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平百年徐氏酒坊”,其家族传承式古法酿酒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徐氏酒坊扎根于中华酒文化的沃土,工艺白酒的古法酿造技艺优势突出,家族文化积淀深厚,其发展道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徐氏酒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体现了徐氏家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大力弘扬。
关键词:乐平塔前镇 徐氏酒坊 古法酿酒 家族传承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无论从历史长度、文化深度、地域广度上来说,还是从工艺的复杂度、民族的独有性上来说,中国传统工艺白酒的古法酿造技艺都应该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不可替代的符号,中国也是全球公认的草本发酵技艺和白酒蒸馏生产技术的唯一鼻祖。在世界所有酒類中,中国传统工艺白酒的酿造更讲究生态发酵活性,整个酿造工艺更复杂,活性酒品质更纯。这些白酒酿造技艺都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礼仪、习俗等多方面的精粹,是真正的“国粹”。
时至今日,传统工艺白酒依然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沟通世界的“醇香绕梁”之名片。然而,“活在民间,死于庙堂”则成为当下各门类中国传统手工作坊工艺文化的真实写照。从传统手工农耕文明过渡到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全球仅用了短短200年时间。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古法酿酒作坊文化在近200年间的家族式传承发展历程,就是见证这一民俗历史变迁的“活”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鉴于此,笔者以江西省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平百年徐氏酒坊”为例,梳理了其200年间家族式传承的兴衰历程,以期通过挖掘单个优秀的传统手工作坊文化,实现弘扬家族传承式古法酿酒作坊文化的目的。
图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百年徐氏酒坊”牌墙
一、乾嘉盛世时期的徐氏古法酿酒始创者——徐公金斗
江西省景德镇市以南20千米,乐平市以北10千米,婺源县以西30千米,鄱阳湖以东30千米,怀玉山脉脚下,这就是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平百年徐氏酒坊”所在地塔前镇(古称雁塔街)地理坐标位置的简单描述,这片乐土也是赣东北地区著名的乐平谷酒古法酿造技艺的发源地。童叟皆知的赣东北俗语“乐平的谷酒,婺源的伞,杭州的妹子不用拣(方言读gang)”说的就是塔前镇传统百年徐氏酒坊所酿制的古法发酵工艺的窖藏白酒。
图2 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清早期烧制的酒垛子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徐公金斗出生于乐平市庞公村。公元1803年,塔前徐氏古法酿造技艺由创始人徐公金斗始创。1806年初,因塔前镇地广人稀,有大量可耕之田,徐公金斗举家从乐平市庞公村迁居至现塔前镇高圳村耕作。徐公金斗生有七子,刚开始生活拮据,为改善生活,购置良田,他开始走乡串户上门授艺,通过自带自制酒曲上门加工形式,替远近大户人家酿酒。据徐氏族谱记载:“徐氏古方酿制谷酒也因此名扬乐平北乡,于怀玉山脉以南雁塔街附近(今塔前镇高圳村)置地百亩,金斗公花甲之年捐功名九品。”那时,乐平的谷酒已传遍赣东北地区,与婺源的伞,杭州的姑娘齐名。公元1842年,第一代创始人徐公金斗正式以口述及授艺的方式传草本酒曲制作秘方及酿酒技艺给幼子世芳,并立下每代只传一子的规矩。
第一代创始人徐公金斗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清朝的繁荣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国泰安康,传统手工业发达,人民生活自给自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普通农民得以有机会获得发展自身技艺的舞台。百年徐氏古法酿酒的创始人徐公金斗抓住了这一良机,获得了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绝佳机会,使得他的这一技艺得以发扬,并给自身带来了莫大的成功。在自己功成身退之时,还捐官九品,这在当时的乡里已是莫大荣耀,比起自己置下良田百亩的家族产业要光荣得多。百年徐氏古法酿酒也从此奠定了自己在赣东北这一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乡俗等良好基础。
二、清朝衰落时期的百年徐氏酒坊始建者——徐公世芳
徐氏族谱记载:“道光四年,暨公元1824年,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生于雁塔街(今塔前镇)高圳村,为金斗公幼子,1842年世芳公于高圳村始建酒作坊。”徐氏古法酿酒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执掌百年徐氏酒坊数十年,乐平徐氏谷酒得以名扬赣东北地区。那时,塔前镇周边附近乡民开始有商贾者肩挑车拉徐氏酒坊古法酿造的窖藏酒,经瓷都故道(经花门楼、上徐驿、岩前、翻越)到达景德镇、浮梁、婺源、古徽州、饶州进行交易,换得瓷器、茶叶、盐等物品回乡置业。
图3 有着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清中后期手工打制的冷却锅
在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时期,乐平北乡地区为了方便罐装徐氏酒坊所生产的谷酒前往各地交易的需要,在雁塔街(今塔前镇)高圳村附近的瀛里村、窑上村等地区,带动了乐平北乡村民烧制土泥陶坛罐作坊业的盛起,乐平地方志史称为“北窑”,与当时著名的乐平南乡接渡镇烧制咸菜坛罐的作坊“南窑”齐名。1873年,百年徐氏古法酿酒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正式以口述及授艺的方式传草本酒曲制作秘方及酿酒技艺给幼子正保,并叮嘱每代只传一子的规矩。
百年徐氏古法酿酒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公所处时代正是清朝由中兴走向衰落的过渡时期,国家的状态无疑延伸到了普通手工艺人的世界,在执掌百年徐氏古法酿酒技艺的前期,徐公世芳顶着父辈的荣光及锲而不舍的个人努力,雄心壮志地实施了百年徐氏酒坊的工程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让徐氏古法酿酒技艺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酒槽坊,百年徐氏酒坊文化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这对于徐氏古法酿酒技艺有着开创奠基性质的功绩,百年徐氏酒坊由此正式诞生。与此同时,由于整个国家正走在没落的路上,在徐公世芳执掌徐氏酒坊的后期,百年徐氏酒坊的经营已经危机重重。 三、清末民初的百年徐氏酒坊传承者——徐公正保
徐氏族谱记载:“公元1902年,百年徐氏酒坊第三代传承人徐公正保首次文字记录了徐氏古法酿酒的酒曲制作草本药方。”至此,百年徐氏古法酿酒技艺传承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草本酒曲制作秘方形成了纸质文字形式,也正是这次传承方式的改变,使得后来百年徐氏酒坊的传承者们得以被重视,他们在继承酒坊前必须就读私塾,识文断字,而这是第三代传承人徐公正保对这个百年古法酿酒家族的最大贡献,让后继者们在新时代到来之际能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同时赋予百年徐氏酒坊在未来发展潜力上的无限可能。
图4 光绪年间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徐氏酒曲秘方
第三代传承人徐公正保执掌百年徐氏酒坊时期,正值清朝走向覆灭的最后阶段。百年徐氏酒坊开始受到国家时局动荡的影响,只能艰难维持,粮食短缺问题成为酒坊经营的致命伤,酿酒作坊经营举步维艰。1912年,徐公正保眼见百年徐氏酒坊即将进入停产困境,终日不悦,抑郁而终。
百年徐氏酒坊在第三代传承时期的浮沉起落,是那一历史时期家国现实缩影的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手工古法酿酒作坊最后的存在,因为全球化的工业文明之火已经势不可挡地在复兴国家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进入20世纪的中国,食品工业化的车轮在传统作坊摇摇欲坠的躯壳上来回碾过,不计其数的各类传统作坊文化沉沉睡去。
四、近现代动荡时期的百年徐氏酒坊坚守者——徐公仁柳与徐公廷裕
1912年,百年徐氏古法酿酒第四代传承人徐公仁柳正式继承纸质酒曲草本制作秘方及徐氏古法酿酒技艺,执掌风雨飘摇中的百年徐氏酒坊。
图5 徐氏酒坊有着百年历史的清末古酒窖洞
据百年徐氏酒坊第五代传承人口述:“公元1912年,第四代传承人徐公仁柳接掌酒坊经营,大约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第四代传承人徐公仁柳因无力维系,百年徐氏酒坊首次停产歇业,转为务农求生活。在此期间,大约在1913年左右,徐公仁柳于酒坊后山竹林始开凿第一口酒窖,藏无市之酒。”1961年,徐公仁柳殁时,百年徐氏酒坊已是家徒四壁,茅屋避雨,酒坊渐毁。
第四代传承人徐公仁柳在酒坊停业后期,开始散尽家产送独子廷裕读书学文。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五代徐氏古法酿造传承人徐公廷裕因饱读诗书而入乐平县(今乐平市)教育局公职,职至小学校长。期间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为补贴家用,徐公廷裕偶尔上门给人酿酒以贴补家用。1968年,徐公廷裕返村务农,偶尔酿制了几缸酒拿去交易求生活,终仍因贫困无粮,过量食用观音土而积病不治。1968年,徐公廷裕传徐氏酒坊古法酿造技艺及纸质草本酒曲秘方于次子金山。
第四、第五代百年徐氏酒坊传承者正处在国家动荡、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发的历史时期,百年徐氏酒坊的境况也随着国家的大环境跌入谷底。家国的脉络缩影在一个百年传承的传统家族式酒坊兴衰历程上清晰可见,百年徐氏酒坊的传承者们仅仅是那个时代作为亿万底层人民的代表,顽强地保留着这技艺的生命。与那时所有中国老百姓一样,相信活下去,就有希望。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富有哲理的信念,伴随着百年徐氏酒坊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徐氏酒坊以活着,并从未断代的家族传承方式顽强地迎来了家国的复兴时代。
五、当代民族复兴时期的百年徐氏酒坊守护者——徐金山与徐锦彬
公元1975年,徐氏古法酿造第六代传承人徐金山于徐公仁柳开凿的酒窖前院重修祖宅、作坊,百年徐氏酒坊重新开业,重生的徐氏古法酿造白酒以高档散装白酒再次闻名于乐平北乡,并于1979年新开凿酒窖两处。2015年,徐金山首创“塔前窖”品牌草本富硒窖香型瓶装白酒入市,目前已成为江西省高端传统手工定制酒的第一品牌。2017年,百年徐氏古法酿酒工艺作坊被景德镇市市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称号。第七代传承人为第六代传承人徐金山师傅的独子徐锦彬,是历史学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酿造史、民俗史的研究,致力于“塔前窖”品牌文化策划及百年徐氏酒坊文化的传承传播,在宣传弘扬家族传承式古法酿酒作坊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六代传承人徐金山师傅坚持严格继承祖上秘方制作酒曲,拒绝现代工业酒曲发酵,放弃使用化学酒曲而带来的高产量诱惑,坚持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固执地使用松木燃料、木质甑蒸、深井含硒泉水、无公害谷物等原料和器具,严格秉持传统工艺进行每道工序的操作,加之百年古窖洞藏五年以上才入市的苛刻要求,如今每年百年徐氏酒坊只对市场提供10000千克窖藏酒的定制,以确保百年徐氏酒坊古法酿造的白酒,能够以其悠久的传承文化及高标准的品质要求,入心入口到每一位定制者的酒杯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徐氏古法酿造工艺传至今日,已历经七代,两百多年之久,百年徐氏酒坊所保存下来的百年以上古法酿酒器具文物五件:乾隆年间酒垛子一个、嘉庆年间酒坛一口、道光年间冷却锅一口、同治年间酒垛子一个、光绪年间酒坛一口,祖传1902年徐氏古法酿造纸质酒曲制作秘方一件,百年古酒窖一处。这些文物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百年徐氏酒坊的古法酿造文物文化传承的完整保存度也是极为罕见的。
六、结语
中国地域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多變性使得传统古法酿酒工艺有着不同的区域特色。乐平百年徐氏酒坊的古法酿造传统工艺白酒,因其产地的原料、独特的酒曲配方、气候环境、含硒水质、工艺差异,与其他地区白酒味道存在明显差异。如北方高粱酒的浓烈、南方谷酒的绵柔、西部白酒的醇厚、东部米酒的香甜。而百年徐氏酒坊的窖香型白酒凭借其实现重金属零含量及活性有益菌数十种且含硒的鲜明特征,成为工业文明下的白酒无法企及的高品质传统文化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百年徐氏酒坊文化积淀深厚,保存的那些百年酒坊文物既是见证中国传统古法酿造文化“活”历史的佐证,又是历史上家国变迁缩影的写真。庆幸的是,百年徐氏酒坊第六、第七代传承人正好生活在我国高速复兴的历史时期。家国变迁的缩影还在,百年徐氏酒坊历经浮沉,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代,同时也迎来了对抗现代工业文明最坏的时代。保持定力、坚守传统,百年徐氏酒坊依然用活着的手工文化诠释古法酿造作坊的“纯粹性”。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课程研究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文化史”课程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XJG-17-10-3。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乐平塔前镇 徐氏酒坊 古法酿酒 家族传承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无论从历史长度、文化深度、地域广度上来说,还是从工艺的复杂度、民族的独有性上来说,中国传统工艺白酒的古法酿造技艺都应该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不可替代的符号,中国也是全球公认的草本发酵技艺和白酒蒸馏生产技术的唯一鼻祖。在世界所有酒類中,中国传统工艺白酒的酿造更讲究生态发酵活性,整个酿造工艺更复杂,活性酒品质更纯。这些白酒酿造技艺都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礼仪、习俗等多方面的精粹,是真正的“国粹”。
时至今日,传统工艺白酒依然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沟通世界的“醇香绕梁”之名片。然而,“活在民间,死于庙堂”则成为当下各门类中国传统手工作坊工艺文化的真实写照。从传统手工农耕文明过渡到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全球仅用了短短200年时间。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古法酿酒作坊文化在近200年间的家族式传承发展历程,就是见证这一民俗历史变迁的“活”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鉴于此,笔者以江西省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平百年徐氏酒坊”为例,梳理了其200年间家族式传承的兴衰历程,以期通过挖掘单个优秀的传统手工作坊文化,实现弘扬家族传承式古法酿酒作坊文化的目的。
图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百年徐氏酒坊”牌墙
一、乾嘉盛世时期的徐氏古法酿酒始创者——徐公金斗
江西省景德镇市以南20千米,乐平市以北10千米,婺源县以西30千米,鄱阳湖以东30千米,怀玉山脉脚下,这就是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平百年徐氏酒坊”所在地塔前镇(古称雁塔街)地理坐标位置的简单描述,这片乐土也是赣东北地区著名的乐平谷酒古法酿造技艺的发源地。童叟皆知的赣东北俗语“乐平的谷酒,婺源的伞,杭州的妹子不用拣(方言读gang)”说的就是塔前镇传统百年徐氏酒坊所酿制的古法发酵工艺的窖藏白酒。
图2 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清早期烧制的酒垛子
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徐公金斗出生于乐平市庞公村。公元1803年,塔前徐氏古法酿造技艺由创始人徐公金斗始创。1806年初,因塔前镇地广人稀,有大量可耕之田,徐公金斗举家从乐平市庞公村迁居至现塔前镇高圳村耕作。徐公金斗生有七子,刚开始生活拮据,为改善生活,购置良田,他开始走乡串户上门授艺,通过自带自制酒曲上门加工形式,替远近大户人家酿酒。据徐氏族谱记载:“徐氏古方酿制谷酒也因此名扬乐平北乡,于怀玉山脉以南雁塔街附近(今塔前镇高圳村)置地百亩,金斗公花甲之年捐功名九品。”那时,乐平的谷酒已传遍赣东北地区,与婺源的伞,杭州的姑娘齐名。公元1842年,第一代创始人徐公金斗正式以口述及授艺的方式传草本酒曲制作秘方及酿酒技艺给幼子世芳,并立下每代只传一子的规矩。
第一代创始人徐公金斗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清朝的繁荣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国泰安康,传统手工业发达,人民生活自给自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普通农民得以有机会获得发展自身技艺的舞台。百年徐氏古法酿酒的创始人徐公金斗抓住了这一良机,获得了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绝佳机会,使得他的这一技艺得以发扬,并给自身带来了莫大的成功。在自己功成身退之时,还捐官九品,这在当时的乡里已是莫大荣耀,比起自己置下良田百亩的家族产业要光荣得多。百年徐氏古法酿酒也从此奠定了自己在赣东北这一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乡俗等良好基础。
二、清朝衰落时期的百年徐氏酒坊始建者——徐公世芳
徐氏族谱记载:“道光四年,暨公元1824年,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生于雁塔街(今塔前镇)高圳村,为金斗公幼子,1842年世芳公于高圳村始建酒作坊。”徐氏古法酿酒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执掌百年徐氏酒坊数十年,乐平徐氏谷酒得以名扬赣东北地区。那时,塔前镇周边附近乡民开始有商贾者肩挑车拉徐氏酒坊古法酿造的窖藏酒,经瓷都故道(经花门楼、上徐驿、岩前、翻越)到达景德镇、浮梁、婺源、古徽州、饶州进行交易,换得瓷器、茶叶、盐等物品回乡置业。
图3 有着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清中后期手工打制的冷却锅
在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时期,乐平北乡地区为了方便罐装徐氏酒坊所生产的谷酒前往各地交易的需要,在雁塔街(今塔前镇)高圳村附近的瀛里村、窑上村等地区,带动了乐平北乡村民烧制土泥陶坛罐作坊业的盛起,乐平地方志史称为“北窑”,与当时著名的乐平南乡接渡镇烧制咸菜坛罐的作坊“南窑”齐名。1873年,百年徐氏古法酿酒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正式以口述及授艺的方式传草本酒曲制作秘方及酿酒技艺给幼子正保,并叮嘱每代只传一子的规矩。
百年徐氏古法酿酒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徐公世芳公所处时代正是清朝由中兴走向衰落的过渡时期,国家的状态无疑延伸到了普通手工艺人的世界,在执掌百年徐氏古法酿酒技艺的前期,徐公世芳顶着父辈的荣光及锲而不舍的个人努力,雄心壮志地实施了百年徐氏酒坊的工程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让徐氏古法酿酒技艺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酒槽坊,百年徐氏酒坊文化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这对于徐氏古法酿酒技艺有着开创奠基性质的功绩,百年徐氏酒坊由此正式诞生。与此同时,由于整个国家正走在没落的路上,在徐公世芳执掌徐氏酒坊的后期,百年徐氏酒坊的经营已经危机重重。 三、清末民初的百年徐氏酒坊传承者——徐公正保
徐氏族谱记载:“公元1902年,百年徐氏酒坊第三代传承人徐公正保首次文字记录了徐氏古法酿酒的酒曲制作草本药方。”至此,百年徐氏古法酿酒技艺传承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草本酒曲制作秘方形成了纸质文字形式,也正是这次传承方式的改变,使得后来百年徐氏酒坊的传承者们得以被重视,他们在继承酒坊前必须就读私塾,识文断字,而这是第三代传承人徐公正保对这个百年古法酿酒家族的最大贡献,让后继者们在新时代到来之际能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同时赋予百年徐氏酒坊在未来发展潜力上的无限可能。
图4 光绪年间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徐氏酒曲秘方
第三代传承人徐公正保执掌百年徐氏酒坊时期,正值清朝走向覆灭的最后阶段。百年徐氏酒坊开始受到国家时局动荡的影响,只能艰难维持,粮食短缺问题成为酒坊经营的致命伤,酿酒作坊经营举步维艰。1912年,徐公正保眼见百年徐氏酒坊即将进入停产困境,终日不悦,抑郁而终。
百年徐氏酒坊在第三代传承时期的浮沉起落,是那一历史时期家国现实缩影的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手工古法酿酒作坊最后的存在,因为全球化的工业文明之火已经势不可挡地在复兴国家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进入20世纪的中国,食品工业化的车轮在传统作坊摇摇欲坠的躯壳上来回碾过,不计其数的各类传统作坊文化沉沉睡去。
四、近现代动荡时期的百年徐氏酒坊坚守者——徐公仁柳与徐公廷裕
1912年,百年徐氏古法酿酒第四代传承人徐公仁柳正式继承纸质酒曲草本制作秘方及徐氏古法酿酒技艺,执掌风雨飘摇中的百年徐氏酒坊。
图5 徐氏酒坊有着百年历史的清末古酒窖洞
据百年徐氏酒坊第五代传承人口述:“公元1912年,第四代传承人徐公仁柳接掌酒坊经营,大约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第四代传承人徐公仁柳因无力维系,百年徐氏酒坊首次停产歇业,转为务农求生活。在此期间,大约在1913年左右,徐公仁柳于酒坊后山竹林始开凿第一口酒窖,藏无市之酒。”1961年,徐公仁柳殁时,百年徐氏酒坊已是家徒四壁,茅屋避雨,酒坊渐毁。
第四代传承人徐公仁柳在酒坊停业后期,开始散尽家产送独子廷裕读书学文。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五代徐氏古法酿造传承人徐公廷裕因饱读诗书而入乐平县(今乐平市)教育局公职,职至小学校长。期间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为补贴家用,徐公廷裕偶尔上门给人酿酒以贴补家用。1968年,徐公廷裕返村务农,偶尔酿制了几缸酒拿去交易求生活,终仍因贫困无粮,过量食用观音土而积病不治。1968年,徐公廷裕传徐氏酒坊古法酿造技艺及纸质草本酒曲秘方于次子金山。
第四、第五代百年徐氏酒坊传承者正处在国家动荡、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发的历史时期,百年徐氏酒坊的境况也随着国家的大环境跌入谷底。家国的脉络缩影在一个百年传承的传统家族式酒坊兴衰历程上清晰可见,百年徐氏酒坊的传承者们仅仅是那个时代作为亿万底层人民的代表,顽强地保留着这技艺的生命。与那时所有中国老百姓一样,相信活下去,就有希望。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富有哲理的信念,伴随着百年徐氏酒坊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徐氏酒坊以活着,并从未断代的家族传承方式顽强地迎来了家国的复兴时代。
五、当代民族复兴时期的百年徐氏酒坊守护者——徐金山与徐锦彬
公元1975年,徐氏古法酿造第六代传承人徐金山于徐公仁柳开凿的酒窖前院重修祖宅、作坊,百年徐氏酒坊重新开业,重生的徐氏古法酿造白酒以高档散装白酒再次闻名于乐平北乡,并于1979年新开凿酒窖两处。2015年,徐金山首创“塔前窖”品牌草本富硒窖香型瓶装白酒入市,目前已成为江西省高端传统手工定制酒的第一品牌。2017年,百年徐氏古法酿酒工艺作坊被景德镇市市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称号。第七代传承人为第六代传承人徐金山师傅的独子徐锦彬,是历史学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酿造史、民俗史的研究,致力于“塔前窖”品牌文化策划及百年徐氏酒坊文化的传承传播,在宣传弘扬家族传承式古法酿酒作坊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六代传承人徐金山师傅坚持严格继承祖上秘方制作酒曲,拒绝现代工业酒曲发酵,放弃使用化学酒曲而带来的高产量诱惑,坚持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固执地使用松木燃料、木质甑蒸、深井含硒泉水、无公害谷物等原料和器具,严格秉持传统工艺进行每道工序的操作,加之百年古窖洞藏五年以上才入市的苛刻要求,如今每年百年徐氏酒坊只对市场提供10000千克窖藏酒的定制,以确保百年徐氏酒坊古法酿造的白酒,能够以其悠久的传承文化及高标准的品质要求,入心入口到每一位定制者的酒杯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徐氏古法酿造工艺传至今日,已历经七代,两百多年之久,百年徐氏酒坊所保存下来的百年以上古法酿酒器具文物五件:乾隆年间酒垛子一个、嘉庆年间酒坛一口、道光年间冷却锅一口、同治年间酒垛子一个、光绪年间酒坛一口,祖传1902年徐氏古法酿造纸质酒曲制作秘方一件,百年古酒窖一处。这些文物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百年徐氏酒坊的古法酿造文物文化传承的完整保存度也是极为罕见的。
六、结语
中国地域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多變性使得传统古法酿酒工艺有着不同的区域特色。乐平百年徐氏酒坊的古法酿造传统工艺白酒,因其产地的原料、独特的酒曲配方、气候环境、含硒水质、工艺差异,与其他地区白酒味道存在明显差异。如北方高粱酒的浓烈、南方谷酒的绵柔、西部白酒的醇厚、东部米酒的香甜。而百年徐氏酒坊的窖香型白酒凭借其实现重金属零含量及活性有益菌数十种且含硒的鲜明特征,成为工业文明下的白酒无法企及的高品质传统文化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百年徐氏酒坊文化积淀深厚,保存的那些百年酒坊文物既是见证中国传统古法酿造文化“活”历史的佐证,又是历史上家国变迁缩影的写真。庆幸的是,百年徐氏酒坊第六、第七代传承人正好生活在我国高速复兴的历史时期。家国变迁的缩影还在,百年徐氏酒坊历经浮沉,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代,同时也迎来了对抗现代工业文明最坏的时代。保持定力、坚守传统,百年徐氏酒坊依然用活着的手工文化诠释古法酿造作坊的“纯粹性”。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课程研究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文化史”课程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XJG-17-10-3。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