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的艺术观探析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r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爱尔兰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学批评家历来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做出新的诠释,首先分析了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两个重要载体——画像和道林·格雷,继而对小说反映的矛盾性,即“艺术无用”和伦理因素的掺杂进行探讨,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王尔德曾说过:“撒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乃是艺术真正的目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正是这一艺术主张的体现,书中充满了超自然的魔幻色彩。同样,这部作品也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一次实践。
  唯美主义艺术观的重要载体
  道林的肖像对于揭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王尔德赋予画像以生命,用这一夸张的形式诠释了他在《意图集》中的观点。“作品被完成后,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它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会远远超出本来让它说出的那些。”王尔德采用了巧妙的故事结构来实现他的唯美主义理念。在美少年道林许下青春不老的愿望后,画像就开始了自身的隐秘运作。它不仅刻画了时间的足迹,也暴露了道林灵魂变异的整个轨迹。从表面上看,画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这似乎与王尔德主张的“艺术自主”背道而驰了。直到小说结尾,王尔德才揭开了他的创作意图:“艺术的目标不是别的,只是追求自身的完美,只是按自己的规律发展。”道林不堪忍受画像的羞辱,举起匕首朝它刺去,但奇迹发生了,它居然丝毫未损,而且画上的道林就像人们“最后一次看见他那样,异常年轻俊美”。可道林本人却“心脏上插着一把刀,形如枯槁,满脸皱纹,容貌可憎”。画像对道林、对读者都说了一个谎。王尔德用这种迂回、含蓄的方式表达“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理念,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用笔的精湛。
  道林·格雷这一形象本身就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载体。他拥有无与伦比的美貌,就像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贪恋着自己水中的倒影,因此日渐憔悴。当亨利勋爵提醒他青春易逝、把握当下时,出于对美的眷恋,他默祷年华永驻。“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逐渐苍老的是画像,那该多好!为了这点,为了这点我愿意付出任何东西!没错,全世界没有我不能付出的东西!我可以为此付出灵魂!”他不仅珍视自己的美貌,也喜爱一切美的事物。欣赏音乐,研究香水,收藏各国的奇珍异宝都是他的嗜好。就连道林的初恋也沾染了艺术至上的色彩。道林爱上戏剧演员西比尔·文,毋宁说是爱上了虚幻的缪斯女神。“我从诗里汲取爱情,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找到了我的妻子,……被莎士比亚教会讲话的双唇,低声细语地将秘密传入我的耳朵里。我让罗瑟琳的胳膊环绕着我,亲吻着朱丽叶。”但是,道林的爱却将西比尔拉入了真实的生活,使她丧失了敏锐的艺术直觉。这也注定了他们无法再继续相恋。面对西比尔动人的哀求,道林却冷漠地回应道:“你已经扼杀了我的爱。你已经毁了我生活里的浪漫。没有艺术,你毫无意义。”归根结底,道林孜孜以求的始终是纯粹的艺术,而不是真正的爱情。西比尔之所以有吸引力,完全是她给予了艺术一种具体而美好的形式,使道林能够近距离地触摸和感受到它。一旦西比尔走下了艺术的神坛,变得与普通女孩一样,只满足于低到尘埃里的爱情,她也就失去了道林的关注。王尔德在这段凄婉的爱情中寄托了“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的主张。“生活是给艺术照镜子,不是复制画家和雕塑家想象出来的某个奇怪典型,就是在事实上实现虚构中所梦想的东西。”道林首先是在诗歌和戏剧中找到他关于爱情和理想女性的模本,继而又把它强加在了西比尔身上。从一开始,他对西比尔的感情就带有浓烈的幻想成分,这也就决定了西比尔无法成为自身的悲剧性。她只有在扮演那些虚构的戏剧角色时才能走进道林的内心。
  王尔德艺术观的体现
  “艺术自足”和“艺术无用”是王尔德的主要观点。他认为,艺术不该掺入现实世界的杂质,也无关伦理、道德。王尔德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文中借吉尔伯特之口说:“艺术领域与伦理领域是各自独立和相互区别的,艺术也是道德所不能涉及的,因为它着眼于美的、不朽的、变化的事物。”而《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小说似乎又显示出某种道德探讨的倾向。道林在亨利勋爵享乐主义的唆使下走向堕落的深渊,先是造成了西比尔的自杀,后又残忍地杀害了画家巴兹尔。
  与此同时,画像忠实记录下了他的所有罪行。它不再是外在形象的反映,而成为了灵魂的写照。每一次道林与画像的对视都无疑是一场良心的谴责。“那血渍似乎是一种恐怖的疾病,蔓延到满是皱纹的手指上……自首?这是不是代表他应去自首?把自己交送出去,然后判处死刑?”实在无法忍受严酷精神拷问的道林最终将匕首刺向他的肖像,企图结束内省的痛苦。可他结束的却是自己的生命。试图唤起道林良知的另一个存在是画家巴兹尔。他被道林的美所震撼,继而凭着这种印象之美如痴如醉地创作起道林的肖像画。他发现道林为他“勾勒了一个新的学院派线条,这其中蕴含着浪漫主义精神的全部激情,希腊精神的全部完美,灵魂和肉体的和谐——那多么重要!”而当他听闻了道林的败迹,尤其是亲眼目睹了画像的秘密之后,他的艺术梦破碎了。为了重建,他对道林进行了一番灵魂的说教,但却招来了杀身之祸。道林的肖像曾经是他最得意的一幅作品,因为他“倾注了太多自己的东西在其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巴兹尔一直不愿将这幅得意之作公诸于世。这一情节也体现了王尔德关于艺术家职能的看法。
  揭示艺术本身和隐藏艺术家自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他指出:“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绝对主观的。”艺术家的主观流露与艺术品的客观呈现在形成对抗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表现上的张力。
  争议颇多的艺术作品
  很多批评家都认为《道林·格雷的画像》带有道德讽喻的意味。雷纳·韦勒克就认为这部小说“展现了一幅道德败坏遂遭惩罚的寓意画,而非一篇为审美生活而作的辩护”。而笔者认为,王尔德表面上展露了道德关怀,实则仍是要贯彻他的唯美主义思想。道林最后的幡然醒悟并不是道德感的回归,而是出于对画像之美的留恋与挽回。书中详细描绘了画像的逐渐变化,使读者清晰地感觉到从美到丑的滑落过程。   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道林自然无法忍受这幅惟妙惟肖,曾经点燃了他自我崇拜意识的画像被灵魂的丑陋所毁灭,因此他选择用销毁的手段将它的美永远保留在记忆的真空中。画像代表着道林的灵魂,属于他的一部分。尽管他已经用灵魂与魔鬼做了交易,来定格俊美的外表,然而在赤裸裸的真相面前,他依然渴望着灵与肉的调和。他希望自己从内而外都是美的象征,美的表率。透过画像这样一个镜子般的存在,他照见了自己卑琐的另一面,因此他感到痛苦。巴兹尔对道林的道德劝诫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形式与内容合一”这种艺术理想的破灭。道林曾赐予了他艺术上的灵感。那时候的道林同时拥有纤尘不染的心灵和光彩夺目的外表,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而现在它们分离了,一直被画家奉为稀有艺术品一般崇拜着的道林成为了一具徒有其表的空洞躯壳。虽然艺术的形式美是王尔德特别强调的,但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他写自狱中的长信《来自深渊》中,他曾反复表示:“艺术中的真理是事物与其本身的统一,是外在履行内在的表现,是灵魂的实体化,是充斥了精神的肉体本能。”与其说道林的悲剧来源于道德的无形鞭笞,还不如说是来自于审美的焦虑。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争议颇多的作品。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文本内部充斥着大量的召唤结构。画像真的改变过吗?道林看到的究竟是不是幻象?这是王尔德有意留下的空白。王尔德就《道林·格雷的画像》所引起的反响给《苏格兰观察家报》主编的信中写到:“如果一件艺术品是丰富的、有活力的和完备的,那些具有艺术本能的人会看到它的美,而那些比唯美主义者更强烈地看重道德伦理的人将看到其道德教谕。它将给弱者带来恐怖,不法者将从中看到他们自己的耻辱。对每个人说它将成为他自己。艺术真正反映的是旁观者而不是生活。”显然,王尔德的言论已经蕴含了“接受美学”的萌芽,而这部作品更是这一艺术观的直接体现。也许道林从画像上看到的丑陋痕迹只是他的心魇。无论是作品中的画像还是作品本身都是一面反求诸己的艺术之镜。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王尔德并非完全是偏激的。艺术在具有自主性、排他性的同时也具有开放性。艺术品的价值一方面是靠欣赏者实现的。王尔德突出了接受者在审美活动中的位置,但他忽略了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对艺术的影响,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参考文献
  [1]王尔德著,萧易译.谎言的衰落[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2]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6月
  [3]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4]雷纳·韦勒克著,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9月
  [5]赵武平.王尔德全集(第五卷)[M].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其他文献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外来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穿的是耐克、阿迪、维尼熊,看的是奥特曼、狮子王、哈利波特,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科比、李敏镐,一心一意想的是出国留学、海外定居。  相比而言,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的民族英雄、神话故事、历史记忆,却距离生活越来越远,难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共鸣,甚至有人无端反感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表示,该省两年内已投入近10亿元用于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截至2013年底,已有62所高校通过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公寓配置标准评估验收,占全省标准化学生公寓的86.8%。据了解,自2012年9月起,共青团浙江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等联合发起以“我的寝室我的家”为主题的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全省有近100所高校、100万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如今,浙江许多高校已把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
刘和平在2014年7月31日人民网教育频道撰文指出: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个“孤岛”。  乡村学校的建立,让乡村多了文化底蕴,虽然经济落后,但因为有学校领衔,乡村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瘠,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那时乡村学校与
“谁也说不清哪块云彩会下雨”,而我却相信我的每块“云彩”都会“下雨”,因为我们拥有一种特别的教育手段——爱。关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作为班主任,我不但要爱,更要会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在《春夜喜雨》中道出春雨的及时、适时,我们对特殊学生的关爱也应该像这春雨一样悄悄滋润他们的心田。  “好雨知时节”——关爱要及时  语文课上,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育部、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对做好2014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实施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通知要求各地推进综合改革,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示范性项目”进一步凝练培训重点,倾斜支持体育、美育、特殊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创新完善教师网络研修模式,加强专兼职培训者队伍建设。“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本年度要加大送教培训力度,切实扩大培
他是一位将毕生精力献给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学者,是一位将满腔的爱倾注于学生的师者,是一位在播音界、在广播电视界、在几代广院(中国传媒大学原名北京广播学院,简称广院)学子心中有着沉甸甸分量的长者。他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张颂先生。而今,送了学生们一程又一程,终于感觉有些乏力的张颂先生,因食道癌晚期医治无效,在2012年11月10日,一个细雨飘飞的冬日,驾鹤西去。  20年磨一剑  张
近段时间,多地发生“毒跑道”事件:郑州市纬一路小学、纬三路小学等学校家长反映,孩子上学后集中出现了流鼻血、头晕、起红疹等症状,家长们怀疑这与学校的塑胶跑道气味呛人有关;上海市松江区华亭第二幼儿园部分孩子出现流鼻血、皮疹、嗓子疼等症状,疑是幼儿园新铺的塑胶跑道所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有家长反映,某班级出现约七八例学生流鼻血情况,该班级教室与塑胶跑道仅相隔一条通风廊道,家长们怀疑学生的症状与此
2013年4月,美籍华人歌星王力宏来到英国牛津大学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他谈到中国和西方之间互相不理解,彼此猜测对方监视、算计自己。只有文化交流才能打破隔阂,但是西方人大都不学中文,而中国歌星、影星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赚钱太容易,没有动力创作英文作品,同时华语观众接触到很多英文作品,又懂英文,这导致中国人了解很多西方文化,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了解太少。要打破这种文化不均衡,需要西方人学习中文,也需要中国文
4月7日,天津大学举行“海棠季”校园开放活动,各个学生团体用异彩纷呈的文艺活动展示风采。图为部分学生在该校北洋广场旁上演了一场“年代”服饰秀,通过古人的穿着传递中华传统文化。
吃的秘密  导演:马博凯  出品: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民以食为天,这从《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热程度上就可以看出来,随着几千年文化下来,我们也对吃法有了很深的研究,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哪些东西要配合着吃等。但是,这些我们以为是常识的知识就真的正确吗?该影片从“有趣的食物数字”谈起,力求帮助人们“解开吃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