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uchao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因此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找寻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只要把学生成功地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急于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例如,我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在黑板上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时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很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成功地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学生因为感兴趣,听课时也就尤为认真,他们也就会自觉自愿地去思索,去想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
  二、教师故意出错,引导创新思维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板书时也可以故意出现错误,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探究乘法分配律时,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我出示了一道练习“(770 70)÷7”,目的是想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用乘法分配律都是简便的。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个题目不对!它不是乘法,是除法。”我故意说:“是吗?”他立刻说:“老师,不过我也会做。”他跑过来在黑板上写出这道题的过程:(770 70)÷7= 770÷7 70÷7= 110 10= 120。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交流,有学生终于发现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相同,最后得出结论:“除法分配律”也是有的,但是使用时有个条件:除数必须相同。
  这次是学生自己对除法分配律产生怀疑,错误在交流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生成。这样学生对于新学的知识印象尤为深刻,以后也会很少犯此类错误。
  三、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敏捷思维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中正确迅速,观察问题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简洁敏捷。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注意抓好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还要狠抓速率训练。例如,在训练乘法口诀时,我说前半句乘法口诀,让学生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在训练口算时,我让一个学生上来问,让另一个学生喊举手最快的同学回答。这种方式的训练,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让他们没有空闲的时间,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快而准确地回答出每一道题。通过反复经常性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抢答的乐趣。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设立一题多解,培养灵活思维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的灵活程度。数学推理过程中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灵活程度表现之一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巧用一些思维方法,用不同方法去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解题的灵活性。
  例如,小军和小敏去买同一种铅笔,两人共买12支,小军比小敏多买4支,小军用去32角,小敏用去16角。问每支铅笔多少钱?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1)找到总钱数与相应的支数的和,列式为:(32 16)÷12;
  (2)找到钱数差与所对应的支数差,列式为:(32-16)÷4;
  (3)找到小军的钱数与对应的支数,列式为:32÷{(12 4)÷2};
  (4)找到小敏的钱数与对应的支数,列式为:16÷{(12-4)÷2};
  这些不同的解法,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加强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述说模式。在学习一些规律、结论、计算公式时,也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表述的能力。
  例如,教学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我启发学生看实物图后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一个圆柱体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为学生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针对航天器研制项目管理的评估,建立了航天器研制项目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和灰色理论方法建立了解析模型,并通过一个实例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针对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在企业实施过程中难以真正实现质量控制功能的现状,对制造质量控制系统中数据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依据产品结构配置的数据管理方法,解决制造质量数据分
根据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我们可以这样阐述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学习数学,将生本和文本融合起来,最终实现数学学习的最大化效益。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  教师要把数学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的教学氛围,把生活中的数学演变成有趣的、直观的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数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动手操作活动就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又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激励精神的有效阅读。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一、用心去看书,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阅读时间的保证是至关重要的。时间从哪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具有: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情境,无疑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建构这样的和谐课堂?  一、营造和谐氛围,领悟和谐之美  和谐的课堂就是在教学
以Dubowsky等提出的碰撞铰模型为基础,对五杆机构含间隙运动副输出特性进行模拟.根据动量矩原理,建立了含间隙的平面五杆机构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提供的ode45算法对非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