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审美与教化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i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在2013年发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将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重建中小学书法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仍很普遍。归其究竟,是没有准确地把握课程的定位,对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文意在对书法教育的实用、审美与教化三重特性作具体分析,厘清三者之关系,从而更好地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实用性;审美性;教化;中小学;书法教育
  一、缘起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书法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之一,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但这门古老的艺术,而今却面临着来自科技的挑战,在许多人眼中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曾经的传统教学科目,如今也沦为可有可无的副课。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给小学书法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在师资短缺、应试教育思想依旧盛行,以及人们对书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的掣肘下,中小学书法教育只能蹒跚前行。书法教育要想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凸显自身的价值。在新的形势下,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用旧的眼光看待,套用旧的模式,实不可取。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应致力于实现实用、审美与教化三大功能。此三者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有所侧重。理解三者之内涵,厘清三者之关系,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书法教学。
  二、书法的实用性
  书法起源于实用。
  《周礼·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所谓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指的便是书法。书,繁体为“書”,《说文解字》云:“書,箸也。”其序曰:“箸于竹帛谓之书。”箸(著)即显明,意指用笔使文字显明。书法,即书写的方法、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交流的媒介,统一的法则保证了文字的可辨识性。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实现了文字的统一。中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来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汉字这一载体。
  不管是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还是青铜器上的金文,或者碑石简牍流传下来的小篆和隶书,书写工具的变化常常带来字体的变化。三国魏晋时期,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新的汉字书写载体――纸。毛笔的普及和纸的发明,不仅提高了书写效率,而且推动了汉字笔画的丰富与完善,使汉字的审美属性逐渐凸显。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名家,在创作中投入个人情感,将行草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工具稀缺的古代,实用一直是第一位的。《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其实是王羲之为记述流觞曲水所作。另《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祭奠从侄的草稿,《黄州寒食帖》则是苏轼被贬后一首遣兴的诗作。此三幅作品,均非刻意为之,而是意兴所致,水到渠成。它们最初的目的,只为记录和表达。但惟其如此,他们才高于一众秀技之作,成为传世经典。若为艺术而艺术,则永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在今天,随着计算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书法的实用性大不如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书法教育,特别是小学的书法教育,更不能脱离实用,变为一门纯艺术。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早在隋唐时期就已采取分科取士选拔人才,是为科举制度。唐太宗更是实施以书取仕政策,使书法在科举中独占一科。我们也有属于自己时代的人才选拔制度,那就是高考,而高考的很多主观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卷面分。许多学子因为字写得潦草错失了本该得到的分数,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况下,一分之差可能就决定了你是否能进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这一点对农村学子尤为重要。城市里的学子可以参与兴趣班,但许多农村学子并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生把字写得端正,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我们也要让学生本人认识到练好字的必要性,让他们对自己负责。
  把握书法教育的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能力。有关书写的内容和要求,向来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中也明确规定:“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并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书法教学和语文教学,理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书法的审美性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以上讲的都是习练硬笔书法的好处,那么,是不是软笔书法就毫无用处呢?并非如此。凡山川题赞、宫殿匾额、诗画楹联,与之最相配的一定是毛笔字。
  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书法的实用性,但不应以功利的心态对待书法。软笔书法在实用性和便携性上的确略逊一筹,但它是原汁原味的中國书法,而且在表现力上远胜硬笔书法。硬笔书法是20世纪钢笔传入中国后才慢慢发展出来的,它的笔法和技法很多借鉴了软笔书法。技术的发展和书写工具的变革对软笔书法构成了不小的挑战。以钢笔为代表的硬笔书法是一次;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中文输入法的普及,更可以说是对书写的一次颠覆。在软笔书法的时代,书写和艺术创作是同一个过程,书法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完美融合。而到了现代,软笔书法基本上脱离了日常使用,更多地往艺术领域发展,我们不得不正视两者的区分。
  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单凭书写技艺发展成一门艺术的,世所罕见。这一方面要归功于毛笔、墨汁带来的强大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汉字本身是象形文字,多样的线条、结构,赋予汉字丰富的字形变化和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1]汉字字型之美,美在笔画姿态,章法布局,风格气质。字写得好,会令人赏心悦目。
  前文提到,书法源于实用,此时书法充当的是语言文字符号的作用,对它的基本要求,也仅仅是能正确地传递信息。而在书写过程中,一些作品展露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流传下来,被人鉴赏、模仿。这就在清晰、正确之外,加上了美的要求。
  书法不是单纯的写字教育,否则就丧失了与语文的区分。我们可以注意到,之前相关文件中的“写字教学”,在《纲要》中变成了“书法教育”。其中的细微差别,就在于“书法教育”要求在重视书写实践的同时,“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书法源于写字,但高于写字。字写得美,方能上升到艺术的层次,成为书法。从原来的写字教学发展为书法教育,不能换汤不换药,沿用过去的写字教育。而把书法课从语文课中独立出来,单独开课,给予了书法教育硬性的保障。   注重书法的审美特性,并不是 要培养书法家。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养成好的品味,知道什么样的字好,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向着这方面努力,而有兴趣的,也会主动练习。每周一节课的时间,若全用来教授技法,机械地练字,不单显得仓促,而且效果十分有限。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学以致用,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才是正确的引导之道。
  四、人格的塑造,文化的传承——书法的教化功能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书法更是萃取了其中的精华。书法作品多选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2]。
  书法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叫“字如其人”。它源于西汉文学家杨雄的一句名言:“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语和字迹,反映了他的心态和性情。这种对应体现了一种超出艺术层面的价值观。苏轼曾言:“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人品不行,他写的字技法再高超,也是没有价值的。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是否果真如此?不见得。秦桧、蔡京等人在书法上的造诣就非常高,但他们都是有名的奸臣。但这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理想,对“以德御才,德才兼备”的推崇。事实是,秦桧、蔡京因“德不配才”而为人不齿,留存下来的作品极少;而柳公权则以“心正笔正”成就了名垂千古的“柳体”,与另一位一身正气的颜真卿齐名。所谓颜筋柳骨,不单单是指字的风格,更是指二位书法家做人的气节。
  在书法教学中穿插讲述这些书法家的轶事典故,不但可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还可以引导他们向这些书法家看齐,培育他们的浩然正气。书法讲究合乎章法又彰显个性,做人同样应如此。所谓“锋不偏、芒不露、形不滑、姿不媚”,既是书写之理,又是做人之道。写得一手好字,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张文化名片,能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否能维持这种印象,则取决于是否能把这些理念学以致用、贯彻始终。
  此外,习练书法是一个不断观察、临摹、调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高度专注,心、眼、手联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心智能力、培养定力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小孩子天性好动,他们坐不住、不耐烦是正常现象。切不可求全责备,而要耐心引导,逐步增强他们的自控力,避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在临摹范本的选择上,《纲要》为我们推荐了一系列经典书法字贴。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一一向学生展示,让他们感受不同的风格,提高鉴赏能力。也可以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们习练诗词名篇,以提升文化素养。
  五、结语
  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北京海淀民族小学,他在墨韵堂观看了同学们练毛笔字,并表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书法课必须坚持。这是对书法课价值的肯定,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打上了一剂强心剂。可以预见,书法教育将伴随着新课改的浪潮,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不久的将来,书法定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小学书法教育任重而道远。素质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潜移默化、春雨润物。正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美术家、体育健将,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也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书法家。我们的书法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做到因材施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的目标,是把字写得正确,写得规范,满足学习和生活中的工具性使用。对少部分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则可以更多地引导他们朝着艺术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在时间有限的书法课上平衡这两者,显得尤为必要。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书法教育的实用、审美与教化这三个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实用为导向,以审美为驱动,伴之以教化,改变枯燥、机械的教学模式,真正地让学生爱上写字,自发地去写字。惟其如此,才能让书法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注:
  [1]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他还称赞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2]丰子恺先生曾说:“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
  参考文献:
  [1]丁晓昌,书法教育应找到适合的方法与路径[J],载《江苏教育》2016第61期。
  [2]蒋永平,对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定位的思考[J],载《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第7期。
  [3]雷实,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价值追求和主要策略[J]——《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基本理念解析[J],载《人民教育》2013第7期。
  [4]李逸峰,當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与对策[J],载《课程·教材·教法》2013 第6期。
  [5]刘世斌,赵红芳,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载《保定学院学报》2012第4期。
  [6]孟宝跃,内涵、现状、愿景与当务之急——论当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J],载《艺术百家》2016第2期。
  [7]朱小林,明确定位 遵循规律——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思考[J],载《新课程评论》2016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所谓职业生涯规划,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对一个人将来想从事的职业进行可能性的摸索试探,从而确立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进而制定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发展方向,来实现这一具体的过程,在做大的程度上减少因为错误性从业带来的麻烦。尤其是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讲,积极的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针对这一方面,中职院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虽然取得了一
期刊
摘要:在探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时候,我们往往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教师的语言艺术。然而,在口耳相传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传道授业解惑”,与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的高低是分不开的,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加强教师语言艺术修养,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以项目为载体、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并对理实一体化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现状;理实一体化;研究与实践  开设《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是让学生掌握测量的常用知识及熟悉各种最新的国家标准和,同时要求熟悉各种测量仪器和
期刊
摘要:我国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迅速。1998年王斌华教授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介绍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专著,影响颇深。近几年,我国关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专著、论文的成果都有明显增加,学术关注度明显提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和功能的研究、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研究、发展性评价标准、内容、方式、方法研究。  关键词
期刊
要写出漂亮的英语句子当然需要强大的功底做保证,但我们可以在吸收之前带着一定的原则去阅读,以帮助自己理解。以下举的几个例子,但如果不明白它们到底好在哪里,那么看过就过了,很可能导致学得越多越迷惑的情况。每个句子后面我做了一个思考过程的分析和对比,供大家参考。  在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时候(主要指汉译英和写作),有一个重要的环节(理解为诀窍也不为过)决定了我们在下笔的时候是否能写出相对灵活地道的句子,那就
期刊
摘要:从很多中考英语试卷中可以看出,短文填空题型的出现,即是对从前短文改错题的改进,以全新的题型,考验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储备量与掌握情况,一方面牢固掌握英语语法、词汇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形成对全篇文章的整体理解,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予以完成。所以进行短文填空题解答的时候,科学结合语境,掌握语义,并重视语法,灵活运用基础知识,都是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英语试
期刊
摘要: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之后形成的一个潮流,这个股潮流引领至今,一直被老师们推崇着,研究着,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探究。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高效课堂是伴随着基础教育十年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对传统课堂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要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高效课堂。  三百多年前夸美纽斯所说的“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
期刊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过程的活动,它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这些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具有生活化、生成化、可持续性、多样性等特点。  一、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  1、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朝读”课是语文教学的“特区”,也是文科教学的“黄金时段”、“宝贝时间”。如何用好、用活朝读课,让文科教师不得不动动脑子。但目前任然存在一些“坐失良机”的朝读课:或如“三味书屋”式的一读到底;或如“閱览室”式的一声不响;或者是“放散羊子”式的一盘散沙……鉴于此,我认为要尽快改革,还朝读课以活力,还朝读课以实效。  关键词:朝读;教师;学生;读法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
期刊
一、小学语文现有的教学模式  在当下的小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模式有以下五种。而这些模式又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常使用却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  1.建立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中,语文老师一定要结合课本上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性和个性来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情景活动。而组织教学情境活动就是间接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本内容,但是教学内容又不会显得枯燥无味。重点是,这种教学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