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认为在理工科高校中艺术素质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讨论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科学地开展艺术课程。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公共艺术教育 艺术素质教育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艺术,生活中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各种审美要素,可以这样讲,感受美和审美的能力,正慢慢成为当代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实行的美育实际上是由艺术教育承担的。
  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阐述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意义。其中将“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单独列出,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定位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章》、《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2006年3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这些文件的颁布表明艺术教育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高等学校课程体系。①
  一、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
  理工科高校学生由于受专业学习、就业竞争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相对比较重视业务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上下足了工夫。公共艺术课程相比之下,则被轻视了或者说投入力量不足,造成理工科高校学生艺术素质严重滞后于专业知识的状况,但是普通理工科高校的学生还是需要通过艺术素质课程培养或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能力。
  大多数学校在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的同时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不少学生认为大学就是“挣学分”。辛辛苦苦完成一个学期的学习,期末考试通过,一门课就结束了,就赚到了两个学分,大一到大四赚够了学分就可以毕业了。虽然学校开设了分门别类的艺术选修课,但是许多学生选课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兴趣,而是看哪门课容易拿到学分就选哪门课。
  如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缺失,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了种种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艺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素养是拓宽理工科学生学习面与更深层次发展的需要,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建设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单一型人才。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更要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获得丰富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陶冶情操,砥砺品性,提升德行,提高人际交往的品位与质量。虽然艺术素质教育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但是通过艺术课程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受比较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视野中的启发,从而促进专业学习,发展思维,获得新的创新原动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工作原因“被迫赋闲”,他开始学油画,在其学画之初,他的体会是这样的:“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那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乘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的目的,那可真是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影处和阳光下迥然不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远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我一边散步,一边留心叶子的色泽和特征,山那迷梦一样的紫色,冬天的枝干的绝妙曲线,以及那遥远的地平线的纯白色剪影,那时候,我便本能地意识到了自己。我活了四十多岁,除了用普通人的眼光,从未留心过这一切。”②可见,艺术教育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很重要。
  滞后的人文素质教育会带来种种弊端,如学生全方位洞察和展望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不足、表达能力较弱、文学功底薄弱、艺术品位不高,甚至于精神空虚、目光短浅、道德水平低下。这种素质是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的。③
  在我代,艺术人文学科可以构建一种正确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体系,从而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人文导向。虽然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有了艺术教育课程,但由于高考课程的压力,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事实上,理工科学生在没有高尚的东西满足精神需要的情况下,有可能寻求不健康的东西,从而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造成精神抑郁和性格内向等问题,以至于对前途失去信心。近年来,高校发生的诸多大学生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事件等。所以,通过艺术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是高校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三、艺术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
  针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师面临的主要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问题。由于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老师大多是艺术专业毕业的,因此,既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学校各个专业学生普遍能接受的内容,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艺术课程如何开设、艺术课程如何定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单从欣赏的角度出发是不够的,从任何单一的欣赏、史论或者技术的角度出发都很难实现审美理想的培养,公共艺术教育需要一个综合的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不能把课程变成纯理论的教授或者仅停留在纯艺术的层面上,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纯知识理论的传授会失去藝术课程的意义。课程需要情感、鉴赏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切身体会。
  例如,一个对美术没有任何认知能力的人很难对一幅肖像油画产生感知,即使他看了一千遍也无法感受画中的意蕴,最多停留在画得很逼真的层面上。这就需要欣赏者对于审美对象的历史、背景、作者、技法、创意、内涵等方面有所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画面中的优美之处,获得审美快感。如果受教育者学习过绘画艺术,或者哪怕只是接受过简单的绘画训练,那么,在同样的作品面前,又会有另一番感受。他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思考画家的创意、构图方法、色彩运用等艺术技法,此时的欣赏者是在理性与感性的双重思考中理解体会作品的意韵。   艺术课程综合性也很重要,不能单单达到简单地停留在艺术范畴,比如美术类课程可以与社会学、心理学、科学等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达到融会贯通。要讲究一定的综合性,不能就绘画谈绘画,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思考。这就需要教师扩大知识面,掌握综合性的知识,避免专业化。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地分享老师的艺术体验。
  对于课程,可以制定几个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相关的艺术知识,了解或掌握简单的艺术技巧。通过整个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艺术审美体验、提高欣赏艺术的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学生获得一种艺术思维方式,从而丰富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在于通过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造就健全的人,从而造就文明的社会。高校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等学校教育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这个时期开始主动思考和探索人生、观察社会、认识自我、寻求价值和人生目标。我们在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不能忽略艺术素质课程的完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世纪,公共艺术教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将文化育人的功能与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联系起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可用人才。
  注释:
  ①王旭晓.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12.
  ②温斯顿·丘吉尔.最经典的外国散文——我与绘画的缘分.台海出版社,2011.
  ③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④王旭晓.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12.
  参考文献:
  [1]崔淑琴,李艇.大学生人文素养与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发奎.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形态探析.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3]吴小英.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海震.大學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百科.金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5]张道森.中外美术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钱初熹.当代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在急倾斜煤层中,由于地质条件和开采环境的限制,工作面的顶底板管理、机械设备的布置与使用以及行人、运输和安全防护等均遇到一系列特殊问题。因此,急倾斜煤层的采煤机械化
“五严”背景下,新一轮的减负热潮正在江苏大地悄然兴起,减负不等于减效。那么,如何做到真正减负增效呢?笔者认为只要头脑中有课标,用心分析教材,同时因地制宜地选择“活材”服务教学,就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习新课标的体会谈谈做法。  一、脑中有“标准”  1.精读提炼课标。新课标涉及的课程理念主要有:(1)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学也
(一) 在地质教学中,无论是研究断层的真位移还是断层的形态类型,总是把断距作为重点进行讲授。但是,在煤矿生产和地质勘探中,却从不用断距这一概念,而是用“落差”。各种文
本研究以招远金矿灵山分矿的下向胶结充填采场为对象,它包括充填采场的现场观测,充填体稳定性的有限元计算分析及其静态、动态力学参数的室内试验等方面内容。通过研究获得了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抓住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就抓住了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因而,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是推进化学教育改革的核心。中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和改革应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实验的创新设计。研究化学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创新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质
一、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安排松散累赘。  新课程倡导淡化学科,强化自然生成,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在新课程模块教材中不再出现原人教版教材中常见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等化学学习逻辑知识体系,而是通过知识的不断“呈现”让学生慢慢地体会。这样的安排虽有其合理性,但势必造成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偏见。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产生“化学知识只要记住即可,没有规律可循”等错误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知识
本文叙述采用离析-浮选法处理泥质氧化铜的结果。从离析化学基础出发,对影响离析及浮选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按制定的流程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指标。 This article
本文叙述了高梯度磁选机的发展、应用、结构和性能,讨论了高梯度磁选介质的梯度和梯度匹配。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structure and performa
摘 要: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培養出具有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的多元化人才。初中阶段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阶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有效探究性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作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探究性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 学习指导  引言  学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当前网络新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基本策略,以期为网络新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网络新载体 高校思政教育 基本策略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遵循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律,针对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政治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使高校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