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自主开放”和“互动生成”已逐渐在新课堂教学中展现,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面貌为之一新,给人以清风怡人之感。但是,也存在一些教师意欲在课堂上能“生成”一把,却由于学科功底、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原因,常常跟不上学生的发言意图、思维步伐而误导;常常分不清学生的体验,盲目予以肯定,结果事与愿违。应如何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呢?笔者根据日常积累,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课堂动态生成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盲目地对学生不恰当的学习行为和方法、对文本偏向的感悟与理解以及错误的知识与观点给予积极的评价,有时甚至顺着学生的曲解、误解,展开合作、探究、交流、争辩。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一位教师让学生抓住“盲姑娘睁着大大的眼睛,仿佛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展开想象。有个学生说:“我认为盲姑娘很小就瞎了,她没有看过这些东西,她怎么进行想象呢?”老师就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盲姑娘到底能不能联想到白云、月光、大海等等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议了半天也没有什么结果。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活跃,学生畅所欲言,但这种活跃与生动却是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精彩的背后是目标的缺失和文本价值的偏离,白白浪费了学生的读书积累感悟的时间。
面对价值偏离的生成,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而决不能随波逐流,误导学生,放弃责任。
二、课堂动态生成要依靠教师的引渡调适
生成是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是一剂催开心灵、焕发活力的灵丹妙药。但我们要明确,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课前预设的质量。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小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生活体验是有限的,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异化现象。因此,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既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又要为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搭桥引路,做好引路人。
1.预案,为生成导航
没有精心的预案,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的行为,什么都没有,那只是瞎胡闹,课堂教学必将陷入放任自流、茫然无序的状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应根据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具体“学情”而定。
2.调适,让生成精彩
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客观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如一位教师教学《惊弓之鸟》时,一名学生认为“更羸不爱护小动物”。教师引导说:“你很会动脑筋,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不过更羸怎么判断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生:“更羸听到大雁凄惨的叫声,说明他仔细观察、经验丰富,是有名的射箭能手。”师点拨:“现在这只大雁已经被射下来了,假如你是更羸,现在该如何处理这只受伤的大雁呢?”生:“我要为这只大雁包扎,并买好的饲料喂养它,让它早日康复,重回蓝天。”这位教师的教学机智在于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毅然改变原先设想和教学计划,顺乎学生的情趣而重新施教,并进行正确的调适引渡,不露痕迹地因势利导,盘活生成资源,让生成精美呈现。
三、课堂动态生成要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
由于课堂教学的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预设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出现始料不及的现象,所以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常常会感到有某些环节成功或失误。如果及时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通过回顾、分析、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机智与业务水平,减少失误与困惑。
课后反思除了反思课堂中精彩讲解、巧妙引导学生的知识理解、语言运用等成功之外,应着重做好三点反思工作。
(1)反思课前预案构思和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的变动和不一之处,指出变化的原因。特别要指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超越教师教学设计与学情预测之外有价值的问题。
(2)反思教学实施中出现的失误或不足,重点分析原因,特别要分析问题背后的理论失误。
(3)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和学生反馈的信息等,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提供实践上的保障,使课堂教学逐渐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总之,把握好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既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又要摆脱仅仅是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执行人的角色,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师生共同构建起语文学习的“互动网”,同时要认真做好课后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获得规律性认识。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才能上出高水准的、为人称道的好课,才能使课堂动态生成更加艳丽动人。
一、课堂动态生成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盲目地对学生不恰当的学习行为和方法、对文本偏向的感悟与理解以及错误的知识与观点给予积极的评价,有时甚至顺着学生的曲解、误解,展开合作、探究、交流、争辩。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一位教师让学生抓住“盲姑娘睁着大大的眼睛,仿佛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展开想象。有个学生说:“我认为盲姑娘很小就瞎了,她没有看过这些东西,她怎么进行想象呢?”老师就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盲姑娘到底能不能联想到白云、月光、大海等等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议了半天也没有什么结果。这样的课堂看似气氛活跃,学生畅所欲言,但这种活跃与生动却是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精彩的背后是目标的缺失和文本价值的偏离,白白浪费了学生的读书积累感悟的时间。
面对价值偏离的生成,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而决不能随波逐流,误导学生,放弃责任。
二、课堂动态生成要依靠教师的引渡调适
生成是课堂教学的诗意追求,是一剂催开心灵、焕发活力的灵丹妙药。但我们要明确,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课前预设的质量。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小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生活体验是有限的,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异化现象。因此,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既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又要为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搭桥引路,做好引路人。
1.预案,为生成导航
没有精心的预案,就没有精彩的生成。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的行为,什么都没有,那只是瞎胡闹,课堂教学必将陷入放任自流、茫然无序的状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应根据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具体“学情”而定。
2.调适,让生成精彩
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客观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如一位教师教学《惊弓之鸟》时,一名学生认为“更羸不爱护小动物”。教师引导说:“你很会动脑筋,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不过更羸怎么判断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生:“更羸听到大雁凄惨的叫声,说明他仔细观察、经验丰富,是有名的射箭能手。”师点拨:“现在这只大雁已经被射下来了,假如你是更羸,现在该如何处理这只受伤的大雁呢?”生:“我要为这只大雁包扎,并买好的饲料喂养它,让它早日康复,重回蓝天。”这位教师的教学机智在于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毅然改变原先设想和教学计划,顺乎学生的情趣而重新施教,并进行正确的调适引渡,不露痕迹地因势利导,盘活生成资源,让生成精美呈现。
三、课堂动态生成要做好课后的反思工作
由于课堂教学的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预设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出现始料不及的现象,所以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常常会感到有某些环节成功或失误。如果及时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通过回顾、分析、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机智与业务水平,减少失误与困惑。
课后反思除了反思课堂中精彩讲解、巧妙引导学生的知识理解、语言运用等成功之外,应着重做好三点反思工作。
(1)反思课前预案构思和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的变动和不一之处,指出变化的原因。特别要指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超越教师教学设计与学情预测之外有价值的问题。
(2)反思教学实施中出现的失误或不足,重点分析原因,特别要分析问题背后的理论失误。
(3)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和学生反馈的信息等,为以后再教该内容提供实践上的保障,使课堂教学逐渐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总之,把握好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既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又要摆脱仅仅是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执行人的角色,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师生共同构建起语文学习的“互动网”,同时要认真做好课后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获得规律性认识。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才能上出高水准的、为人称道的好课,才能使课堂动态生成更加艳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