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调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一群较特殊群体,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机现状能促进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动机的分类之一,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通过学习动机,我们可以解释说明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学习动机也离不开诱因和目标,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具有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等功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和成长成才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尝试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学习动机的理论建设及我国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一些较为客观的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为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等17个学院各年级的在校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共850人,男生400人,女生450人。从所选对象的年级分布、学科专业等情况来看,所选对象基本上能反映出浙师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1.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先后收集和阅读有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动机方面的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并结合作者手头工作对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进行实际考察。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走访了本校相关教师和同行,征求他们对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在吸取多位专业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人所掌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在全校各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4份,有效回收率为94.6%。将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的学习动机情况
  从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待学习上,有87.6%是“为了自己将来找到好工作,更好地生活”,有75.4%学习是“为了减少家庭负担,改变家庭经济现状”,有83.1%是“为了将来谋求理想的职业”,有60.3%是“为报答家人的养育之恩”,有50.2%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有53.1%是为了“培养社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有76.6%是为了“学一技之长,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而相对来说,选择另外几种情况的比率较低,如在被试的家庭经济困难同学中,23.6%选择“受到家长、老师的督促,成绩不好会受到他们的责难”,30.4%的学生是“可消除寂寞,打发无聊时光”,34.1%选择“成绩不好会让自己丢面子,会在他人心目中降低形象”。由此可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未来发展、社会报答、人生价值方面的学习动机较强烈,而消极应付动机较弱。
  2.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依专业、年级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人文学院、外语学院等文科专业学生在选择“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和繁荣作贡献而学习”、“培养社会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学习可带来快乐,充实和丰富精神世界”等方面的学习动机水平略高于理科专业和工科专业的学生;而在消极应付动机上,如“受到家长、老师的督促,成绩不好会受到他们的责难”、“成绩不好会让自己丢面子,会在他人心目中降低形象”、“为了将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几项的选择上也高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从年级分布来看,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机水平较低,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机水平明显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大一新生刚进校园不久,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个适应过程,对自身及专业的了解不多,心理存在一定的茫然的特点,而到了毕业班,经过前三年的学习,对本专业的现状和未来有了较全面的熟悉和了解,特别是又面临着就业压力,因此想要有一个较好的学业成绩,有一个较好的就业机会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由此导致毕业班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
  2.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经济的影响
  从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3.2%来自农村地区,其中浙江省外学生所占家庭经济困难比例明显高于省内学生。有83.2%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经济贫困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贫困往往使他们思想较保守、性格较内向、生活窘迫、无法满足近期的学习愿望和远大的学习追求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常常因为经济窘迫而自我封闭,不愿把贫困的一面展示在他人面前,不愿因困难或挫折而影响或求助他人,因此他们在碰到困难或挫折时往往选择自我调适,很少会选择向老师或同学求助。
  2.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动机与父母职业、文化水平的关系
  父母亲作为影响子女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职业及教育观念会使子女耳濡目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大部分父母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也正因为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更加希望子女能弥补自己文化层次低的不足而加倍地呵护、培养他们,这使其子女们具有较强烈的报答亲情感。从父母的职业来看,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父母均务农或打工,家里多数还有老人需要赡养,部分学生父母常年有病吃药,因此许多经济困难家庭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也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较大。
  3.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方面担负着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压力。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本身要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有偿家教、勤工俭学等方式锻炼自己,缓解部分经济压力;教育管理者要从身心健康与学习等方面出发,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心理常规测量、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等机制,使他们能正确调适自己的心态;高校可以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组织起来,创立自信自强社团,在校内营造良好的济困氛围,鼓励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努力寻求多种途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得到帮助;父母作为支持源头,客观上无法从物质上给予子女足够的支持,但可以做的是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国家、企业或个人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对象,经常与高校合作,加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救助,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等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闵卫国,傅淳.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清海,高校贫困生学习动机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4]朱志梅.浦玲.张清海,高校贫困生学习动机的调适策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1-93.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以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其在品牌形象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学院品牌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品牌形象塑造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对策    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现代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高职教育正是在高等教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中诞生出来的新
摘 要: “以生为本”,在高校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来进行。本文首先从“以生文本”的理念入手,阐述作为高校的两大核心部门——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在工作中形成合力的必要性;其次深度剖析了目前高校在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上合力机制的缺失,然后提出在合力
摘 要: 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作为一个认知机制,一个认知域(源域)部分映射于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上,目标域因为源域而得到部分地理解。隐喻是诗歌的灵魂,和诗歌同质。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角度分析艾米莉迪金森著名小诗《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运用隐喻的认知理论对比分析英诗文本,可从诗人的认知层面更深层次地体会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独特的理解和诗歌本身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
摘 要: 谁会想到《石头记》的作者真的是李鼐?谁会想到《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之间是真的会有联系?谁又会想到是“真”的没有想到?巧合的背后往往是事实的真相。  关键词: 李鼐 吴敬梓 《石头记》 《红楼梦》 《儒林外史》    因为本来对《儒林外史》和吴敬梓了解得既不多又不深,并且压根也没有想到研究《红楼梦》还需要专业地研究《儒林外史》与吴敬梓,故当我在2008年年底于山东昌邑发现了姜氏族谱之后,
摘 要: 汉语言文化有它独特的诗性特质,学生以古典的心情学习语文,会让语文课堂诗意浓浓、魅力无穷,让教师的教学生命更幸福,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丰盈。本文对何谓以古典的心情对待语文,进而怎样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古典的心情 诗意    所谓古典的心情,我认为应是高雅、淡泊、从容、淡定而非功利的。正如陌上开花需缓缓而行,以悠然的心态细细品尝,此时引景是绝不宜马蹄声声、嘶鸣
摘 要: “巫山云雨”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有关性爱的意象。真正将“云雨”意象与宗教巫术、交合、情感联系在一起并让人产生爱和美的想象的是宋玉。《高唐赋》后,“云雨”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表达性爱主题的最流行的隐喻。这种祭神、性爱、求雨三者融为一体的祭歌既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又是爱与美的升华,可以想见巫山云雨意象的复杂性和其中可让文人无穷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 巫山云雨 祭祀祈雨 爱和美   
摘 要: 本文作者从良好的情绪塑造孩子阳光的性格,尊重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三个方面谈谈在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 情绪 尊重 信任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留守儿童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大串,提高国民素质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个环节中,农村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同时
摘 要: 长久以来,对于身处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现有教学模式与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们,常常使他们陷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杜郎口中学“旋风”在让教育工作者看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改革的一丝曙光的同时,又产生了质疑。本文通过分析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模式来探讨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走向,并对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问题作出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质量 杜郎口中学 改革模式
摘 要: 《西游记》是我国十六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范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本文旨在论述这部长篇小说如何通过孙悟空的英雄史,塑造了这位“齐天大圣”敢于斗争、追求自由与进取精神的艺术形象;但同时文章又揭示了孙悟空那种英雄主义的转变,是如何由天生地长、无所畏惧之石猴最终修炼成佛的,是如何推进矛盾关系中冲突双方的主体性质的演变,从而实现主题思想的必然转换,即由孙悟空与神权体制的斗争过渡到自由
摘 要: 本文以后殖民“他者”理论分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探讨莎士比亚有意丑化犹太人的可能性,以及其反犹主义和种族歧视。“他者”与社会主体在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对立冲突,证实了在强势主体文化影响下“他者”的失败是必然的。  关键词: 《威尼斯商人》 “他者” 反犹主义 种族歧视 人性刻画    一、引言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在其给人带来惩恶扬善的快感的同时,我们分明感受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