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乎”字断句法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zi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文言断句的文章不少,方法很多。其中就大有根据虚词位置定句读的。如在句末语气词“乎”的后面断句,这个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操作起来,不是每个学生都练就了火眼金星,一看就准,一断就对的。而很多论文只是满足于浅尝辄止,讲一种方法,举一个事例就完事了,这不免太不负责任。要知道断句是有方法,但是方法只是个参考,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的断句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种大而化之的定论,粗制滥造的作为,忽视了文本,忽视了语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行不通。
  乎,作为句末语气词,或者在句首作叹词的时候就可以在其后断句,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句子中“乎”的位置是不是处于句末,于是想当然就断了句,这个就可能变成一个雷区,让学生失误丢分。所以细细研究它的断句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
  生乎①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②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这里的“乎”后就不能断句,因为在此文段中,它不是句末语气词,而是相当介词“于”。 乎①,是“在”的意思,表示对象;乎②是“比”的意思,用于比较。
  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闻也。(《公羊·哀十四年》)
  这里的“乎”相当于介词“从”,表示时间。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
  这里的“乎”,相当于“在”,表示处所。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①哉?德荡乎②名,知出乎③争。(《庄子》)
  这里的“乎①”,和“哉”一起构成复音语气词;乎②和乎③相当于“从”,表原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中庸》)
  这里的“乎”相当“根据”,表示准则。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这里的“乎”相当于“对”,表示对象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这里的“乎”,相当于词尾,可以不翻译。
  由以上例子发现,不处在句末的,不表示语气的虚词“乎”,其位置具有某些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后面往往接名词和代词或体词性动词,这是由它作为介词的基本功能所决定的。由此可见,“乎”,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一看到“乎”就想当然给它断句,否则会弄错。像以上这些,充当介词的“乎”要断句的话,也只能断在其介宾词组的宾语之后。
  要按照简单的断法,也就是直接在“乎”后断句,只有满足以下两种情况才可以。一是,“乎”作为句末语气词;二是,乎作为叹词,如“嗟乎”。否则,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那么怎么判断,“乎”是在句末呢?这个可以根据词的分布和功能,结合词的结构和句式来加以判断。分布往往决定功能。“乎”在句末作语气词的话,只是起到辅助句子语气的作用,它和其他虚词一样没有独立性,但它更特殊,位置更边缘化,只能依附于整个句子之后,也就是说,它和句子结构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它句子照样是句子。书写上,加叹号或者问号就能代替它;言语中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也能起到它的作用,所以说,这样的语气助词,它的前面,一定是个完整的句子结构,至少在表达上是这样的。这就是判断的方法之一。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糖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后汉书·宋弘传》)
  《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皆出于此”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主谓宾齐全。而《后汉书·宋弘传》中的“人情乎?”则是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在语境中并没有影响表达,从表达上来讲依然是个完整的句子。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看结构,找句式,这个可以从表面形式来加以断定。如句首叹词“嗟乎”,就是个很固定的形式,看到这样的叹词组合可在其前后断句,绝对没有问题。虽然它不是处在整个句子的末尾,但是从自身单元来讲,可以独立放在句首表示某种很强烈的语气,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而更多关于“乎”的固定句式,本来就是一个句子,大多在其前后断句没有问题。对于这样的句式,要结合整个句子来观察,切勿草率。如: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帝闻之,大怒,乃自将讨萌。与诸将书曰:「吾常以庞萌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老贼当族。(《后汉书 庞萌传》)
  其中,“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乎”是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而后例中的“将军得无笑其言乎?”中的“得无……乎”则是个表示推测的固定句式。找到这样的句式,就找到断句的依据了。关于“乎”的固定句式还有不少。“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况……乎”“无乃……乎”。其中,“得无……乎”前面要直接加主语,一起构成主谓结构 ,可在其主语前和“乎”后断句。“孰与……乎”有时候直接加主语,有时候可以用逗号隔开,这个要根据情况灵活断句,主语是具体的人的话,可以直接在主语前和“乎”后断句,而若主语是个主谓短语的话,那么就要把主语单独作为一个单位来单独断句,而相应的,这时候“孰与……乎”就可以作为另外一个单位单独断句。至于其他的和“乎”组合的固定句式,都可以在其前后直接断句。
  总之,看虚词“乎”判句读,要重视其方法,探寻其规律,让学生容易掌握,便于操作。但是也不能只强调根据表面情况,就随便断句,而要深入文本,结合语法知识加以判定。即便是一些固定的句式,也要酌情分析,确定不同的判法,不能一概而论,搞一刀切,搞简单化。因为语言的使用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那种简单的搞法,只会误导学生。那么其他的虚词判法,以及实词判法、句式判法、对话语体判法等等,都是一样的,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就草率下结论,匆忙断句,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要基于文本,基于语法,基于文化制度常识等方面来加以判定。一句话,断句有方法,有规律,但是这种方法和规律,只属于那些勤学苦脸的人,属于那些懂语法,通规律的人。
其他文献
摘 要:很多学生从小没有很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到学英语的快乐,想学英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趣味教学;轻松学习  一、什么是“趣味教学”  顾名思义,“趣味教学”是通过师生情感共鸣,激发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热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注重教学情趣化,给学生以愉快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向着目标不断进取。我们所提倡的“趣
语法是语言学习与使用的重要构成内容。近年来,我国高校英语课堂对语法教学存有一些争议,忽视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剖析原因,提
本文简单阐述了建筑风格的控制要素,包括显性要素及隐形要素,阐述了我国现代城市建筑风格的现状,结合我国某古城的具体建筑风格,分析了建筑风格定位研究中的因子定量分析方法,因子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监管在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做好
在资本市场中,稳定市场稳定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会计信息,它在资本市场运行中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含义的,虽然说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的特点,但是由于会计信息毕竟是源自于企业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成了语文教师面对的新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教学经验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
摘 要:文化教学是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提高思维创新能力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底蕴;无处不在;文化的魅力;数学语言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一直充当了枯燥、晦涩的代名词。其实,小学数学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我们教师没有去加以挖掘和重视。文化教学是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提高思维
一题多解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对沟通不同知识间的联系,开拓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益.在教学中,恰当而又适量地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思路分析,探讨解题规律和对习题的多角度“追踪”,能“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数学是思维的体现,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因而如何通过解题活动来培养学生良
随着日语学习热潮的高涨,日本的短诗——俳句也渐渐的传入国内,并有了一批爱好者。但是俳句不同于中国的诗歌,中日文化又有较大差异,因此俳句的翻译总是不能准确地把握原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