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异文化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13631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人们将海底想象为幽冥世界。为防止死在海中的亲人堕入苦役,吴越地区会用稻草人在海滩上举行招魂仪式。还有一些有名的人物,在海中溺死后被人们尊为神明。比如唐代诗人王勃,死后被人们尊为“水仙尊王”。
  如今随着科学发展,鬼似乎只是一个带给我们感官刺激的形象,用来挑起人心中的恐惧。
  但在古代文士圈里,鬼之有无曾作为严肃话题被讨论。古人为何会对鬼有如此执念,以至倾注笔墨,让它变得真实可信?
  什么是鬼
  我们最常引用的定义,出自《说文解字》:“鬼,人所归为鬼。”根据《礼记·祭义》中的解释:“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这个定义很明确地将鬼限定在人死后的灵魂。但翻看其他著作,却发现鬼还有另一种定义。以无鬼论雄辩家名垂后世的王充,在《论衡》中特立“订鬼”一节,对鬼进行了解释:“鬼,老物之精也。”但《搜神记》中又以孔子之口说:“物老则为怪。”如此一来,鬼、精、怪几乎可以画等号了。
  鬼的坚定拥护者墨子,在《明鬼》篇中,对鬼有一个简单的分类:“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天鬼”即是天神。文字学上,甲骨卜辞中早已出现鬼字,却没有神字。神字直到金文时代才诞生,但也经常鬼神合称。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仍将天神称为“天鬼”,譬如白族的天鬼“害之特”、布朗族的天鬼“板哈披天”、瑶族的天鬼“怪墨”。至于山水鬼神,也是一种山神,但它也包括自然物化成的精怪,就像瑶族传说居住在树林中的树鬼“打嘎合怪”,抑或是土家族祭祀的青草鬼。
  历览撰写鬼怪志异笔记的作者,就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是社会上层的缙绅文士,官高爵显者比比皆是。《风俗通》的作者应劭曾任太守之职,《搜神记》的作者干宝是宫廷史官,《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官至太常少卿,《夷坚志》的作者洪迈高居宰执之位,《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纪昀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这些鬼怪故事的记录者中,甚至还包括一位帝王——魏文帝曹丕。他撰写的《列异传》中的《宋定伯卖鬼》已经是今天脍炙人口的名篇。
  
  鬼的形象变迁史
  披散的头发,可以说是大众印象中鬼的标配之一。鬼为什么要披头散发?在很多文化中,头发都被认为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根据20世纪民俗学家江绍原在《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中所发现的那样,头发是一种“善于神化的品物”,它可以化为虫蛇,导致疾病。更重要的是,头发中蕴含着发主的精气,因此也与本主的灵魂产生联系。
  头发与鬼之间的联系,也指向更古老的风俗。萨满教巫师在祭祀时,都会披散头发。巫师的披发舞蹈正是在模仿鬼神形象,由此吸引鬼神下降附于体内。在这一刻,人鬼合为一体,而这正是鬼的另一特征——具有人形。
  具有人形,是早期鬼故事中鬼的共同特征,且样貌应与生前一致。这一早期的形象设定,被后世不少志异笔记所沿袭。
  五代文人徐铉在《稽神录》里记载了一个遇鬼经历。广陵法云寺一名法号珉楚的僧人与一名章姓商人交好,章某去世时诵经设斋的事宜都是珉楚一手操办。然而几个月后,珉楚居然在市场上遇到已死的章某,后者丝毫不带死前病容,谈吐如常。他热情邀请珉楚到食店一起吃胡饼。珉楚大感惊奇,倒是章某毫不在乎地告诉对方,像他这样混在人群中的鬼比比皆是。他特意买了一朵鬼用的花送给珉楚,告诉他“凡见此花而笑者,皆鬼也”。珉楚举着这朵花走了一路,发现“路人见花颇有笑者”。等到他回到寺里,才发现那朵鬼花原来是一只死人手。
  最能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当然是那些死于非命的鬼。他们的死法酷烈悲惨,尸体身首分离,肢体四散,血肉模糊。魏晋六朝战乱频仍和滥杀无辜的暴君虐政,在现实中制造出不少死法奇惨的尸骸,也就顺理成章生出大量触目惊心的死鬼。
  此外,在古人的志异笔记中冒出许多鬼变身的故事。从开始时的人鬼莫辨到最后猝然显出恐怖鬼脸,这种结局大逆转的鬼故事更能迎合读者心理,同时也能体现出作者驾驭情节的高超技艺。
  幽冥世界与民俗
  古人认为溺海而死者,沉入海底,化为海鬼,在海中服苦役。最为沉重的苦役,当数推潮鬼,推着海水潮汐来来回回,不得安歇。
  面对无尽深渊,人们将海底想象为幽冥世界,推潮鬼维系着海水的日常运转。为防止死在海中的亲人堕入苦役,吴越地区会用稻草人在海滩上举行招魂仪式,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招魂法术,死者的魂魄就会附着在稻草人身上,然后装在棺材里下葬。《舟山渔谚》有云:“嵊山箱子岙,十口棺九口草”,说的便是这种习俗。
  黄海地区的招魂术则是用一个抄网,在海边潮水中来回打捞,同时口中还默念着亲人的名字,抄网里有捞到的小鱼小虾,便拿出来收好,与死者的衣冠一起下葬,人们认为死者的魂魄已经附着在这些小鱼小虾的身上。
  妈祖故事中有妈祖降服二嘉之事。相传嘉应、嘉佑本是两只海鬼,在海上兴风作浪,沿海百姓不堪其苦,后被妈祖收为护法神将,摇身一变,进入水阙仙班,协助妈祖在海上扶危救难。自明代以来,沿海地区的地方俗神、鬼怪,乃至旧有的海神龙王,都成为妈祖的属下,地方性的水神晏公,也成为妈祖的大总管。这是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一次大整理,妈祖收服了一些海鬼、俗神,组建了庞大的水阙仙班,比如福建湄洲妈祖庙有18位陪神,其中有四海龍王、宁波茅竹五水仙、莆田木兰坡三水神,泉州林巡检、广东二伏波将军、晏公总管以及嘉应、嘉佑二怪。
  海鬼归正,也是海滨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海上讨生活的人,更愿意恶鬼都弃恶从善,海上变为坦途。
  还有一些有名的人物,在海中溺死后也被人们尊为神明。比如唐代诗人王勃,在琼州海峡溺死,死后被人们尊为“水仙尊王”。像这类溺海而成神的人,在舟山群岛称之为“汆来神”,即水上漂来的神明。汆来神善于托梦,在梦中与人交流,要求当地人为他立祠庙。
  在东南沿海的方志当中,诸如浮来庙、天医庙、灵丹寺等地名,多是汆来神留下的踪迹。与此同时,汆来神也见证了古人海上活动的真实历史——在漫长的海岸线上,人们曾不断向海洋进发,有的人没能回来,死后却仍在守护一方,维系着海岛日常运转,负责保驾护航,疗治疫病,抵挡海盗,平息灾害。(《新京报》)
其他文献
“官司”和“打官司”这种说法至今在民间仍很普遍,有些地方甚至还把受剥夺自由的刑罚处罚说成是“吃官司”。中国古代,诉讼也称为诉讼,而称“打官司”。为什么“官司”往往和“打”分不开呢?  “官司”往往与“打”分不开  人们常把相互之间无休无止的辩论、争吵形容为“打嘴官司”,这是惯用语的习惯用法,是从“打官司”引申而来。  “官”最初是指“官府”“官吏”,“司”是指“掌管”。后来,人们把“官司”二字连用
期刊
明清时期,不少艺人依据时令,在说书时以打油诗的形式宣传卫生知识。明代评书《二月二龙抬头》说道:“二月二龙抬头,你不抬头我先抬。手足腕缠红绵,害虫不敢上身边。厨房内外墙边,石灰撒满如曲蜿。洗净缸底水满缘,引龙如水报平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关卫生防疫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实,早在元明清时期,北京已有了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活动。  “以歌诀的形式宣传”  最初进行卫生知识普及的是医家和养
期刊
按黄文英的供词,太平天国“竟有2700多个王”;按张汇文所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从英方资料得到的信息,太平天国封了2300多个王。究竟是“2700余王”,还是“2300余王”?太平天国真封了这么王?为何要封这么多王?  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在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又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
期刊
如果你想搬迁,得去办理“路引”出行证;如果想出国,得经过官府同意,并办理“通关文牒”;如果你成外交官了,还能持节出使……生活在古代想要出远门,手续也是必不可少的。  曾经,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是带着行李、身份证、车票出发。然而今年的春节旅行及往返外地工作的人们体验到了疫情时期的严格管控:从不少地方要求返工人员开具健康证明、填写纸质记录单等举措,到后来“健康码”横空出世,绿码验证才能顺利出行,要出门的
期刊
张难先立即拿出宋美龄的花销单据摆在蒋介石面前,对蒋介石说:“这是半个月前夫人来浙的花销,共计13780元,您看怎么处理?”蒋介石很是尴尬,只得说:“谁开支,谁负责。”幸好后来有人打圆场,才没让蒋介石在欢迎大会上出丑。  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民国官场,张难先算得上是一个政治另类。他特立独行,不与污浊势力同流合污,敢说敢为,为恶者忌,为清者敬。  两袖清风无所畏惧  1928年张难先在担任湖北省财政
期刊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这句经典台词影响了几代人。只是,这一次,“胡汉三”再也回不来了。前不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刘江病逝,享年95岁。观众评价他:演了一辈子坏蛋,做了一辈子好人。  “俩大眼珠子冒的全是凶光”  经典电影在人们的记忆中是抹不掉的。有两句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影响了几代人。一句是电影《地道战》中汉奸汤司令的:“高!实在是高!”另一句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胡汉三的那句:
期刊
公元前88年,罗马最著名的将领苏拉将一个猪膀胱充气后,用墨水和胶水的混合物在上面书写军情。收信人拿到瓶子后,取出膀胱,充气后再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苏拉的军队一举杀死数千敌军,奠定了在希腊的胜利。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正式审议通过,密码管理踏上了法治化新征程。密码工作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信息安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特殊重要工作。  在古代,文字密碼就是当代密码学里的隐
期刊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治理境界:为政“不能欺”“不敢欺”“不忍欺”。通过为政以德达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是中国之治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治理境界:春秋时子产治理郑国,严密的法律和监督机制使人不能作恶,达到了为政“不能欺”的境界;战国时西门豹治理邺县,通过设置严厉的法律制度,使人不敢作恶,达到了为政“不敢欺”境界;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宓子贱
期刊
不论从最早的《金瓶梅传》手抄本之流布,还是《新刻金瓶梅词话》《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之刊印,《金瓶梅》的出版之路,备受艰辛。而其研究价值,目前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文学范畴。  《金瓶梅》乃是成书于明代中晚期的长篇小说,共100回,虽说写的是市井之事,但描述各色人物2000余名,号称“四大奇书”之首。  然而不论从最早的《金瓶梅传》手抄本之流布,还是《新刻金瓶梅词话》《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之刊印,其出
期刊
民国报刊围绕溥仪第三次“登基”前后的新闻报道活动,较为全面地记录了这一事件。这些报道,主题鲜明,对溥仪、伪满洲国的报道不留死角,是溥仪一生的大事记,这些报道向后人展示了他复杂、灰色的人生轨迹。  报刊报道曝露溥仪的“傀儡”本质  1932年3月9日,侵华日军让溥仪在长春就任“满洲国”的“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3月1日,“满洲国”改为“大满洲帝国”,改年号为“康德”,溥仪正式“登基”称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