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现实的背景常常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这使得同一个知识对象可以有多样化的载体予以呈现。”
情境教学是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新知,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能应用于生活。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入手,撷取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具体阐述有效使用情境图的操作要领,试图提高情境图的“量、质、度、效、趣”,为实现有效教学而努力。
一、充分挖掘内涵,拓展情境图的“量”
现象: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教师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使原本相对信息容量大的情境图,转化成相对信息量单一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与方法。
思考:一幅图经过老师的引导挖掘竟然能让学生发现那么多隐含的数学问题,并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了数学的能力和方法,还进行了学前教育,真是一举几得啊。在情境图教学中,理解情境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而让学生发现主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则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处理现有资源,提高情境图的“质”
现象:一部分教师认为情境图形式新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因而迷信教材,在教学中没有再做必要的处理,还是在教教材,不是在用教材教。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例4呈现了熊猫分竹笋图,画面下清楚写着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象这样的情境图信息是学生直接阅读文字信息获得的,丢失了必要的观察、理解过程,即便是老师问题设计中有所体现,如:通过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似乎教师体现了过程性教学、问题意识等观念……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只盯在图中的文字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变成了寻找“题”中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变成了寻找“所求问题”,人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由过去传统教学的分析文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演变成分析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又一次形成了新课程下的程式化。
思考:教材中的情境图是半成品,多是结论式的呈现而少了过程,静态的主题图受篇幅、教学内容、目标的限制又不可能把多元的生活因素都体现在一幅情境图中,且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如《11~20的认识》呈现的交通情境图就存在着内容太多,引出11~20的指向性不强,与农村孩子生活距离也比较远,也难怪有学生把人行道看成楼梯。这时还不如从身边取材,直接数数小组人数或数数作业本数。
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情境图,本着“缘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情境图进行合理设计。
三、教师适时引导,把握情境图的“度”
现象:《9加几》运动会的情境图教学一开始老师问看到了什么,学生只关注了各种活动内容而未提到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问题,老师没有适时引导和说明,致使最后学生开始讨论图上画着小朋友在分砖还是木块等无关因素。像这样,有的老师认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在课堂上不敢过多讲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于是整个情境图教学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
思考: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情境图的教学目标是整体的、综合的,而教学内容却是多向的、分散的,学生的主体呈现更是“多元的”,这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弹性,说明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情境图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观察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情境图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四、选择呈现时机,突显情境图的“效”
现象:《1—5的认识》的教学,通常教师把动物园情境图放在开始作为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画面后回答:图上有什么?把你看到的物体数量数一数各有多少?然后全班交流。可课后学生却说:“今天老师教的太简单了,我们幼儿园里早学过了。”
思考: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看来学生的知识起点对情境图的呈现时机有着很大的影响。鉴于以上认识,《1—5的认识》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先在黑板上写出1~5的数字,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认识,然后用学具表示,也可以用身边的事物表示。这里情境图并不是放在开始,而是作为练习材料。
五、深入了解学生,增加情境图的“趣”
现象:一位教师说:“我想低段孩子喜欢去游乐园、动物园,所以课一开始我就跟他们说今天要到游乐园去玩,可等我拿出情境图让他们说信息却都无动于衷。我都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了?”
思考:“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这个道理人人知道,可为何一上课学生就是没兴趣参与学习呢?这说明教师对学生还不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确很喜欢去游乐园、动物园,可当老师出示挂图时性质就变成了看图,难怪学生没兴趣。那么怎样深入了解学生呢?我们的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教师又如何找到兴趣和数学之间的结合点呢?首先教师应该和学生平起平坐,位于孩子的高度看教学,多从孩子的角度观察事物。还可在班级中做调查,看看学生对什么样的学习素材,学习方式最感兴趣,然后对情境图进行适当处理和改进。
总之,情境图的样本是教材的编写者提供的,他们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习素材,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呈现于教材,这也正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新课程理念。但教材毕竟只是作为教课的依据,真正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而教师又有着先于学生理解、挖掘“情境图”的机会和研究学生的权利,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学生,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情境图教学必将更加实、活、精、新。
情境教学是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新知,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能应用于生活。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入手,撷取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具体阐述有效使用情境图的操作要领,试图提高情境图的“量、质、度、效、趣”,为实现有效教学而努力。
一、充分挖掘内涵,拓展情境图的“量”
现象: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教师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使原本相对信息容量大的情境图,转化成相对信息量单一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与方法。
思考:一幅图经过老师的引导挖掘竟然能让学生发现那么多隐含的数学问题,并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获得了数学的能力和方法,还进行了学前教育,真是一举几得啊。在情境图教学中,理解情境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而让学生发现主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则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处理现有资源,提高情境图的“质”
现象:一部分教师认为情境图形式新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因而迷信教材,在教学中没有再做必要的处理,还是在教教材,不是在用教材教。如《除法的初步认识》例4呈现了熊猫分竹笋图,画面下清楚写着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象这样的情境图信息是学生直接阅读文字信息获得的,丢失了必要的观察、理解过程,即便是老师问题设计中有所体现,如:通过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似乎教师体现了过程性教学、问题意识等观念……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只盯在图中的文字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变成了寻找“题”中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变成了寻找“所求问题”,人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由过去传统教学的分析文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演变成分析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又一次形成了新课程下的程式化。
思考:教材中的情境图是半成品,多是结论式的呈现而少了过程,静态的主题图受篇幅、教学内容、目标的限制又不可能把多元的生活因素都体现在一幅情境图中,且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如《11~20的认识》呈现的交通情境图就存在着内容太多,引出11~20的指向性不强,与农村孩子生活距离也比较远,也难怪有学生把人行道看成楼梯。这时还不如从身边取材,直接数数小组人数或数数作业本数。
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情境图,本着“缘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情境图进行合理设计。
三、教师适时引导,把握情境图的“度”
现象:《9加几》运动会的情境图教学一开始老师问看到了什么,学生只关注了各种活动内容而未提到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问题,老师没有适时引导和说明,致使最后学生开始讨论图上画着小朋友在分砖还是木块等无关因素。像这样,有的老师认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在课堂上不敢过多讲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于是整个情境图教学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
思考: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情境图的教学目标是整体的、综合的,而教学内容却是多向的、分散的,学生的主体呈现更是“多元的”,这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弹性,说明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情境图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观察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情境图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四、选择呈现时机,突显情境图的“效”
现象:《1—5的认识》的教学,通常教师把动物园情境图放在开始作为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画面后回答:图上有什么?把你看到的物体数量数一数各有多少?然后全班交流。可课后学生却说:“今天老师教的太简单了,我们幼儿园里早学过了。”
思考: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看来学生的知识起点对情境图的呈现时机有着很大的影响。鉴于以上认识,《1—5的认识》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先在黑板上写出1~5的数字,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认识,然后用学具表示,也可以用身边的事物表示。这里情境图并不是放在开始,而是作为练习材料。
五、深入了解学生,增加情境图的“趣”
现象:一位教师说:“我想低段孩子喜欢去游乐园、动物园,所以课一开始我就跟他们说今天要到游乐园去玩,可等我拿出情境图让他们说信息却都无动于衷。我都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了?”
思考:“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这个道理人人知道,可为何一上课学生就是没兴趣参与学习呢?这说明教师对学生还不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确很喜欢去游乐园、动物园,可当老师出示挂图时性质就变成了看图,难怪学生没兴趣。那么怎样深入了解学生呢?我们的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教师又如何找到兴趣和数学之间的结合点呢?首先教师应该和学生平起平坐,位于孩子的高度看教学,多从孩子的角度观察事物。还可在班级中做调查,看看学生对什么样的学习素材,学习方式最感兴趣,然后对情境图进行适当处理和改进。
总之,情境图的样本是教材的编写者提供的,他们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习素材,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生活场景呈现于教材,这也正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新课程理念。但教材毕竟只是作为教课的依据,真正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而教师又有着先于学生理解、挖掘“情境图”的机会和研究学生的权利,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学生,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情境图教学必将更加实、活、精、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