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情感资源 引领体悟泻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iy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语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要让学生感其情、生其情、表其情、抒其情,语文教师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点,充分开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让课堂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氛围,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
  
  一、读透标点,体会情感
  
  中国汉字意蕴丰富,标点也往往意味深长,隐含丰富的潜台词,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有助于触发学生的情感。如《梅花魂》一文中,临别时外祖父赠我墨梅图时说的那段话中有三个感叹号,简单的三个叹号,却将外祖父的浓浓思乡意、切切爱国情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神来之笔,按三个步骤层层推进:先从语气入手,体会感情;然后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进行文本补白,再现祖父神情;最后换叹号为句号,进行比较思考,体会作者运用标点之精妙。读透标点的过程,既是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过程,又是培养语感,提升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理解词语,领悟情感
  
  理解词语必须考虑语境,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学生充分开辟“感触”词语的通道,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挖掘词中情呢?一为联系上下文释词悟情。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品味,理解“举止特别”的意思,领会词中蕴含的情感。我以“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位青年的举止特别”的问题,引领学生找到相关句子,抓住“呆呆地”“静静地”“老是”这三个词,领悟到聋哑青年“举止特别”就是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地观鱼,作者在“举止特别”一词中融入对青年深情地赞赏及无比的喜爱之情。二为联系生活实际解词悟情。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饱经风霜”一词,我以“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为切入口,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受。学生从书中的挑山工,谈到身边的修车老人、自己的伯父,真正理解了“饱经风霜”的含义。
  我们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言语能力。
  
  三、研读句子,表达情感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反复朗读、用心体味,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课内容讲的是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台湾光复不久,台湾师生学习国语的事。由于学生对当时的背景很不了解,对于当时人们渴望学习祖国文字的迫切心情无法真正理解,于是,我通过补充抗战胜利前后,台湾人民被逼学日文与急切学国语的故事,再观察课文插图,揣摩画中师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这个句子。学生读得小脸通红,热情高涨,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坐在台湾小学课堂上的孩子,此时,学生已走进了文本,融入了作者描绘的情感世界,与文中主人公共呼吸同感受了。
  
  四、巧用插图,升华情感
  
  文本中的插图往往是对文本的补充和说明,这些插图以鲜明的形象再现了课文重要情节的情境,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插图,体会插图表达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指导,使学生体会句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效地催生了符合文本的情感渲染点。
  如上《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五位战士的壮士行为,我指导学生用心观察插图,图文结合,情景交融,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有了新的升华。
  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我们要准确抓住文本中的情感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真正达到情与思的交汇,文与意的融合。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作文课,无论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难于上青天,学生苦于没有题材写,老师苦于没有好的方法教。我想,作文教学最大的绊脚石是我们的成见,我们很难用儿童的视角审视学生的习作。新课程对写作目标的表述是这样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如果能真正摸透并深入学生的心灵,作文教学其实也是容易的。  在我们工作室的一次课堂教学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时至今日,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仍然是小学习作教学的普遍现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主张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怕写作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习作没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习作的兴趣,就不会对习作产生恐惧心
当前。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实际而又紧迫。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丰富学生的交际内容,使学生主动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进而在实践中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双向互动,多向交流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状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应该从挖
在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有一类课文,它既不属于纯粹的故事,也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说明文,而是一种借助故事的形式传达一些知识的文体(下文简称知识性故事)。像这样一类知识性故事,教师往往会在教学中因为忽视文本的特性而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要么纯粹地以知识性为主,注重知识的传达;要么过多地关注故事本身,只追求情感的熏陶。那像这样的文体,到底该怎么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挖掘故事情节,而忽略了知识的
童诗是诗歌的重要分支。一般而言,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阅读、听赏、吟诵的诗歌,既包括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诗歌,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歌。由于受到特定读者对象的制约,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和审美特点,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独创。《黄鹤楼送别》就是一篇优美的文包诗,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感悟、质疑和表达,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构建诗意课堂  良好的情境好比乐曲的基调,又如美术作品的背景底色。这篇课文景美、情深,如果教师重视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上课伊始,伴随情意绵绵的《阳关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然而,在践行中,由于一些教师机械地理解“自主”一词,学生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自由学习,“三为主”的课堂,只剩下学生这一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导,也没有了训练这一主线。学生坐在学堂里,犹如在家中自学。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教育专家靳玉乐给我们作了精辟的论述:自学不等于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全新的作文评价理念,为我们今后的作文评价指明了方向。  一、作文评价的兼异性  作文评价的兼异性,就是指在进行作文评价时,不统一或少统一目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体验自信,在作文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写片段练习《蓝色》,有三位学生是这样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充分关注学情、以学定教,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运作和及时性调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只有充分参照和运用好“学情”这个学生学习的晴雨表,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真正成为属于学生的“学堂”,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搭乘新课程改革这列快车越行越远,顺利抵达预期的终点。  一、预测学情,为课堂找到立足点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对自己和自己的
在学校组织的校本研讨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吴伯箫的《早》一课。品味之余,我总感觉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少了些什么,不由引发自己更多的思考。现将其教学片段进行摘录并试作剖析。  【教学片段】  师:细读课文,了解哪一自然段描写了梅花的“早”。  生:第一到第五自然段。  师:仔细品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我对“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感受最深,说明梅花开得很多。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