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户外游戏探讨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大多局限于室内,为了帮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趣味性,让其可以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释放天性,教师要将课堂与大自然有机结合,帮助孩子们轻松学习,满足其求知需求。教师可以利用户外教学场地,划分科学的户外学习区域,将教学活动融入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学课堂走进大自然,不但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了因材施教,还能让孩子们心情愉悦地参与学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户外游戏;课程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77-0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一大解放就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幼儿园不应该成为困住儿童的鸟笼,而应引导幼儿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虫鸟、溪流原野、沙石水土以及人文社会等。
  李希贵校长在《重新定义学校》这本书里说:“当我们追求不同的课程价值的时候,资源的多样性就成为实现不同课程目标的必须。过去,在同一间教室里上着完全不一样的学科,上数学课来这间教室,上理化课也在这间教室,这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只要你一旦踏上社会,就会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大得让你惊讶,可是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的时候却在同一间只有四面黑墙的教室里,这肯定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一、我们的思考
  带着专家的指引,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靖海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的教师步入了将部分课程的实施融入自然环境的探究旅程。经教研组审议,我园对幼儿园学期课程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把可以在户外完成的课程结合幼儿园现有资源,形成了将户外废旧资源改造成孩子既可以释放天性尽情玩耍又可以探究科学收获知识的网络图[1]。
  我园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孩子们喜欢在大树下聆听小鸟的叫声,喜欢在草丛里模仿小虫的爬行,喜欢在旧树桩上观看木耳的变化,喜欢在树屋下研究蘑菇的外形,喜欢在走廊上观察树叶的颜色变换……这么多神奇的四季变换现象,这么多有趣的动植物科学知识,让孩子们徜徉在户外游戏区里流连忘返。他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地奔跑,欢呼着、惊叹着、专注着,这种种能让孩子们释放天性的情景,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大自然是如此美好的课堂,我们是否可以将与自然有关的课程转移到户外,让孩子在身临其境的观察和思考中,在与大自然交互的游戏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呢?
  教师将户外资源巧妙地融入幼儿园课程,让幼儿拥有活动的选择权,成为户外活动的真正主人。让各类户外活动的开展做到有条不紊、生动活泼,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丰富和活跃幼儿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室内课堂无法完成的。
  二、我们的行动
  (一)戶外区域巧融合
  1.合理划分活动区域,注重户外课程的情境性
  我们认为,一个适时、适地、适度、适宜的环境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幼儿在这一情境之中可以自己行动、探究、创造。我园课题组的教师寻找并参考了很多的户外环境创设内容,认真参阅了大量国内外户外游戏案例,根据我园的环境特点,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合理规划运动区域,注重区域的有机融合。具体划分为:阳光操场低结构材料建构区、草坪跑道骑行区、沙水情境游戏区、户外小土坡探险区、榉树乐园寻趣区、香樟舞台表演区、勇敢士兵挑战区等。这些区域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但又能够互相联系。在户外区域的设置上,教师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的各年龄段幼儿的动作、艺术、语言发展目标,有效利用每一块场地,实现“小场地大运动”“小环境大情境”的目标。在可视化运动学习环境中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极大提高了幼儿参与各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多维优化生态环境,注重户外课程的趣味性
  从户外课堂的多维效应、多种生态环境出发,建构户外活动形式,多给幼儿一些自由的活动空间,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是我们的又一大行动。
  如每天按计划开展一些取材方便、小型分散、深受幼儿喜爱又无固定模式的户外游戏活动[2]。孩子们分批拿着蝴蝶网、背上捕虫器到山坡上和小昆虫尽情地对话与游戏。坡下,壕沟深深,惊险神秘,孩子们钻上钻下,投球、玩沙、跳跃触物,别样精彩。坡上的斜面,成了滑草的好去处。在榉树乐园里,幼儿可借助各类自然物及幼儿园资源,利用大树、棕榈叶、石头、轮胎等不同材料开展保鲜膜画画、树叶贴画、编织、轮胎绘画、户外写生等活动。原来的美工室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涂鸦的兴趣,户外丰富的自然物、广阔的天地,能让孩子们尽情欣赏自然的美景,描绘出他们心中的美丽图画。孩子们可以带着故事里的道具爬上榉树旁边的童话小屋,体验故事的真实与快乐。在森林小木屋里,教师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原了自然生态环境,孩子们可以在小屋里自由观赏花草的生长,研究木工的秘密,探索树枝和石子的拼搭结构,感受泥巴和水的不同特性,体验原生态的快乐。美丽的香樟树下,教师用竹排搭建了舞台,为小朋友们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可以载歌载舞的场所。废旧竹排做成的舞台背景墙上,挂着废旧的锅、碗、杯子,还有装着不同容量的水的瓶子,小朋友们能感受到用生活中的物品敲出不同声音的乐趣。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他们能在大自然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去表现和创造。我园各班的歌唱、舞蹈活动,再也不用古板地坐在教室里听音乐、做动作了,教师携一个小音箱,让小朋友们带上小凳子,坐在美丽的香樟树下,尽情展现优美的动作,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3.实施多元场地配置,注重户外课程的创造性
  幼儿园教学楼门前的草坪是孩子们进行各类运动的集中场所,我园师生充分利用下午的户外自主游戏时间,合理对其进行多元配置。孩子们从操场边的资源库搬来各类低结构废旧材料,畅想着将幼儿园改建成飞机场的样子,搭建停机坪、候车厅、指挥塔台、飞机跑道、安检、行李托运等区域,孩子们每天制订计划、修改计划、自由分组合作,有模有样地搭建着。这样原生态的创造和构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孩子的创造热情在广阔的大操场上尽情地发挥[3]。   后院的青青草坪是孩子们原来的足球场地,孩子们又设想改建成他们喜欢的野战场。教师根据孩子的游戏需要,投放了轮胎组合,并用废旧棉絮和衣物缝制成麻袋,孩子们创造性地摆放成了小小野战兵的游戏现场。
  在大自然的包围下,孩子们在木屋旁的戏水池里与水进行了一场快乐的亲密接触。他们在打水仗游戏之后,开始了快乐运水、捕鱼达人、洗衣作坊、水上冒险、小花酒、吹泡泡和探究水的轨迹等创造性游戏,孩子们乐此不疲地置身于水中游戏。他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水的灵动与神奇,获得了自由、自主、创新、挑战的机会。
  (二)种植园地巧优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其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种植园正是调动幼儿各种感官进行体验、探究的场所,能为幼儿提供与土地、植物进行深入对话的机会。
  我园教师带领孩子一起选择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段,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农耕小田,孩子们在这片小土地上一起优化着种植环境。教师用红砖铺成小路,便于幼儿行走并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空间,邀请家长陪伴孩子在种植区内搭建了植物生长的支架,让幼儿观察番茄、黄瓜的生长过程。教师创设种植园的目的是让幼儿有更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水分,感受植物生长的巨大力量。教师可以有意选择种植一些生长周期较短、生长快、变化明显的植物,幼儿通过春播秋收,能感受到自然界岁月的更替、四季的流转。幼儿通过动手劳作,观察、记录,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食用自己种的农作物,可以深刻体会到原来饭桌上的可口菜肴是经过大自然和人类共同精心培育而成的。
  (三)戶外资源巧利用
  我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蝶飞虫爬,自然资源丰富,向孩子们诉说着奇妙的世界。我园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活课堂。高大的香樟树、神奇的榉树、长得像椰子树的棕榈树、后院的银杏树以及一年四季都在繁殖的兔宝宝们出现在一个个接地气的、生态韵味儿浓厚的课程里:《美丽的“树”说》《香香的树》《幼儿园的“椰子树”》《树叶畅想》《桃花朵朵开》《又见炊烟》《追“竹”》《魔豆畅想曲》《“莓”开眼笑》《又见小兔》《黑色精灵》《壁虎“慢”步》《我和蚯蚓做朋友》,一个个由自然生态物种构成的课程让孩子们真切地了解了动植物的特性。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们渴望了解大自然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知识和能力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三、我们的收获
  经过长时间实践与探索,我们切身体会到,自然环境创设必须立足本园实际,因地制宜,要与园本课程相适宜、相和谐、相融洽。只有能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才能被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环境。因此,教师应利用自然资源和户外运动资源完善各类课程,将五大领域目标充分融合发展。孩子们在广阔的自然物包围的空间里,能活跃思维,愉悦心情,发展创造力。在这些富有创意的户外课堂里,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懂得了自我保护和关心同伴,各类活动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都得到了充分保障和有力跟进。
  结语
  自然环境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成长离不开自然环境,教师通过创设和利用幼儿园内外的自然生态环境,能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中获得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教育,在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创设课堂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唐林丽.幼儿自然科学课程建设的“五个结合”[J]. 华夏教师,2016(7):36.
  [2]虞永平.日常生活、游戏中幼儿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培养[J].早期教育,2006(11):4-5.
  [3]李蕖.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增加自然因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56-5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网络信息时代,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全方位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思维品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文章对如何将网络平台教学资源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31;G434
摘 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翻转课堂逐渐被推广。这一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课堂互动平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打造高效趣味课堂。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翻转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激发学生感知美的欲望,从而使小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美术;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
摘要:当前,作者所在区域大力推进积极教育工程,但部分学校的德育依然存在防御式德育现象,其德育管理目标零散、方式陈旧、评价单一、不成体系,德育实施路径狭隘。中小学德育应树立积极德育的新观念,在德育方法和德育内容上寻求突破。实践证明,“积极认知、积极养成、积极实践、积极感悟”这种四层递进闭环式积极德育育人体系,能科学引导学校德育实践的创新,促进学校积极德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积极德育;中小学德育;
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对高职教学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工匠型人才成为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的核心。本文立足于百万扩招背景,结合工匠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土建建筑类工匠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以此为高职工匠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摘 要:合作学习法是初中各科教学永远无法绕开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法,因为它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共同的任务。因此,更能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承受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将合作学习法较好地应用在课前准备活动中、课上基本技能教学中与身体素质练习中以及临近下课时的整理活动中的话,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  关键词:合作学习法;
摘要:“数感”自1954年首次提出以来,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数感研究起步较晚,2001年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20年间国内学者对数感的讨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数感的内涵、数感的作用和数感的培养策略三方面。  关键词:中小学数感;研究动态;研究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06
摘要: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难点内容,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作文时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写作,对于文字的把控以及写作方法的掌握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来改进教学方式,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升写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
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创造性思维方面,表现出与其他教育不同的特性,且在某些方面所具一定的超越性。同时,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创新模式中的作用,其与第一课堂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过程中,能够逐渐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本源。
摘 要:通过文献分析、阅读典籍等多种方法,文章对自然以及自然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根据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联系、教育者教育理念落后、学生学习压力大等诸多问题,提出将自然教育思想运用在小学教育中的建议,即通过遵循“教育适应自然”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扩充自然教育内容、培养自然化教师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天性发展,使其成为真正的“自然人”。  关键词:自然教育思想;小学教育;应用  
摘要:“展示交流”是课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展示、交流、启发,学生可以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感受以及认识到思想与智慧的冲突。教师准确的点拨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的陈述、交流和创新中得到落实和突破。文章就如何正确认识展示与交流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展示与交流展开了探讨,以期对小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先学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