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哭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cc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搁置画笔至今已一年有余,心中一直在不停地思索美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起初郁闷不得其所,总想回到过去进行绘画创作、一抒胸臆之快活日子。甚至每每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人生道路,因而总是口中念着古籍,心里想着画笔,身在曹营心在汉。经过一年多的理论学习和思考,我终于明白了美术史论研究之意义,终于拨云见日、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虽仍然道阻且长,可心中常常在想。
  中国美术史论当属历史之研究范畴,即美术史为中国大历史的一个槎枒。光是了解各朝代艺术家及作品还远远不够,需要连同其生活时代一并了解了才最鲜活。我常常觉得应该将美术史当作一门正经的历史学来对待。况且,美术史的研究总脱离不开“人之常情”。莫要忘记,现今被称为大文豪、大艺术家的先贤们曾经也是真真切切活着的生命,亦具有一个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经历。这是我们在做美术史论研究过程当中所不容忽视的一个层面。美术史是人的历史,因此不能脱离人而谈之。
  在正文当中我擅自将《艺术人类学》的内容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易名,且结合感悟论之,但望少有偏颇之处,而我亦不住地思考,一直在修正自己的认知。
  一、艺术的本源:美人之骨,美人之肉
  从前我读的是电子版的《艺术人类学》,课余时间心中总觉不过瘾,便又将那纸质版的买来重新细读,自觉纸质书籍的触摸感与阅读感是那电子书籍所不能与之相媲美的。可电子书又十分便捷且节省储物空间。由此,我发觉“二元论”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它们如同天空的星子,各自独立,各自闪耀、兀自暗淡;偶有交集,实为罕见,亦值得好生珍藏之。
  屈子在《离骚》中讲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处“美人”所指乃为“君王”,而在学习、了解魏晋时期美术史的时候,我曾看过这样的字句,它称:魏晋之时绘画风格多样,在表现人物面貌、精神气质上往往有着“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区分。我现为了方便自己理解与记忆,斗胆地将易先生写的“艺术之发生机制”与“艺术之原始形态”类比为“美人之骨”与“美人之肉”,由内而外、由里及表这样简易的逻辑关系,细节部分也均做了自己的感受與注解。虽不知是否得当,却时常觉得将艺术本源与人的关系又拉近了一步。
  拿到易先生这本《艺术人类学》时,“艺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证据”十二颗加粗的黑体字赫然印于封面之上,刺痛了我的双眼。我从未想过“艺术与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这类问题,可是我却常常将“生死”挂在嘴边。不知是害怕生死,抑或是看惯了生死,因而反倒显得十分坦然与淡泊了。我不该在生命尚新鲜之时谈论生死,亦不该终日思着、念着、想着这档子事儿。正如大人们常常玩弄般、调笑般嘱咐的“少不看《红楼(梦)》,老不看《水浒(传)》”那样。可我总想着,说出此话之人,怕是早已将《红楼梦》《水浒传》看了千万遍、念了千万遍且想了千万遍吧,只有如此才会心生出这样的觉悟,才不想使其他什么人重蹈覆辙,郁郁寡欢或是捶胸顿足,因而选择苦口婆心地劝诫了。
  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便没有真正的换位思考
  易先生在书里头写着:“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只有把艺术家或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当作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才能真正地去欣赏艺术作品。”
  这句话是不为过分的,我常常感到深深的赞同。
  起初面对浩瀚书海,我感到无所适从,如同海上漂浮的孤帆,又如同离群之孤雁。那好吧,所幸如同爱玲一样,当爱一个人的时候,简直低微到了尘埃里。在美术史论这一领域,我便将自己当作刚念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好了。
  我们从文人的天堂、政客的地狱之这么有趣的宋代开始交起朋友来。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我时而高兴地拍手陈赞、时而感动地泪流满面。我粗略地认识了苏、黄、米、蔡,亦对李、刘、马、夏略知一二,心中一直感叹着:有名气的人如同戏子一样不断地登场,有的人英年早逝,只活了一朝;有的人黄发见齿,横跨几朝。细细思之,不免让人心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慨叹。
  使我最为感动的当属苏东坡。从前我只知道东坡画过某《枯木竹石图》,只知其画“淡剔枝而浓写叶”“竹叶不大,非若赝本之放逸也”,又“树竿修竹,用笔秀嫩,风韵高标,绝无画家气味,显然为文人之笔”。
  然某一月黑风高之夜,偶读闲书时我却切实地发现,东坡先生是一位深情真挚的好男儿。女子若嫁人也许是必然的,可我建议要嫁给这样的男子。
  当问汝平生?便答曰:“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名足以深刻地注解东坡先生一生的遭际了。
  先生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蛰居五年。看遍了草木的万千变化,亦受尽人世间的风雨沧桑。先生于定慧院之安国寺晨钟暮鼓,参禅悟道,吃不起粮时,便自己开垦荒地,进行耕种。先生自创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笠以及羊蝎子”等专有物及名词,它们如同烙印、滚烫地被镌刻在历史的故事里,熠熠生辉。东坡先生是一位极容易感伤之人,亦是一位容易发现生活乐趣之人。他以人间烟火照亮了自己的苦难,体现了人性的几多宽容与温暖。
  不过先生最使人感动的当属其与妾朝云之爱恋传说。东坡惨遭贬谪,唯有朝云不离不弃,至终生死永相随,直至南渡北归之前,朝云因病香消玉殒。因东坡无钱购买衣冠冢,当地寺院的僧人们便筹钱安葬朝云。朝云被葬在了西湖边的山坡之上,东坡在文章里这样写着:“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自感“人生不再,美景难常”。
  正因为了解了东坡先生的画外余事,我才更加体谅他的书画思想。我想这便是易先生所说的艺术之“感同身受”了吧。
  三、苦难的花朵悄然盛开:作品与人品对应与否之争
  文学与艺术看似毫不相关,然细思之,它们的关系实属紧密,如同双生之子,亦如同并蒂之莲。
  在社交生活当中,欲解一人之时,往往是自外貌开始,因为那最直观亦最为方便。正因如此,我们容易被外貌所迷惑而心生最直接的厌恶或者爱慕之情,亦因此忽略了去了解其内心这一重要方面。可是外貌与内心从来都不是一一对应的,正如同“作品”与“人品”对应与否之争。
  “作品”与“人品”分裂的现象古今皆有。譬如备受争议的晚明书画大家董其昌,其一生著述与绘画作品颇为丰富,于绘画理论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绘画南北宗论”;其绘画亦古典优雅、清新可爱,颇具江南文人之风貌。然世人却盛传其“强抢民女”一事,并定论先生的“画品”与“人品”乃分裂处之。我对此事十分好奇且在后来得空时做过一些基本的考据,查阅了一些古籍文献,将我得来的依据与结论誊写如下:论及“强抢民女”之事的本子多为民间戏曲评传以及野史,戏文有《黑白传》等,野史则不胜枚举。反之,《民抄董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万历四十三年九月内,董祖常(董其昌次子)统领家人二百余,一更时分,明火执仗,抢府痒生陆兆芳家使女绿英。”此外,《明史》当中也只记载了其子抢女一事,并未言董其昌有何出格之处。据此两种大略可知,实际抢女的为董其昌之子而非董其昌本人。但不明就里的邻居百姓,如同现今的吃瓜群众似的一哄而上,均认为是董其昌做了错事,且一时成为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的谈资。人言可畏大抵不过如此!此事令董背负了几世骂名,我仅以微薄之力不足以替其申冤,唯愿有能人助其平反,也好让董老九泉之下能够安心。
  四、后记
  写文章篇末之后记时,不觉想到《浮生六记》以及《东京梦华录》这样好听的名字,我在此处就如同小鹿欢快奔跑之时扬起的尘埃,又如同临江夜行泛起的层层波浪或是沧海之渺渺一粟。可光阴终究不待人,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晓风残月,翻旧书时不知道被多少灰尘迷乱了双眼,明知道路就在前方却踌躇不敢趋前,明知道缰绳就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却迟迟不敢驭驾亲征。但终究这第一年一如蜗牛般的爬行了好几段路,终归是不负良人不负我,唯愿平安喜乐,万事顺遂,也使我能够看到这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理想了罢。
其他文献
西尔维娅?普拉斯和李清照,一个是受近代文明熏陶的西方女性,一个是被封建礼教钳制的东方闺秀,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从这两位女性的诗词作品中探寻她们人文思想中的闪耀光
期刊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是21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著名蒙古族作家,他的动物叙事小说以独特的动物叙事视角、细腻的描写语言在众多生态文学创作中脱颖而出,占得一席之地,其在小说中着重展示的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引发了我们对于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动物文化的思考,也引导我们当代人更加关注草原生态问题。从动物叙事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与解析黑鹤作品《黑焰》,能够增强人们对于动物叙事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希望能为以后的动物叙
期刊
沈从文先生生活在湘西地区的高山密林与青山秀水之间,独特的社会风俗成为他创作的起点。在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和谐之下,沈从文先生孕育了自己的文化情感,在其散文作品中,湘西地区的文化风貌与风土人情随处可见,在营造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的同时,其希望借文字来“排开现实”,逃离这个虚妄的“都市世界”。这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手法充斥着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之情,充满对人世中的真、善、美与世外桃源式的乡野生活的向往,独特的“湘
期刊
从古至今,女性问题一直是我们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恩格斯说过:“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或社会的妇女解放程
期刊
《铸剑》是《故事新编》中收录的一篇经过改写的短篇小说。《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先生1922-1935年间创作的8篇“新编”小说。按照鲁迅先生在序言里所说,本来是“想从古代与现代都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但创作不大顺利。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体会的变化,他创作出的《故事新编》无法成为单纯的历史小说,而包含了更多的矛盾与哲思,《补天》探寻自我、解构内心,《奔月》描绘传统英雄的陨落,《采薇》刻画世俗泥沼
期刊
戏剧性独白是英美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形式,这种具有极强的情感表达张力的文学传统几乎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英美现代小说的发展历史,并且对当今的英美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已然成为英美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可以很好地借助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起到辅助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将具体的人物形象更加自然、真实地呈现出来,增强文学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在当下,随着学界对于英
期刊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现代作家,以“治愈系”写作和对现代都市年轻人内心世界的纤细描写而受到海内外大量读者的欢迎,凭借独特的个人魅力在日本掀起一股“吉本芭娜娜热潮”。由于受到浓厚的外来文化影响加上特有的女性主义视角,吉本芭娜娜的写作透露出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意味,从其笔下描绘的家庭模式可见一斑。吉本芭娜娜解构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家庭模式,提出“非血缘家庭”理念,这实际上是打破了传统家庭中“男权中心”的文本
期刊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1912—1926)时期的著名作家,晚年曾与谷崎润一郎(1886—1965)就“小说情节”问题展开过一场论争。在这场论争当中,谷崎润一郎极力主张故事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认为“凡在文学世界里,最为大量地获得构造学上的美感的便是小说。抛开情节的生动有趣,就等于舍弃了小说这一形式所拥有的特权”。而芥川则在《文艺的、过于文艺的》文章中提出反论,指出“故事”只是
期刊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存在,他吸收了中西方印象批评的共同之处,在文学的世界中,看透了人生的凉薄与困境,表达了自己对当时一批作家及其作品的
期刊
“意象”是寄予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在现代诗人余秀华的《我爱你》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诗人在这些田园风格的“象”中,寄托了许多隐含了的“象”.文章将结合诗人余秀华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