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体特征 确定教学内容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y7208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对《让人伤脑筋的鸭嘴兽》这篇文章都非常熟悉,在备教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老师都将它当作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来对待。但我在仔细阅读和分析了文本后发现,它主要是介绍鸭嘴兽这一动物的奇特所在,人们对鸭嘴兽认知上“由不相信到相信”的变化过程,进而告诉读者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要注重实践调查,要在发现真相后再下结论。
  因此关于这篇文章,我们究竟是应该把它当成一篇说明文的范本,来一点点地在文本中寻找“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内容是什么”“如何说明清楚的”几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应该在了解了“本文介绍了一个什么样的事物”之后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一事物给我们”上呢?
  直接说吧,《让人伤脑筋的鸭嘴兽》到底该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让人伤脑筋的鸭嘴兽》确实有点“让人伤脑筋”,因为它的文体特征似乎不是特别分明。而相对于初中生而言,对于文体特征的准确把握似乎关乎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
  以前曾听一位老师这样讲过,“一篇文章不用管它的文体是什么,只要看看它写什么了,为什么写,怎么写就行”。我当然不否认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看懂一篇文章的内容,但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难道仅仅是要学生看懂一篇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了吗?难道我们的学生不应该明白这篇文章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这样的文体通常用来写怎样的内容,这种内容通常可以为哪一种写作目的服务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教会孩子们,如果想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感情、对某一现象的看法,或是想向别人介绍某一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时,他必须明确自己应该要选用的文体并依据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来下笔吗?
  王荣生先生认为,“教什么”在语文课程层面指语文课程研制者建议的“一般应该教什么”,即“语文课程内容”;在语文教材层面指语文教材编制者提供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即“语文教材内容”;在语文教学层面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和“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即“语文教学内容”。
  按照王荣生先生的理论,我想“明确作者介绍鸭嘴兽的目的”才是本文实际上应该且需要确定的“教学内容”的重点。研读文本发现,本文能够指导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是“马克思对鸭嘴兽这一动物是否存在的认知变化”这一内容的叙述,如果作者只想向我们介绍鸭嘴兽这一可爱的动物,文章就可以将前面6节的内容都删掉,只留下对鸭嘴兽使人伤脑筋原因的介绍就可以了。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我想作者的写作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鸭嘴兽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他更想让我们通过这一动物明白且牢记一个道理——世界有很多奥秘,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实事求是才是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就是说,本文主要是来借鸭嘴兽这一事物来说理,所以我认为《让人伤脑筋的鸭嘴兽》一文应该是一篇借具象来说理的哲理性散文。
  在此不妨把哲理性散文与说明文的区别再提一下:
  哲理性散文是“以发表议论,阐发哲理为主”的散文,其特点是作者“借助感性的具象,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来书写对生活的领悟”。
  而说明文呢?它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通过准确的语言让人们增长某些知识、明白某些事理。
  准确把握《让人伤脑筋的鸭嘴兽》的文体特征之后,我对本文的教学内容做了有针对性地设定,现将我当时的教学简案罗列如下,以便求教于方家。
  让人伤脑筋的鸭嘴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通过具体事件来说理的特点。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文章所倡导的“实践检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了解并学习本文通过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明白“要注重实践调查,要在发现真相后再下结论”的道理。
  2.了解哲理性散文借具象说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走近文本
  出示鸭嘴兽图片,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第一眼看到鸭嘴兽的感觉。
  二、初读课文
  从文题中的关键词“使人伤脑筋”入手,请同学们自读7-14节,边读边圈划,说说鸭嘴兽为什么“使人伤脑筋”。
  提示:请学生从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的角度看看你找到的这段语句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试着说说它的作用。
  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发现鸭嘴兽使人伤脑筋其实就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应该把它列入哪一类动物”更合适。而为了把这一现象讲清楚,作者综合使用了说明、描写的表达方法,使表达既准确又形象。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读文本1-6节,说说这种奇特的动物最初是以怎样的形式走入人们视线的?人们最初如何看待它?后来怎么样了?这证明了什么道理?
  2.请同学们来回忆以往我们见过的说明文,比如刚刚读过的《激光与现代生活》,与今天我们学习的《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比比看,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两篇文章都介绍了某些知识。但是《激光与现代生活》是以介绍激光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让人们增长了知识;《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不是以介绍鸭嘴兽这一事物为主要内容,而是以介绍了鸭嘴兽这种动物的“怪”“奇特”、“使人伤脑筋”,并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借以阐发作者的看法——世界有很多奥秘,用实践来检验,实事求是才是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哲理性散文知识渗透
  概念:以发表议论,阐发哲理为主的散文。
  特点:主要借助感性的具象来说理,在对事物的具体叙述、描写中让人悟出其中隐含着的深刻道理。因此它的语言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独创性,而且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的特点。
  五、巩固阅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哲理性散文,推荐阅读贾平凹的《丑石》,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我们知道每一种文体,无论从语言的运用、方法的使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征,如果我们不首先明确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就无法更准确地选择自己备教的方向,无法给学生一些明晰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指导和写作指导,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有时候是无法真正读懂读透一篇文章的。
  在实际的备教过程中,有时碰到一篇文章,粗一读,觉得它整体上符合某一种文体的特点,于是我们就马上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殊不知当我们再仔细地考量一下文本,就会发现我们疏忽甚或遗漏了某些更重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影响我们准确把握恰当判别文体的关键;而对于文体把握的恰当与否又会影响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
  初中阶段经常会出现像《让人伤脑筋的鸭嘴兽》这类文体特征比较模糊的文章,像那种因为文体把握的失范而导致教学内容的确定大相径庭的情况不在少数。
  下面再以2010年的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原文从略)为例,来继续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其实也是一篇散文。(上海2010年中考结束以后,有媒体也称“杨文丰散文《中国红》被选作2010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另外,作者也称:拙文《中国红》在《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个人“科学随笔专栏”发表后,春节期间分别被《解放日报》、《浙江日报》转载和国、内外不少网站转贴,最近,其主要部分被选作“2010 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
  虽然出题者将文章某些章节的位置进行了调整、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编,虽然许多专家在对2010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进行评述时都把《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认定为说明文,但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就一定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并不仅是停留在向人们介绍“红色”,而是通过介绍“中国红”来告诉读者什么是“习俗”——“习俗”是一种集体心理定势,它具有极强的守恒性与排他性。因此我们在备教这篇文章时也应将其文体定位在(抒情)散文上,无论它介绍了有关中国红的哪些内容,其实作者只不过是以此为例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而已。
  所以,我觉得对于这种初读文章时文体特征不甚明确的文本,我们一定要再仔细阅读,抓住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文句或文段,去判断文章是“想告知读者进而使读者了解”还是“通过告知进而使读者明理”,以便准确把握其文体特征,然后再结合文体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有效地教学,这样既让学生读懂读透这篇文章,同时更让学生具备读懂同类其它文章的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培佳双语学校)
其他文献
钟南山大胆预测  现在,最权威的声音,是“钟南山的声音”。2月11日,他的发声,让武汉人再次关心。  2月11日下午,广东省医疗队武汉前方ICU团队与后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远程视频会诊。钟南山院士也应邀参与此次会诊,会诊中途,钟南山还接受了路透社的远程采访。在回答关于疫情“拐点”的问题时,钟南山表示,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一个严格的拐点预测。  钟南山称,通过一个数学的智能分析模型,并结合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细节,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典型意义。  2.解读人性内涵,体悟博爱情怀,提升精神境界。  3.赏析浪漫主义创作特色,学习“美丑对照”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人物形象的品析及刻画技法的鉴赏。  2.“一滴水”“一滴眼泪”丰富内涵的深度解读。  【课前预习】  1.书面完成下列思考题  (1)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伽西莫多受笞刑,爱斯梅拉达给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语文教材也无非只是个例子”。虽然说的是语文学科,但是我认为,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学科。对于这句话许多教师没有认真全面的思索,有部分教师过分地迷信教材,对教材缺乏整体感悟和把握,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因此,教学中如何优化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当前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新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本人的实践,
2012年江苏高考,我们三厂中学物化模块化学学科,总体达B率为52%多一些,与往届相比,我们的达B率略有提高,也达到了学校对我们制订的目标和要求。但与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反思我们的成功经验与不足,这对提高我们自己,实现新老高三的无缝对接,力促2013届高三高位走强,都是有益的。仔细寻思,2012届高三一路走来,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切实重视了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1,认真研讨、制订高三化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并用的智力活动。是一种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用来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艺术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语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可见学语文是离不开朗读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6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这一主题展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依托,以百年党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时间线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家单位的館藏中,遴选出100件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
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我觉得,学生心态的培养非常关键,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特别是理科生,对于语文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轻视心理,因而导致了语文成绩很难提升,所以,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心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近十年,在这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列出,以抛砖引玉。  一、滴水穿石,功在平日  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将学习落实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高中英语听说课堂分层教学推进。通过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类,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活动,从而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取得了可行性的进步。  【关键词】分层教学听说课训练活动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
【内容摘要】阅读辅导是对学生的阅读目的、内容和方法给予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学校图书馆开展并做好阅读辅导工作,会对学生起到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启迪思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生 阅读 辅导    在当今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学生需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的来源相当一部分在课外书籍中。作为学校图书馆要为学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复习枯燥、单调、乏味,教师教得无激情,学生学得无热情,往往耗时费力,效率低下,成了味如鸡肋的课堂。在小学数学复习中,增加主动味,增设趣味性,增添和谐味,增强应用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主动趣味和谐应用  复习课中没有新授课的新鲜,往往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复习课就变成了枯燥、乏味又单一的练习课、讲授课、考试课,学生“被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在小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