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欺”:中国之治的最高境界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ta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治理境界:为政“不能欺”“不敢欺”“不忍欺”。通过为政以德达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是中国之治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治理境界:春秋时子产治理郑国,严密的法律和监督机制使人不能作恶,达到了为政“不能欺”的境界;战国时西门豹治理邺县,通过设置严厉的法律制度,使人不敢作恶,达到了为政“不敢欺”境界;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治理单父,将孔子所倡导的仁义忠恕与治理之道相结合,使人不忍心违法乱纪,达到了为政“不忍欺”境界。
  何为“不忍欺”境界
  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春秋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孔子谈论宓子贱,说:“子贱真是个君子啊!假如鲁国没有君子,这个人又从哪儿学到这种好品德呢?”子贱出任单父地方长官,回来向孔子报告说:“这个地方有五个人比我贤能,他们教给我施政治民的方法。”孔子说:“可惜呀!宓不齐治理的地方太小了,要是治理的地方大还差不多。”《史记》对宓子贱的刻画很简单,但透露了两个信号:一个是他人品好,所以孔子称赞他是个君子;另一个是他治理水平高,所以孔子认为他治理的地方太小了,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能。
  《淮南子》中记载,宓子贱治理单父三年,巫马期前往观摩治理效果,见到一人在夜色下捕鱼,但却屡屡把捕得之鱼释放回去。巫马期问捕鱼者为何如此,捕鱼者回答:因为宓子贱不让人捕取小鱼。通过捕鱼者的行为,可以看出,子贱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发挥到极致。
  孔子认为,子贱的治理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是因为子贱做到了“诚于此者形于彼”。百姓被子贱的至诚之心所感化,故不忍心欺骗他,社会治理自然达到了“不忍欺”的境界。
  “不忍欺”是更高层次的治理境界
  与西门豹的“不敢欺”、子产的“不能欺”相比,子贱的“不忍欺”显然更胜一筹,是更高层次的治理境界。《群书治要·体论》中也讲到:“德之为政大矣,而礼次之也。夫德礼也者,其导民之具欤。太上养化,使民日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其次使民交让,处劳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使民利赏而欢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此治之下也。”
  在《盐铁论》中,对刑罚与道德教化的关系做了一个比喻:刑法对于治理国家,就像马鞭对于驾车一样,好的御手不能没有马鞭就去赶车,而是拿着马鞭而不轻易使用。圣人借助刑法来实现教化,教化成功了,刑罚便可以搁置不用。这就是《尚书》上所说的“刑期于无刑”。设立刑罚是起到警戒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使人不触犯法律。通过为政以德达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是中国之治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如何实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
  关于如何实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群书治要·傅子》中讲:“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換言之,实现善治,既需要完善的治理体制,也需要具备治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如果缺乏德才兼备的管理者,就只能达到“不能欺”和“不敢欺”,而无法达到“不忍欺”的最高治理境界。
  治理者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实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治理者必须承担三种角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治理者既要承担率领、引导、管理的职能,还要关爱属下,甚至要像父母关爱儿女那样关爱属下。正如《六韬》中所讲,善于治国者,对待人民如同父母关爱子女,兄长慈爱兄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此外,治理者还要承担教导属下的职责,特别要教导以“五伦八德”(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
  而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是为人师表、上行下效。正如《说文解字》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孔子也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治理者唯有正己化人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境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别强调治理者的道德引导和礼仪教化作用,因为这可以培养、引发民众的羞耻心,使百姓心悦诚服。不仅如此,能够起到君、亲、师作用的治理者还可以“绝恶于未萌”“防患于未然”,将问题与矛盾杜绝和处理在萌芽阶段,并领导民众在进德修业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前进。这些都是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要达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就必须秉持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的治国理念,提倡治理者先受教育。因此《大学》中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淮南子》上也说:“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可以说,正是通过治理者为政以德的修身和率先垂范的教化,才能令百姓信服,达到“不忍欺”的治理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伦理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是围绕着如何把人培养成为贤人君子,并把贤人君子选拔到领导之位这一核心而展开。因此,从教育制度开始,就注重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并进而从官吏的选拔、考试、考核、监察、奖励、培训和管理制度上落实“学而优则仕”“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等原则,保证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其治理结果如《六韬》中所言:“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
  总之,重视发挥管理者为政以德的教化功能,强调修身为本、教学为先,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以此达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
  (《学习时报》2020.4.10 刘余莉、苗水/文)
其他文献
抗战胜利后,虽然军统的势力影响非常大,但是还没有大到功高盖主的地步,蒋介石没有必要把他干掉。那个时候日本人刚投降,国共双方是谈判还是开战,还没有最后决定,天下还很不安定,是非常需要戴笠的时候。  戴笠的死,对后来的一些历史事件都有很大影响。据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曾说:戴雨农同志不死,我们今天不会撤退到台湾。其实,戴笠飞机撞山事件的前前后后,我(杜月笙之子杜维善)父亲和我都在上海,我父亲还与戴笠通过电
期刊
胡修道依靠所剩弹药,一人坚持战斗,奋不顾身,一次次地打退了疯狂冲击的敌军。一天下来,竟打退敌人41次冲锋,创造了单兵作战一天歼敌280余人的纪录,自己却安然无恙,不能不说这是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上甘岭上建奇功,英名垂青史;一生奉献忠于党,风范成千古。”2002年3月,胡修道同志病逝于南京。这是他的挽联,也是老英雄一生的写照。在抗美援朝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英勇杀敌的事迹曾在中朝大地广为传
期刊
徐州突围战虽然不及台儿庄大捷那么光芒四射,但是中国军队在此战中真正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方针,并为下一阶段的武汉会战保存了几十万有生力量。因此,这次突围作战的作用不可小觑。  1938年4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获得抗战正面作战第一次重大胜利,近一个月共歼敌一万多人。国民党军队乘胜追击,试图扩大战果。但台儿庄之战后日军也重新定位徐州战场,一场精心准备的徐州歼灭战开始酝酿。  大捷之后的隐忧
期刊
“官司”和“打官司”这种说法至今在民间仍很普遍,有些地方甚至还把受剥夺自由的刑罚处罚说成是“吃官司”。中国古代,诉讼也称为诉讼,而称“打官司”。为什么“官司”往往和“打”分不开呢?  “官司”往往与“打”分不开  人们常把相互之间无休无止的辩论、争吵形容为“打嘴官司”,这是惯用语的习惯用法,是从“打官司”引申而来。  “官”最初是指“官府”“官吏”,“司”是指“掌管”。后来,人们把“官司”二字连用
期刊
明清时期,不少艺人依据时令,在说书时以打油诗的形式宣传卫生知识。明代评书《二月二龙抬头》说道:“二月二龙抬头,你不抬头我先抬。手足腕缠红绵,害虫不敢上身边。厨房内外墙边,石灰撒满如曲蜿。洗净缸底水满缘,引龙如水报平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关卫生防疫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实,早在元明清时期,北京已有了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活动。  “以歌诀的形式宣传”  最初进行卫生知识普及的是医家和养
期刊
按黄文英的供词,太平天国“竟有2700多个王”;按张汇文所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从英方资料得到的信息,太平天国封了2300多个王。究竟是“2700余王”,还是“2300余王”?太平天国真封了这么王?为何要封这么多王?  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在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又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
期刊
如果你想搬迁,得去办理“路引”出行证;如果想出国,得经过官府同意,并办理“通关文牒”;如果你成外交官了,还能持节出使……生活在古代想要出远门,手续也是必不可少的。  曾经,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是带着行李、身份证、车票出发。然而今年的春节旅行及往返外地工作的人们体验到了疫情时期的严格管控:从不少地方要求返工人员开具健康证明、填写纸质记录单等举措,到后来“健康码”横空出世,绿码验证才能顺利出行,要出门的
期刊
张难先立即拿出宋美龄的花销单据摆在蒋介石面前,对蒋介石说:“这是半个月前夫人来浙的花销,共计13780元,您看怎么处理?”蒋介石很是尴尬,只得说:“谁开支,谁负责。”幸好后来有人打圆场,才没让蒋介石在欢迎大会上出丑。  在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民国官场,张难先算得上是一个政治另类。他特立独行,不与污浊势力同流合污,敢说敢为,为恶者忌,为清者敬。  两袖清风无所畏惧  1928年张难先在担任湖北省财政
期刊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这句经典台词影响了几代人。只是,这一次,“胡汉三”再也回不来了。前不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刘江病逝,享年95岁。观众评价他:演了一辈子坏蛋,做了一辈子好人。  “俩大眼珠子冒的全是凶光”  经典电影在人们的记忆中是抹不掉的。有两句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影响了几代人。一句是电影《地道战》中汉奸汤司令的:“高!实在是高!”另一句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胡汉三的那句:
期刊
公元前88年,罗马最著名的将领苏拉将一个猪膀胱充气后,用墨水和胶水的混合物在上面书写军情。收信人拿到瓶子后,取出膀胱,充气后再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苏拉的军队一举杀死数千敌军,奠定了在希腊的胜利。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正式审议通过,密码管理踏上了法治化新征程。密码工作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信息安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特殊重要工作。  在古代,文字密碼就是当代密码学里的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