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纳米纤维素的“一锅法”绿色制备

来源 :纺织科技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lu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了一种简单、绿色的竹纳米纤维素(NCC)的制备方法,并将其用于明胶性能的增强。分析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超声作用对NCC得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TEM、XRD、TGA、万能材料试验机对NCC的结构、形貌、谱学性质、晶体性能以及纳米复合纤维膜的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60min、超声功率600W条件下,NCC得率达到90%;TEM显示纳米纤维素的直径在10~40nm,长度为400~700nm;XRD分析显示NCC为纤维素Ι型,结晶度78.31%。当NCC含量1%
其他文献
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宏观导向下,如何结合地方语境和多元诉求进行城市更新制度的系统性建构,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要发展议题。研究从“成本—收益”的视角对存量空间治理与城市更新制度进行理论辨析,并结合深圳十余年来城市更新制度演进的实证分析,探讨治理转型下的城市更新制度动态响应与变迁机制。发现城市更新的制度变迁受到外生变量与内生动力的双重驱动,通过协同成本端与收益端的制度供给,形成分层级动态化调整的制度体系,可以较好适应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需求,促进城市长效发展。
超超临界机组采用中压缸冷态启动方式,能够实现高、中、低压缸均匀加热,既能延长机组寿命,又能缩短启动时间,由于系统配置及逻辑控制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机组在中压缸启动过程中会出现影响机组安全的问题。以某电厂660 MW超超临界机组为例,对机组中压缸冷态启动过程中的出现异常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优化方案,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介绍莲阳河特大桥主墩24号墩桩基下放钢筋笼后发生塌孔事故的处理技术。桩基重新成孔时,先在桩孔内投入花岗岩固定钢筋笼,再使用冲击钻冲碎孔内钢筋笼,经多次冲孔、电磁铁吸出钢筋笼碎块,完成钢筋笼清理。钻进过程中使用泥浆泵和泥砂分离器完成泥浆循环,维持孔内泥浆相对密度,加快泥浆循环效率。达到桩孔设计标高后,通过空压机吹风加压,完成清孔,下放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完成桩基施工。该技术可解决在软弱土层中塌孔事故处理难的问题,实现钢筋笼处理和桩基重新成孔同步施工。缩减塌孔事故处理工期,保证桩基施工质量。
研究了用硫酸从某湿法炼锌尾渣中浸出锗,考察了相关因素对锗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冶炼渣细度-74μm占84.73%、液固体积质量比5/1、浸出温度90℃、氟化铵用量100 m L(质量
文章以位于上海原法租界的6位中国建筑师自宅为对象,利用多尺度的历史图纸对其分布特征、居住环境和一些室内布局进行挖掘,并进一步梳理了相邻地段内他们的其他住宅作品。通过归纳,指出住宅的朝向始终与法租界的初始路网平行,维持了历史景观格局的统一。从西方文化和地方性的视角出发,建筑师的自宅和他们所设计的公寓隐现了现代主义建筑在上海的不同轨迹,影响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值得进一步关注。
上海徐汇西岸三港线游客集散中心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在权属和交通组织上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章以访谈内容为基础,将该项目放在流线、身体与加速三个关键词下进行解读。三线港渡口以公共交通流线系统的编织作为构建公共性的途径,以创造身体与建筑的动态场域作为空间塑造的目的,以加速体验下的水平势能作为建构与建造的基础,揭示出当代基础设施建筑实践的“城市性”及其运动属性,并反映出对于建筑学讨论的语汇和视角进行革新的需要。
他者之域是一则在文明的比较样本中的建造故事.rn2020年末,我跟随包括12名建筑师的考察团队来到平武民主村参与乡建,这次的设计任务正是在此地为摄影师设计一处野外拍摄的民
期刊
文章围绕政策、建造和传播三条线索,对line+新近完成的作品山东泰安九女峰·故乡的云展开评述。旅游型乡建模式“自上而下”的特性决定了当代乡村的发展必然需要与城市建立资源流动,由此产生的设计策略也显示出直白的城市审美,最终项目经由媒体传播而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并从而推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用建筑桥接起三重线索是本项目的特征,它也形成了一份普通乡村如何以空间作为催化剂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范本。与此同时,在这一模式中,对于传统乡村生活的想象、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以及与既有村落的日常生活之间亦形成了一组充满
文章首先总结了城市有机更新面临的三个新技术问题:如何实现城市和社区发展情况的科学体检和专项问题评估,如何实现有机更新方案的科学模拟与评估,以及如何通过新的技术工具对有机更新与治理过程的有效组织和参与进行响应。随后,笔者团队提出了人本—循证—参与式设计流程,并通过研究新技术方法、开发部分智能工具,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响应。最后,以北京市朝阳区双井街道的有机更新项目进行了实证。
文章回顾了蒙山下民宿“云舍”的设计过程,将其归纳为以“云”这一类比物进行“拟物”化的思考,并通过建筑形体、流线架构、空间体验以及材料感知等建筑语言形成独特、可被感知的空间氛围。希望以这个设计和思考历程回应场地与建筑、材料与形式、内与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