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y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个正派女人》是凯特·肖邦较成熟期的作品,传统观点大多认为,这篇作品质疑了南方传统习规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束缚。本文作者通过细读文本,认为深层文本中,女性主义呈相反走向,这是一篇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小说,表现了肖邦对婚姻和家庭的肯定。
  关键词: 《一个正派女人》 婚姻 友情
  
  凯特·肖邦(1841—1904)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第一代女权作家或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1]肖邦的作品大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描写美国南方妇女在传统道德和婚姻的束缚下,对精神独立和情感自由的追求。短篇小说《一个正派女人》写于1894年,是肖邦较有影响的一部作品,小说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写作技巧上都不失为一部佳作。小说描写了巴罗达先生(加斯顿)邀请大学时的好友古维尔来庄园作客,引起了巴罗达夫人的不悦。但在接待的过程中,巴罗达夫人不能自已地受到了古维尔的吸引,但由于她是一个“正派的”且“明智的”女人,她刻意拉开自己与古维尔的距离,并最终决定暂住到城里,直至古维尔离去。当丈夫再次准备邀请古维尔时,巴罗达夫人竭力反对,但不久又突然答应,因为她“已经克服了一切障碍”。[2]
   多数学者认为,小说的结尾预示着巴罗达夫人最终突破了婚姻和道德的桎梏和束缚,勇敢地追求情感上的自由,表达了“女性希望冲破男权社会为她设定的道德底线,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3]。而我通过细读文本,认为这是一篇传统、保守的“维多利亚”式小说。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心理调整,女主人公最终克制住了心中的感情,抵制住了诱惑,以一颗平常友爱的心来对待自己丈夫的朋友。
  一、理性之美
  这篇小说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情感洞察力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地展示了女主人公巴罗达夫人心中爱的萌动与退缩、诱惑与抑制的微妙心理。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围绕着巴罗达夫人对丈夫加斯顿的旧友古维尔的态度和感情变化展开情节。
  巴罗达夫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古维尔的突然到访激起了她内心的涟漪。与古维尔的初次见面,巴罗达夫人的内心就已被他的气质所吸引。在招待了几天之后,巴罗达夫人对古维尔的性格困惑不已,但她愈发为他所吸引。这种强烈的内心感受使她感到害怕,因为她对自己的丈夫从未有过这种感觉。她模糊地意识到她似乎爱上了丈夫的朋友。她的内心充满了彷徨和迷惘,作为一个已婚的、正派的女人,这种行为对她的家庭和婚姻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同时这也与传统的社会道德相背离。然而,不同于《觉醒》中的埃德娜义无反顾地冲破家庭和婚姻的束缚和桎梏,巴罗达夫人的理智高于情感,她对古维尔的情愫是受道德规范约束的。虽然巴罗达夫人对古维尔蠢蠢欲动的爱在她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但她的理性却让她隐忍着,从未失去一位正派女子的分寸和优雅。肖邦笔下的巴罗达夫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外诱惑,经历了一个从消极逃避到积极面对的艰难历程。
  为了抑制心中的悸动,巴罗达夫人先是向丈夫抱怨古维尔的性格怪异,催促丈夫让古维尔早点离开,丈夫加斯顿对此一笑置之。接下来巴罗达夫人决定住到城里的婶婶家,避开古维尔,直至他离开。然而,就在那天晚上,她思绪纷乱地独坐在橡树下,古维尔拿着男主人让他转交的围巾,坐在了她身边。他一改平日的沉默,无拘无束地向她诉说着大学时的美好时光,昔日的壮志雄心,以及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失意,他的声音缓慢而低沉。巴罗达夫人深深地被古维尔所吸引,“她的肉体主宰着自己的一切。她根本没有去想他在说什么,只是品味着他说话的语调。她很想在黑暗中伸出手,用自己敏感的指尖去触摸他的面孔或双唇。她想靠近他,想贴着他的面颊窃窃私语。不管什么事,她都能去做”。[2]可就在此时,女主人想到了她巴罗达夫人的身份,她是一个正派的女人。于是,“她想亲近古维尔的冲动越是强烈,反而越是往远处挪动自己的身体”,[2]接着便体面地与之告辞,第二天便匆匆进城了。后来加斯顿再邀古维尔来种植园,遭到巴罗达夫人的强烈反对而未成。因为此时的巴罗达夫人虽然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但她不确定自己是否已经克制住了内心情感的冲动而能够坦然地面对古维尔。但是到了年底,巴罗达夫人终于“克服”了古维尔对她的吸引,于是决心满足丈夫的愿望,再次邀请他来庄园作客。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巴罗达夫人“克服”的是来自“婚外情的诱惑”,而不是心中的“顾虑”,即婚姻和道德规范。在这场理智和情感的角逐中,女主人公的理智最终高于情感之上,克制住自己心中对婚外恋的向往,抵制住了婚外情的诱惑。巴罗达夫人对与古维尔的爱是一种深沉的、充满道德美感的爱,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远远胜过了随意放纵的两性之爱,这种爱渗透着理性之美,散发着理性的光辉。
  二、婚姻之美
  《一个正派女人》中充满了对婚姻的美好和幸福的描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肖邦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肯定。巴罗达夫妇恩爱和睦,初闻古维尔到访,巴罗达夫人相当不悦,因为她想和丈夫单独相处的想法落空了。丈夫加斯顿热情好客、温柔体贴,对她也是宠爱有加。即使他们因古维尔发生了一点小口角,当时的情形也是极其温馨的:“加斯顿捧起妻子漂亮的脸蛋,含情脉脉地看着妻子忧虑的眼睛,笑了”,[2]随后“他吻了妻子一下”[2],才说了句略带苛责的话。作品的结尾描写的也是甜蜜的夫妻情:妻子终于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主动邀请丈夫的朋友,在丈夫唇上印了长长的温柔的一吻。
  此外,作品强调的是一种相敬如宾、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女主人公巴罗达夫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拥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他们视彼此为可以互诉衷肠的朋友。相比之下,肖邦其后的《觉醒》中的庞先生以家长自居,将妻子视为个人财产,不时命令和责备。当然温情脉脉的丈夫并不能排除父权制的压迫,譬如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夫妻关系。但不可否认,《玩偶之家》表现的也是父权制对女性的摧残,娜拉对丈夫说:“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尽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现在我回头想一想,这些年我在这儿简直像个要饭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托伐,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4]P124-125可以说,没有任何女性主义作品不描写男权压迫,而仅描写男性的温柔体贴,夫妻关系的和睦美满。在这方面,《一个正派女人》与女性主义作品(包括肖邦自己的《觉醒》、《黛西蕾的婴孩》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即将离开庄园的那天晚上,巴罗达夫人本想将她心中的荒唐想法(受到古维尔的吸引)告诉丈夫加斯顿,因为“加斯顿是丈夫,可也是朋友”。然而,她是个“正派”且“明事理”的妻子,“她知道,在人生的战场土,许多争斗是要靠单枪匹马去拼搏的”。[2]出于对婚姻和家庭的保护,她最终没说,“单枪匹马”地展开“斗争”,克服自己生理上受异性吸引的荒唐。巴罗达夫人后来主动邀请古维尔到访,这其实也是出于对丈夫深深的爱,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提到邀请古维尔来庄园,正是丈夫加斯顿“强烈的愿望”。[2]为了满足丈夫见旧友的愿望,巴罗达夫人最终决定做好女主人,招待好丈夫的朋友。
  三、友情之美
  《一个正派女人》中的三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常大道─朋友有信。加斯顿对旧友古维尔诚挚宽厚,盛情邀请他来庄园做客,缓解工作上的压力。古维尔到来后,加斯顿一直陪同其谈心聊天、放松身心。当妻子向他抱怨古维尔时,加斯顿率真豁达地为其说好话,以期妻子对古维尔有所改观。他甚至想着法子调节他俩的关系。当夜幕降临,妻子独自在外时,他没有亲自给妻子送白色围巾,而是让古维尔送去。古维尔走后,他又再次提起邀朋友来庄园。
  巴罗达太太对古维尔的感情也是遵循道德规范的约束,未越雷池半步,这与孔子主张的“乐而不淫”异曲同工。古维尔对巴罗达夫妇也是满怀信任。他对巴罗达夫人不存任何非分之想。“他对巴罗达夫人彬彬有礼,连最挑剔的女士也找不出半点不妥之处。但他丝毫不想讨好巴罗达夫人,甚至连令她起敬的念头也没有”。巴罗达夫人有意想进一步了解他,陪同他参观磨坊、在河堤上散步,古维尔也总是“下意识地把自己紧紧地裹在缄口寡言之中”。[2]与巴罗达夫人在园中相遇,古维尔也是遵循着“朋友妻,不可欺”原则,不曾故意引诱巴罗达夫人,只是“平平淡淡地说了几句话,无非是这个季节的晚风对身体不好之类的东西”。[2]然后,他凝视着黑沉沉的夜,半是自言自语地低吟起诗句。
  四、结语
  小说《一个正派女人》不足千字,却以简练独到的文字,说明了有道德、守规范的爱更美,体现了肖邦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这说明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肖邦的所有作品,而应当关注每部作品中的隐含读者“即作者的第二自我”。此外,文中的女主人公巴罗达夫人处理婚外情时的态度对我们当今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引人深思。爱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但要表达适度,抒发节制,婚姻中有爱,彼此忠诚,互相信任;婚外也有爱,但安守分己,绝不越轨。
  
  参考文献:
  [1]阚鸿鹰.《觉醒》:女性性意识觉醒的先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9):176-178.
  [2]金莉,秦亚青.一个正派女人[J].外国文学,1995,(4):50-52.
  [3]刘杰伟,唐伟胜.性别政治还是婚姻约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40-46.
  [4]易卜生著.潘家洵译.玩偶之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巫山云雨”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有关性爱的意象。真正将“云雨”意象与宗教巫术、交合、情感联系在一起并让人产生爱和美的想象的是宋玉。《高唐赋》后,“云雨”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表达性爱主题的最流行的隐喻。这种祭神、性爱、求雨三者融为一体的祭歌既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又是爱与美的升华,可以想见巫山云雨意象的复杂性和其中可让文人无穷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 巫山云雨 祭祀祈雨 爱和美   
摘 要: 本文作者从良好的情绪塑造孩子阳光的性格,尊重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三个方面谈谈在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 情绪 尊重 信任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留守儿童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大串,提高国民素质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个环节中,农村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同时
摘 要: 长久以来,对于身处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现有教学模式与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们,常常使他们陷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杜郎口中学“旋风”在让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改革的一丝曙光的同时,又产生了质疑。本文通过分析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模式来探讨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走向,并对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问题作出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质量 杜郎口中学 改革模式
摘 要: 《西游记》是我国十六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范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本文旨在论述这部长篇小说如何通过孙悟空的英雄史,塑造了这位“齐天大圣”敢于斗争、追求自由与进取精神的艺术形象;但同时文章又揭示了孙悟空那种英雄主义的转变,是如何由天生地长、无所畏惧之石猴最终修炼成佛的,是如何推进矛盾关系中冲突双方的主体性质的演变,从而实现主题思想的必然转换,即由孙悟空与神权体制的斗争过渡到自由
摘 要: 本文以后殖民“他者”理论分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探讨莎士比亚有意丑化犹太人的可能性,以及其反犹主义和种族歧视。“他者”与社会主体在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对立冲突,证实了在强势主体文化影响下“他者”的失败是必然的。  关键词: 《威尼斯商人》 “他者” 反犹主义 种族歧视 人性刻画    一、引言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在其给人带来惩恶扬善的快感的同时,我们分明感受到作
摘 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一群较特殊群体,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机现状能促进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动机的分类之一,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通过学习动机,我们可以解释说明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学习动机也离不开诱因和目标,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
摘 要: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拥有者,让“问题”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成为推动课堂进程的动力,从而使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意义,变过去的“去问题教学”为今天的“生问题教学”。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问题引导 问题意识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脑中没问题,也没有提问的意识,你怎样讲,他怎么样听,很被动。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
摘 要: “母亲”是众多文豪笔下热情歌颂的对象,无论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多大,在这一点上似乎都达成了共识,但女儿和母亲的相处却不只是这么简单和纯粹。本文试图从自传体小说《情人》和《小团圆》中探求杜拉斯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的形象。  关键词: 杜拉斯 张爱玲 《情人》 《小团圆》 母亲形象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戏剧家和电影编导,她从十几岁开始写作,直到
摘 要: 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指导学生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以倡导文明公德,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寓教于乐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 主题班会 幕后工作 导演    80后不顾传统,90后蔑视传统,但目前的教学又要求学生接受传统中老祖宗留下的精华。针对此种情况,学校教导处提出“诚信考试,弯腰捡起一片纸,争做文明小公民”的号召,并安排各班举行一次“做文明小公民”的主题
摘 要: 现今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感迷失、教学效能低下、训练实践作用不大等问题,笔者认为,致使写作教学陷入困局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疏离感”。作文教学作为一种集体的教学行为,它具有情感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共享性等多层教学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群体对于写作教学的积极辅助作用。本文引入了教育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概念,对写作课堂中共同体的构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