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语言欣赏谈片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8813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苏珊·朗格说:“当人们称诗为艺术时,很明显是要把诗的语言同普通的会话语言区别开来”。基于此,学习古代诗词必须重视对语言的品味。当然,重视诗歌语言绝不是仅仅去掌握语言的字面意义。康德说,语言词汇往往是诗人精神的直接体现,与诗人的个性和内心世界有关。重视语言,就是我们要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去感知诗人内心世界,触摸诗人灵魂,从而实现人文精神的有效传承。
  一、品味语言的精妙传神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著名论述:“‘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①的确,一个人格化的“闹”字凸现了红杏挂满枝头,争奇斗妍的盎然春意,动感十足,意态传神。中国古代诗人特别注重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高中古诗词里像这样的精妙传神之语很多。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句,这里通过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写出了质感,固然巧妙,但“裂”字更为精妙,它不光写出了音乐的断裂,还写出了沦落天涯的琵琶女心灵的破碎,更写出了谪居江州的诗人情感的撕裂,让人读之也不由怆然而泪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首句为“群山万壑赴荆门”,群山万壑本是静止的,诗人用“赴”字,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三峡两岸的重峦叠嶂那种雄奇飞动的气势,赋予诗句一种“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②的神奇魅力,给人无尽的审美享受。《邶风·静女》中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句,这里通过“搔首”“踟蹰”两词真切描摹出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焦灼不安的微妙情态,千百年来时时拨动着有情人的心弦。
  二、追寻语言的深层意蕴
  诗贵含蓄,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深文隐秀,余味曲句。辞生互体,有似变爻。”③其意是:深刻的文章文采丰盛,不尽的意味曲折地包会其中。由文词变化而产生的意蕴,好像卦爻变动而产生的“四象”。清代王士祯(渔洋)强调诗歌要用含蓄的语言表达感情,力主“词简味长,不可明白说尽”(《带经堂诗话》卷29),把司空图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含蓄蕴藉的高格和极致。正因为诗歌语言的这种含蓄蕴藉的特点,所以学习古代诗词时要努力引导学生追寻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古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常通过比喻、双关、象征、用典、移情于物、寄情于事等手法实现。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要通过梦境的描写感受作者精神的翱翔;品《山居秋暝》要在诗意的自然描写中领悟诗人所贯注的生命的向度和精神;“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亭口北固亭怀古》),则要通过对典故的体会感受辛弃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不过,“诗无达诂”,在追求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时,要防止以某种定论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追寻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三、领略语言的陌生化魅力
  陈青柳在《触摸诗歌语言》一文中认为,“诗歌语言常常让人感到新鲜、惊异、陌生,能使人产生异常丰富的美感”④,这实际上就是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大师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作为程序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⑤根据克氏的解释,诗歌语言“陌生化”就是通过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达到增加审美愉悦的目的。诗歌语言中,“陌生化”的技巧或方法很多,主要有语言层面的陌生化,比如停顿、节奏、双声、叠韵等;还有语法层面的,包括名词并置、语序错综、超常搭配等。李清照在《声声慢》的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量选用齿音字和叠音字,使其哀怨之情、郁闷之怀溢于言表。马致远的《秋思》,全诗前三句,九个词都是名词的排列,全然没有完整的句法结构,但它们一旦在空间的背景上展开,就如九幅特写镜头,纷至沓来,将秋气的肃杀、秋景的幽深、游子的凄凉烘托得淋漓尽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路”(《永遇乐·亭口北固亭怀古》),意思是遥望对岸的扬州,自己就回忆起四十三年前,在连天炮火中南下归宋的经历,“四十三年”置前强调,可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词人两鬓已白,仍壮志未酬的辛酸。“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中,“心”指思想、情绪,这些都是抽象的事物,而“系”则为具象的实际动作,两者搭配,便产生一种独特的情味,诗人身“系”归舟而心“系”故国,“系”字一语双关,形象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浓郁的羁旅之愁,思归之念。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个性,而古诗词欣赏,角度也是多元、丰富的,比如意象、意境、节奏、技法等,而对语言的品味或许面对每首诗歌都是必须的。汪曾祺说:语言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语言和内容同时存在,不可分离。古诗词欣赏应借助语言这个媒介,努力把握这些语言的“内在生命”,以期获得更好的精神濡染。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转引自韩晓光:《试论杜甫诗歌中的动词运用》,《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③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重印本,第432页。
  ④陈青柳:《触摸诗歌的语言》,《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⑤同上。
  (作者单位:南通中学高中)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技能与训练》课程特点,从它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出发,强调了这门课程对于电子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等专业同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提高实
作为现代化的大众媒介,网络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今天,网上购物、交友、聊天等已成为广大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并因此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性特征,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必然受到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然而,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无视网络,甚至排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探究中求得学生思维升华,而家长、教师、社会关注的焦点是考试,他们认为考试是当下教育价值观中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主要标准。新课程还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形成过程的教学新理念,因此很有必要淡化考试。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不断反思,为什么不认可在一般性考试或考查中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竞争,在竞争中懂得合作?
期刊
硬盘就是硬盘,它怎么可能变为光驱呢?其实,笔者这里端上来的是一道"虚拟光驱"的大莱.简单地说,也就是将从网上直接下载或自己备份下来的ISO、BIN和IMG等格式的光盘镜像文件直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像我等喜欢做课件的或不得不做课件的老师,自然首先要关心那些课件制作工具了.现如今的软件多如牛毛,哪些是我们做课件的利器呢.且听我给你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mis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euphemisms in Chinese.The analysis is illustra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examples to comprehe
由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主办、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承办的2002年中国优秀教育软件论坛会于2002年11月5-8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姊归县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游泽清,刘学
期刊
回首推进新课程的四年,教师在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从一些“新课堂”中,却还是可以经常看到,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领悟不深,在实践过程中偏离课改轨道的现象,致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师地位弱化、文本内容淡化和评价机制泛化。    一、教学目标虚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技能和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想上出一堂优秀而成功的语文课,首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