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出生于印度西部卡提瓦半岛波尔邦达尔的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他从小受印度教思想熏陶;1889~1891年在英国学习法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并受到基督教、托尔斯泰思想的影响;1893~1914年在南非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中首先采用“非暴力抵抗”的斗争策略,以后逐步形成了非暴力抵抗的思想体系;1915年回国,受到印度资产阶级的欢迎,被称为圣雄甘地。其非暴力的主张深得资产阶级和国大党稳健派的支持。
  甘地否认自己发明了什么主义或学说,但人们在谈论甘地思想体系时,习惯地称之为甘地主义。甘地主义概括起来由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构成。甘地认为“神就是真理和爱”,“真理就是神的定义”,把神看作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有生命的精神。他宣扬真的爱必须符合真理,要求人们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人类、爱生物。他主张以祈祷、绝食、苦行等神秘主义形式作为领悟真理和神所要进行的自我净化的手段。他的哲学思想充满着神秘主义的色彩,但有利于团结不同种姓,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甘地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印度实行自治,进而脱离英国而完全独立,他认为实行印度自治的斗争策略是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崇尚印度文明,他认为印度文明包括三个要素:耕种的犁、手纺车和印度教哲学,而他提出的“回到纺车去”是他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甘地的社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张发扬民族文化,注重民族教育,推广印地语,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还主张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印度人口过剩问题。此外,他反对种族歧视,致力于加强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团结。
  甘地和甘地主义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既有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这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对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方式体现了甘地领导革命斗争的策略性。当时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唯一斗争武器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他提出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性隔离和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而团结起来进行有效的反英斗争。同时他提倡非暴力,一方面使披着民主、自由外衣的英国殖民者奈何不得,另一方面防止了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工农运动的发展危及资产阶级的利益。
  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斗争目标是由“自治”到“独立”。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妥协性。从当时的情况看,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达两个多世纪,统治力量强大,要一下子使用武力实现独立并不现实,反而会遭到英国的强烈反击。所以,这种由“自治”到“独立”的策略其实是一种务实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还应看到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体现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从历史上看,自从英国殖民者踏上印度这个文明古国的土地,印度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斗争。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殖民者的压迫,因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首先体现了革命性和斗争性。它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然,“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斗争原则,也具有明显的弊端。因为“非暴力”的宗教色彩虽然迎合了群众的蒙昧落后意识,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这限制了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而一味的“非暴力”不仅延长了人民斗争的时间,而且也很难实现印度的独立。正确的方法应当是“非暴力”与暴力穿插进行,持久斗争与短促斗争有机结合。
  尽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甘地本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印度最终的独立与甘地及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分不开的。甘地作为“圣雄”和“亚洲觉醒”的杰出代表其功绩将永远彪炳史册。
其他文献
自2003年以来,南乐县的初中英语教材更换多次。但是我们注意到,无论尝试使用哪种版本的教材,一个班级里,依然有那么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逐渐沦落为英语学习中的学困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沉重的包袱。根据濮阳市教学质量评估的数据来看,学生英语成绩的优劣悬殊相当大。  1 “两极分化”现象产生原因  1.1 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被逐渐抹杀。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学的几节英语课堂上,几乎全班所有学生都那么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传统到现代,从理想到现实,从观念到行动,从外在到内涵,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然会碰到许多难点问题。这些难点往往是课改的关键点、社会的关注点、课改向纵深推进的突破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是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校围绕“如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指导、引领教师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这一核心问题,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具体通过四抓(抓学
期刊
语文教学改革多年,至今摆脱不了“课堂上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却无动于衷”的沉寂景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状况,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我认为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
期刊
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1 引入“生活味”,引导学生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
期刊
【摘 要】 中长跑项目的最大训练特点是大运动量。大运动量增加了训练的负荷,也加深加重了机体的疲劳。机体产生的疲劳,如果不能很快的恢复,就不能连续完成训练任务,使训练水平下降,并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文化课学习,因此要把青少年中长跑训练后的恢复提到重要的位置。本文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教学训练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长跑训练后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两大主要因素,并对其恢复的手段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
期刊
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这些已很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课堂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吁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多样化活动教学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多样化活动教学是一种具有渊源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经强调感性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向“知”的上升和由“知”向“行”的转化。最
期刊
新课程下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而课堂提问被认为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有效性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因为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但是,如果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到位,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技巧不高超,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学习无效,将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发展。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的一些体会,就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期刊
我省从2007年9月起普通高中开始步入新课程改革。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由于教学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学生知识面有限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这几年来在
期刊
【摘 要】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育的目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方法是每一个教育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从“转变观念是前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 转变 观念 兴趣 方法 习惯 创新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育的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