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ong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立德樹人终归要靠学校教育,尤其是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的显著特征,德育元素丰盈。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也强化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明确指出:德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可在现实教学中,德育却被边缘化甚至虚无化,被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所挤占。如何让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呢?笔者拟结合《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流程
  端挂之间,疑“生命”之惑
  品读:“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质疑:猎人端起的猎枪为何而挂?为谁而挂?
  一咏三叹,悟“生命”之壮
  自主阅读,批注心动词句
  要求:用心品读5~8自然段,用笔画出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写上批注。
  交流感受,突出重点句
  (1)品读勇士破冰,感受老天鹅的勇敢顽强
  小结填空:猎枪为(谁)的(什么)而挂。
  (2)品读群鹅破冰,感悟团结就是力量
  小结填空:猎枪为(谁)的(什么)而挂。
  (3)品读群鹅之声,感受胜利后的喜悦
  小结填空:猎枪又为(谁)的(什么)而挂。
  表露心迹,化“生命”之畏
  想象:看着这一群可敬的天鹅,听着这一声声胜利的欢呼,斯杰潘,你会想些什么?你的枪仅仅是为这群天鹅而挂吗?
  拓展:阅读《藏羚羊的跪拜》,写下自己的感动之处。
  几点感悟
  挖掘:基于课程
  《天鹅的故事》一文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在一旁狩猎的斯杰潘老人看到这一情景,心灵受到震撼,从此封枪”的故事。现行的教参将其德育点定位为“感悟老天鹅的勇敢和天鹅群的团结”,这样的定位准确吗?本文所在单元还有两篇课文、一篇练习和一篇习作。《鸟语》向我们勾勒了一幅人物和谐共处图;《生命的壮歌》向我们展现的是生命的奇迹、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力量;《练习5》的“诵读与积累” 则是“聚合”所展示的强大的生命与力量的外展;《习作5》则是观察植物,是对生命现象的思考与记录。这是一种作者与编者意志下的生命意识的传递。由此可看出,教参的定位是肤浅的、狭隘的。翻开苏教版教材,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文本散落于各册,看似无序,但把这些文本罗列出来放在一起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苏教版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其实有一条线贯穿其间,即“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有层次、有侧重,呈螺旋上升状。
  呈现:整体架构
  “教师将学科德育内容‘挖掘’出来之后,还要使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呈现’或‘表现’出来。”本课教学时,笔者以“生命”为主线,以“猎枪为(谁)的(什么)而挂”为主问题贯穿始终,将教学分为“端挂之间,疑‘生命’之惑”“一咏三叹,悟‘生命’之壮”和“表露心迹,化‘生命’之畏”三大版块,成为一个整体架构。三次追问,三次的内心情感剖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了生命感悟链,即“端挂→勇敢→团结→生命”。老猎人对生命的敬畏源自老天鹅勇敢顽强的自我牺牲精神,源自天鹅群目标一致的团结精神,源自内心的感动。学生们顺着主线,感悟步步深入,与天鹅、老猎人产生了共鸣,对生命的敬畏在心底涌动,溢于言表。
  内化:指向无痕
  现行的教学中,我们的德育往往是课尾“贴标签”式的“告知”,有人将这种操作模式戏称为“拼盘方式”。 心理学家霍切尔和布雷姆的一项政治宣传实验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这样的德育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只是概念化的认知,是走不进学生内心的,还谈何“外化于行”呢?此课例中,笔者摒弃掉以往“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的“标签式”提问,而是让学生走近天鹅,走进老猎人,做老猎人的代言人,畅想其内心世界。有学生说:“我怎么可以剥夺它们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生存机会呢?”有学生说:“枪呀,枪呀,曾经伤害过多少生灵!我要将你常挂,以警醒我及世人!”还有学生说:“这支枪不仅为天鹅而挂,为动物而挂,也更为我自己和世人而挂。”先前的品读感悟,三次的追问,学生感受着生命的伟力,此时的内心独白是情感的迸发,是生命的拔节。
  场景:平等对话
  “课堂教学以学科教材为中介,经过生命化过程,实现学生生命意义与老师生命意义的对接,在人的生命活动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个性化的知识,融化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而,语文教学应该在宽松和谐、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进行,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课堂场景。
其他文献
[摘 要]童话因其独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容,深受学生喜爱。以“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为例,把抽象的数学与充满趣味的童话有机契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童话;数学课堂;数学学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27-02  童话以夸张
[摘 要]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学习中,学生总会频频出错,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梳理,让学生经历直观分析促思维,追根溯源理成因的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错误资源;追根溯源; 圆的周长与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创设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得机电专业的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高效的专业知识教学。  近年来,学习机电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多,教师们在为机电专业学生们进行教学的时候也应当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创造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本文以如东中专机电专业的教学为例,简单介绍三种机电专业教学方式。  探究多元化教学方法,尝试理实
作为乡村小学,洪濑第三小学坚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人为本,从心开始,从无到有,从有到常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个性化课题研究总体规划,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我们用前瞻性的德育思想作指导,做到“四全”“五到位”(“四全”即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全程实施、全面渗透;“五到位”即认识、职责、投入、辅导、研究到位),讲求实效,狠抓落实,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可喜
[摘要]“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自身的逻辑性和教材的编排方式都为实施指向整体建构的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只有解除碎片化教学的弊端,通过结构化教学,让学生悟得知识的内在本质和思想方法上的共性,明晰认知的主线和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才能变革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教学;整体建构;系统性;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数学课堂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低水平认知向高水平认知转变,其中,创设探究活动,让学生用分析和探究的方式去获得结论是有效途径之一。以“美丽的正多面体”教学为例,创设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并通过反思与提炼,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正多面体;正多边形;探究;想象;验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
[摘 要]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能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深度探究,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让学习真正在发生。  [关键词]深度学习;活动体验;迁移应用;交流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66-03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指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结合时政知识来开展教学是当前初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结合时政来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时政意识,使学生更好地对时事政治进行归纳与整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时政导入时应当精心设计、科学实施,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从多角度研究问题。同时,教师要明确时政教学的重点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高效
教学片断:  一、自主回忆,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因数和倍数,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吗?请举例说明。  生:3和6,3是6的因数,6是3的倍数……  (由此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师板书课题)  二、就字解字,探究新知  师:凭着以前的知识,请你根据各字的意思,就字解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公倍数”的?  (师用粉笔在“公”字下面点上小圆点)  生1:公用的倍数。  生
概念是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及语言的严密性等特点。纵观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概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现状:一是脱离学生的数学现实,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苍白无力;二是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时空,无法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三是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抑制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应丰富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体验,使他们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