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考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且分值为19分。那么,作为考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阅读文言文呢?笔者根据多年担任高三语文教师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由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选材都是纪传文,所以自然以写人为主。首先要认真通读全文,准确把握大意。读懂该文的标准: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件透射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人物性格特征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反响,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倾向?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他对所写人物事件的观点,态度等等。例如2006年全国考的文言文《何远传》。考生读了之后首先知道写的主要人物是何远,从何远的所作所为可以体现出他刚正严厉,清廉公正的高尚品质;也体现出他对豪强富户恨如仇敌,对贫民百姓视如子弟的可贵精神。在这篇传记中,流露出百姓对他的敬爱之情,作者对他的赞赏之情。掌握了这些,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才能对具体问题从全局去看待,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不管是字词还是语句,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比如《何远传》的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分别审视各项,发现A、D中的“善”、“多”都是熟面孔,屡见于课文,不难判断试题解说的正确性,应当排除,有迷惑性的是B:“尚”是个多义词,有“尊重”之意,有“尚且”之意,还有“崇尚”之意,那么它在这个句子里极易被误解为“尚且”之意,其实它在这里理解成动词“崇尚”才合适。这样看来,A、B、D均不合试题要求,所以答题时,一定要坚持“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词放回原句中,把句放回原篇中去考察,否则就容易出错。
三、联系试题,抓住题眼
所谓题眼,即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即设题点。对题眼,应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进行深钻,以便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而对其余的难点,不必死抠,能猜个大意即可。例如《何远传》的第9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亦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
与贵贱书疏,抬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一个题眼是“生性耿介”,“耿介”是光大正直之意。“生性耿介”就是性格比较正直;另一个题眼是“为官清廉”即做官清正廉洁,依据这样的定位来分别审视各项,发现A项中第1句善解人意,曲意对人;B项中第2句体恤贫苦;D项中第1句是平等对人,尽职尽责,由此看来,本题答案只能是C。
四、利用选项,增强理解
高考试题中,有的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说明其他三项解释是正确的,这些选项实际上起到了注解疏通的作用,对这类题目,我们要善于利用,以增强对全文的理解。例如《何远传》里的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请看原文中的几句话“期年,树功将军,始兴内吏。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作者的意思很显豁——当时泉陵侯出任桂州刺史,一路上抢掠骚扰,但进入始兴境内,一草一木都不敢侵犯。然而,B项在概括这一情节时,却说何远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等事。这岂不与原文不一致吗?可见B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这种题型,解释正确的往往是考生没有接触过的比较难的字词,而有错的往往是考生以前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对眼熟的字词不可轻视,而对眼生的词语也不能凭自己的想当然就轻易肯定或否定。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去做,文言文阅读获得高分并不是很难。
(作者单位 陕西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由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选材都是纪传文,所以自然以写人为主。首先要认真通读全文,准确把握大意。读懂该文的标准: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件透射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人物性格特征引起什么样的社会反响,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倾向?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他对所写人物事件的观点,态度等等。例如2006年全国考的文言文《何远传》。考生读了之后首先知道写的主要人物是何远,从何远的所作所为可以体现出他刚正严厉,清廉公正的高尚品质;也体现出他对豪强富户恨如仇敌,对贫民百姓视如子弟的可贵精神。在这篇传记中,流露出百姓对他的敬爱之情,作者对他的赞赏之情。掌握了这些,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才能对具体问题从全局去看待,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不管是字词还是语句,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比如《何远传》的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分别审视各项,发现A、D中的“善”、“多”都是熟面孔,屡见于课文,不难判断试题解说的正确性,应当排除,有迷惑性的是B:“尚”是个多义词,有“尊重”之意,有“尚且”之意,还有“崇尚”之意,那么它在这个句子里极易被误解为“尚且”之意,其实它在这里理解成动词“崇尚”才合适。这样看来,A、B、D均不合试题要求,所以答题时,一定要坚持“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词放回原句中,把句放回原篇中去考察,否则就容易出错。
三、联系试题,抓住题眼
所谓题眼,即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即设题点。对题眼,应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进行深钻,以便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而对其余的难点,不必死抠,能猜个大意即可。例如《何远传》的第9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亦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
与贵贱书疏,抬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一个题眼是“生性耿介”,“耿介”是光大正直之意。“生性耿介”就是性格比较正直;另一个题眼是“为官清廉”即做官清正廉洁,依据这样的定位来分别审视各项,发现A项中第1句善解人意,曲意对人;B项中第2句体恤贫苦;D项中第1句是平等对人,尽职尽责,由此看来,本题答案只能是C。
四、利用选项,增强理解
高考试题中,有的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说明其他三项解释是正确的,这些选项实际上起到了注解疏通的作用,对这类题目,我们要善于利用,以增强对全文的理解。例如《何远传》里的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请看原文中的几句话“期年,树功将军,始兴内吏。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作者的意思很显豁——当时泉陵侯出任桂州刺史,一路上抢掠骚扰,但进入始兴境内,一草一木都不敢侵犯。然而,B项在概括这一情节时,却说何远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等事。这岂不与原文不一致吗?可见B项就是“不正确的一项”,这种题型,解释正确的往往是考生没有接触过的比较难的字词,而有错的往往是考生以前接触过的内容。因此,对眼熟的字词不可轻视,而对眼生的词语也不能凭自己的想当然就轻易肯定或否定。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去做,文言文阅读获得高分并不是很难。
(作者单位 陕西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