
  整个故事的矛盾都在山顶的夜宿中爆发。在生态主义教育下长大的公主,没有任何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女性的特质,即便和罗梅罗独处一室也没有任何的想法,甚至发生了性关系也没有将其内心的女性意識唤醒。由于高傲的个性驱使,公主一再阻止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但是公主却被罗梅罗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芒所深深吸引。
  父亲的教育导致公主对婚姻持有功利化的观念,虽然在她的内心深处十分渴望与罗梅罗在一起,但是她错误的思维告诉她罗梅罗是下等人,与其发生男女关系也只是为了取暖而已。而爱情对于她来说是不存在的,精神和肉体也是相互割裂的。由于内心的渴望,公主陷入了悲痛中,最后出现了人格分裂的悲惨结局。而罗梅罗一直被公主否定,同时也遭受着公主的冷漠无情,最后也失去了热情。在工业文明的迫害下,人类失去了人性,最后灭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篇小说《公主》通过对在工业文明影响下成长的公主和具有人类自然本性的罗梅罗以及他们悲惨的结局的描写,充分向我们表达了作者劳伦斯所具备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其他作品中,他也不断地对英国工业和教育进行批判,认为是这些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关系被异化。《公主》这篇小说通过描写父权制教育下的公主被异化,其生活的现状和悲惨的结局,来唤醒人们对女性和对自然本性的认识。公主最后人格分裂的悲惨结局,还有女性特质的缺失都是现代文明下产生的悲剧,作者不但对其经历具有同情之心,同时也得到了重要的启示:如果人类的自然本性消失殆尽,人类就会濒临灭亡。
其他文献
沈从文先生生活在湘西地区的高山密林与青山秀水之间,独特的社会风俗成为他创作的起点。在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和谐之下,沈从文先生孕育了自己的文化情感,在其散文作品中,湘西地区的文化风貌与风土人情随处可见,在营造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同时,其希望借文字来“排开现实”,逃离这个虚妄的“都市世界”。这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手法充斥着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之情,充满对人世中的真、善、美与世外桃源式的乡野生活的向往,独特的“湘
期刊
从古至今,女性问题一直是我们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格斯说过:“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或社会的妇女解放程
期刊
《铸剑》是《故事新编》中收录的一篇经过改写的短篇小说。《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先生1922-1935年间创作的8篇“新编”小说。按照鲁迅先生在序言里所说,本来是“想从古代与现代都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但创作不大顺利。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体会的变化,他创作出的《故事新编》无法成为单纯的历史小说,而包含了更多的矛盾与哲思,《补天》探寻自我、解构内心,《奔月》描绘传统英雄的陨落,《采薇》刻画世俗泥沼
期刊
戏剧性独白是英美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形式,这种具有极强的情感表达张力的文学传统几乎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英美现代小说的发展历史,并且对当今的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已然成为英美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可以很好地借助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起到辅助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将具体的人物形象更加自然、真实地呈现出来,增强文学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在当下,随着学界对于英
期刊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现代作家,以“治愈系”写作和对现代都市年轻人内心世界的纤细描写而受到海内外大量读者的欢迎,凭借独特的个人魅力在日本掀起一股“吉本芭娜娜热潮”。由于受到浓厚的外来文化影响加上特有的女性主义视角,吉本芭娜娜的写作透露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意味,从其笔下描绘的家庭模式可见一斑。吉本芭娜娜解构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家庭模式,提出“非血缘家庭”理念,这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家庭中“男权中心”的文本
期刊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1912—1926)时期的著名作家,晚年曾与谷崎润一郎(1886—1965)就“小说情节”问题展开过一场论争。在这场论争当中,谷崎润一郎极力主张故事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认为“凡在文学世界里,最为大量地获得构造学上的美感的便是小说。抛开情节的生动有趣,就等于舍弃了小说这一形式所拥有的特权”。而芥川则在《文艺的、过于文艺的》文章中提出反论,指出“故事”只是
期刊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存在,他吸收了中西方印象批评的共同之处,在文学的世界中,看透了人生的凉薄与困境,表达了自己对当时一批作家及其作品的
期刊
“意象”是寄予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在现代诗人余秀华的《我爱你》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诗人在这些田园风格的“象”中,寄托了许多隐含了的“象”.文章将结合诗人余秀华的意
期刊
搁置画笔至今已一年有余,心中一直在不停地思索美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起初郁闷不得其所,总想回到过去进行绘画创作、一抒胸臆之快活日子。甚至每每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人生道路,因而总是口中念着古籍,心里想着画笔,身在曹营心在汉。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学习和思考,我终于明白了美术史论研究之意义,终于拨云见日、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虽仍然道阻且长,可心中常常在想。  中国美术史论当属历史之研究范畴,即美术史为中国大历
期刊
“诗者,言其志也;歌者,咏其言也;舞者,动者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乐者,心之象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主要借声音变化来表现节奏的起伏,从而形成旋律,以此来刻画特定事物并表达内心情感;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凝练简约的字词句来描绘对象或抒发情感,二者在描绘外物和抒发心志上是共通的。古人作诗以抒发情志时便有了以乐辅之、以歌佐之、以舞伴之的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