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云南听歌会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35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整个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均有关于民俗文化。这篇课文出自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以描写见长。作者选择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景来展现云南歌会民俗文化的自然美、人情美、文化美。在备课时我以这三个描写作为学习本篇文章的突破口,以掌握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作为本文的学习目标,以“旅游者”参观云南民俗“景点”作为上课主线,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在整个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求达成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五朵金花》“蝴蝶泉边”视频片段)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段优美的旋律来自于云南大理蝴蝶泉边,云南可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艳丽的民族服饰,悠扬的山歌,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来(配云南少数民族盛装歌唱和傣族泼水节的图片),那大家想不想去云南看一看?(生答:想)好!那今天就让我们背起行囊,跟随苗族作家沈从文,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民歌演唱,色彩鲜明的民俗图片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盛装的云南女子、男子,节日的氛围可更好地为本课的学习创设情境,让仿佛我们走进了山清水秀的云南)
  二、检查预习,注重基础
  读准下列字的字音(教师在大屏幕展示出生字)
  迤( )西 譬( )喻 柞 ( ) 木
  蹲踞( ) 荆( )条 铁箍( )
  酬( )和( ) 熹( )微 忌( )讳( )
  学生对“迤”“喻”“和”的读音掌握不清,教师及时给学生正音,全班齐声朗读字音一遍
  (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较多,扫清生字障碍对理解课文是非常必要的)
  三、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以旅游者的身份赏析品味歌会场景的图画美
  ·探究云南的歌会美的内涵,感受民俗文化气息
  (有目标的学习让学生能明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更有主动性;以旅游者的身份赏析品味文本,也使学习任务更有趣味性)
  四、走进“景点”,探究美
  自主学习:
  我们的旅游就要开始了,请在文中找出我們的三个旅游安排(方法:大声自读课文)
  学生开始大声朗读课文。
  师:好。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小,看来同学们已经熟悉了文本,说说我们的三个旅游安排是什么?
  生:去山野听歌
  师:歌的哪种形式“
  生:对歌。
  师:很好!去山野听对歌。其他两个旅游安排呢?
  生:去山路听漫歌,去村寨听传歌。
  (整体感知文本,摸清作者的基本思路)
  合作交流:
  明确了旅游安排,我们的旅游就正式开始了。走入这三个景点,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相机,选择你们喜欢的画面照下来。现在老师要把照相的任务分给三个大组(教师根据学生的位置随机分成三个大组),要求:说出你们大组选择什么画面作为了照片的素材,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并为你们的照片取个名字。现在开始!
  (以给景点照相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选择画面原因就是分析文本的过程,给照片取名字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这部分的学习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
  师:现在开始展示你们的照片作品吧!
  山野对歌
  生1:我们选择了一组照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我们选择的原因是这部分写出了这个妇女的动作、神态,很自然,唱赢了之后轻松快乐,是个对歌的高手,这组照片的名字是“山野炫歌”。
  生2:我们选择了这样一张照片:“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我们选择的原因是这是云南妇女的外貌描写,很有民族特色,她们开朗活泼,爱美,勤劳。这张照片的名字是“勤劳的云南妇女”。
  师:真不错!你们的照片很有特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这也有一张照片,关于“云南妇女”的,你们觉得是你们的照片好还是老师这张照片好?(教师在屏幕中显示)
  “生长着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个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透孔鞋”生:我们的照片好。老师的照片没有色彩,显示不出民族特色。像“黑中透红”可以看出妇女勤劳,老师的照片省略了,看不出特点。
  师:真的呀!看来还是你们的照片好。在这个景点我们还有一个现场参与的活动,大家想不想感受一下云南的对歌?
  生(很期待):想!
  师:好!这是提问题进行回答的一种对歌形式。听完了问题,我们要抓紧时间对歌!(播放视频《刘三姐》片段),谁来现场参与一下?
  生腼腆,不敢对歌。
  师播放剩余视频片段,师:说说你们听完这段对歌的感受吧!
  生:他们太聪明了!
  师:聪明,智慧!这组同学的照片主要是人物,人美,歌也美,闪烁着智慧的美。(师板书“智慧”)
  (这一片段突出人物描写,抓住外貌、动作、神态描写,感受出智慧美)
  山路漫歌
  生1:我们的照片是“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报春花的花色纯净和有灵性。名字是“粉蓝色报春花”   生2:我们的照片是“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写出了戴胜鸟听歌的专注,听得入了迷,云南的鸟也還有灵性。名字是“可爱的戴胜鸟”
  生3:我们照的照片是“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云雀的敏捷轻快。名字是“敏捷的云雀”
  生4:我们的照片“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写出了赶马女孩子发自内心纯朴自然地歌声,名字是“淳朴本色美”。
  师:这组同学展示了一系列的关于环境的照片,唱歌人只有一张照片,我们是来听歌的,怎么到这个景点成“观景”了?这组同学的照片是不是重点不突出呀?
  生:只有在优美的环境里,歌才是美的。环境对人物起了烘托的作用。
  师:沈从文先生和你是一样的观点啊!(出示沈从文的语言片段: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好歌不会生长,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民族的艺术》)
  师:这组同学的照片主要是环境,景美,歌也美,透着自然之趣,淳朴本色的美!(师板书“自然”)
  (这一片段重在环境描写,用环境烘托歌唱的淳朴本色美)
  村寨传歌
  生1:我们的照片“有一次在龙街村子里举行,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可以看出在村寨唱歌的都是村民,场面壮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合唱的声音很美。名字是“金满斗会”。
  生2:我们的照片"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铁箍桶的工匠家属,小杂货商店的老板娘子,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来参加集会的都是村寨中最普通的村民,他们热爱民歌。名字是“欢聚一堂”。
  生3:我们的照片“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重点描写了一个热情的吹鼓手,云南的民歌就是靠这样热情智慧的云南老一辈传承下去的。是场面描写中的特写镜头。名字是“热情的吹鼓手”
  师:这组同学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场面的照片,场面壮观,气势宏伟,在这样的场面里,乡里乡亲欢聚一堂,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师板书“乡情”)
  (这一片段重在品析场面描写(全景与特写),强调场面宏大、气势宏伟的特点)
  五、旅游结束,感受美
  三个景点游览完毕,我们旅游也结束了。今天的旅游带给同学们怎样的感受,你们有怎样的收获?
  生1:云南山清水秀,环境美,人也美,歌也美!
  生2:云南淳朴自然的人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勤劳,智慧,开朗活泼,热爱生活,我很羡慕他们!希望以后去云南!
  师:云南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山清水秀却又近乎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外界的一些文艺娱乐活动很难进入云南地区,单纯朴质的生活,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历代的传承,就创造出了优美的民歌,形成了云南独有的民俗文化!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的歌会》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将本文前面的这段文字人为地删去了,作者当时到云南去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这个更新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所以他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有意思了。就像刚才那个同学说的,在云南那些快乐的生命;自信的生命;无拘无束的生命,自由洒脱的生命;本色的生命;和谐的生命;热情的生命;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爱的生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完成板书:
  六、结语:
  感谢沈从文! 这位被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所称赞的“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用他的文学作品构筑了湘西乡土文化,用他的生命诠释着“美在生命”的追求,他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 ,让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疲于奔命而日益沧桑的灵魂找到精神宁静的港湾!今天我们在他的《云南的歌会》里进行了一次美的旅行,看到了一幅优美的民俗美卷,听到了一首热爱生命的赞歌,正如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高中学生在篮球场上玩打篮球,他们投入热情很高,在玩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作也很有想象力。但这些有想象力的动作的后面,往往看到的是他们对篮球失控,有的时候是在同伴的干扰下,很多的时候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控制不住球。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篮球的基本功不扎实。运球是篮球运动中的基本功,如果这项基本功不扎实,那么在打篮球时就不能有效控制篮球,难以在激烈的比赛中同对方进行对抗。因此,篮
【摘要】在“教学做”这一思想指导下,陶先生一直宣传和推广“教学法”,批判传统的“教授法”。他把兴趣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变历史学科在学生眼中“考前背背就能过关”“高中历史课无趣枯燥”的负面印象。  【关键词】“教学做”学习兴趣教学实践  在“教学做”这一思想指导下,陶先生一直宣传和推广“
人言:商场如战场。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机构此起彼伏,从巨人集团的"一枝独秀",变成巨人、龙文、北大青鸟三分天下,从三分天下变成学大、新东方、学而思等群雄逐鹿。教育品牌一个一个如雨后春笋,先后崛起。  在持久的竞争中,各个机构的推广方式也江郎才尽。发传单、打电话、委托公立学校老师推荐培训学校......电话打到咨询老师心理受伤。  不仅如此,大锅饭似的教育,却越来越凸显出劣势。教育只站在
与名师的课堂教学相比,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下列情况: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兴奋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  教学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语言艺术。因为充满激情的语言,能快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娓娓到来的语言,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抑扬顿挫的语调,能够时刻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语言
【摘 要】本文基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视角,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和经验,分析英语课堂问答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问答式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同时也为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英语 问答 教学策略  问答作为英语课堂中最普通的一种
小A,男,四年级学生,开学第一次上信息课,我就开始注意他了,安排上机座位时,他应该是在中间位置的,但他却乘我不注意,换到角落里坐了下来。  上课时,我在上面讲word的基本操作,全班同学都在听我讲解,就他眼睛听着显示器,手握鼠标不停的点击着,我用广播软件监视发现他在玩网络游戏。我走到他面前批评了他,他关闭了窗口,但不一会儿,他又情不自禁的玩了起来,并且时时提防着我,看我走了过去,立刻关了窗口,假装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产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的新需要,这种需要与原有的思维水平构成了矛盾,矛盾的
从教五年,对语文教学我还是个新手,但是在每天的教学实践中我总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为什么有时候从一开始到结束整堂课都非常紧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而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觉得很累疲惫,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带着这一困惑,我分别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最后发现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对一节语文课感兴趣与否有很大一部原因取决于老师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而这恰恰是我忽略的地方。也许很多老师和我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和吕淑湘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叶老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据多年执教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语感的。  一、加强朗读训练,把握语感内涵。  一篇文章经过初读、精读、复读之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再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这就是感情朗读。  1、想象朗读,入情入境。语感
【摘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我们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想要使得当代的学生们能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就要设法调动我们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学生的我,充分的认识到了学习兴趣在促使我们努力学习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兴趣才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让我们有充足的动力来学习,本文对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的养成做了探析。  【关键词】学生 学习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