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探索新课程下的古诗文教学展开阐述:坚持诵读,教出韵味;举象造景,感悟诗情;填补空白,升华认知。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语言之凝练,意境之深远,意蕴之深刻,情感之丰富,堪称文学样式之魁首。但因其特殊的语言文字特点,再加上作者创作的年代久远,学生要想理解它,走近它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当下的古诗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弊端: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集体讨论多、个体涵咏少。学生大多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层层剥笋,解词析句。这样的课堂,不仅索然无味,也无生命的活力与张力。
  那么,小学的古诗文教学应该如何来教呢?
  一、坚持诵读,教出韵味
  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也是有效的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准、读通、读顺是诵读古诗词的前提。古诗词,讲究韵律平仄,节奏鲜明。五言和七言诗在停顿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把古诗词读正确,有节奏,学生才能对古诗词的内容有初步的感受。
  朱自清先生在《新诗杂话》中说:“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至于带音乐性、方便记忆还在次要的作用。”古诗的形式一般有五言、七言、五言朗读,一般以2—3停顿为多。如《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七言以2-2-3停顿为多,如《山行》一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节奏关联着声音的速度和力度,读出节奏,不仅要读出快慢,而且要读出轻重,读出其中的情感韵味。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名句,“倍思亲”读的速度可慢一些,语调要深沉些,以传达诗人强烈的思念亲人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少一人”则要读得更慢些,声音要显得平缓深沉,以传达出诗人的遗憾惋惜之情。
  随着学生对诗词的内容不断地深入理解,诵读也应不断提高。可朗朗出声,可低唱慢吟,可正襟危坐地诵读,可摇头晃脑式地自我陶醉。要想真正把诗味品出来,还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在教学《示儿》一课时,也紧紧抓住“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孩子不仅品出了悲伤,还有悲痛,甚至还品出悲愤,悲叹……因而,入情入境,应该是诗词诵读的又一境界。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应当是诵读古诗文的至高追求。
  二、举象造景,感悟诗情
  “诗歌的本质在于美寓于形象中,给予无实体的概念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古诗文虽然普遍篇幅短小,但只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诗情相融合,一个独特的意境也便呈现在人们眼前。文有文心,诗有诗眼。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好“情”“景”统一,做到“虚”“实”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从而得到美的感染和情的熏陶。
  如《游园不值》,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
  师:作者游园没有遇到园主人,进不得园子,可是他看到了什么?
  生:一枝红杏偷偷地从墙角探出头来。
  师:是啊,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又从一枝红杏想象到了什么呢?
  生:园内春色满园,怎么关也关不住。
  师:一个“满”字,真切地描写出了园内的美丽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着诗人的脚步,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想象“满园”是怎样的景色呢?用自己的话把想象中“满园”的景色描述一下。
  生:杨柳翩翩起舞,各种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
  生:蝴蝶与蜜蜂在花丛中嬉戏,满园都是浓郁的花香。
  ……
  师:春色就像一个可爱的、调皮的精灵,它活蹦乱跳,向四面八方扩展,它要冲破一切束缚。而那枝出墙的红杏,便是春色的象征,它要向大千世界炫耀春色,报告春的消息。
  (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再如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用还原情境的方法再现诗人的浓浓爱国之情:
  师:公元121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位老人重病缠身,即将离开人世。(出示图)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给儿子题了一首诗作为遗嘱。这首诗,这份遗嘱,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所传诵。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板书)一齐读——
  生:(齐)《示儿》。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示儿》在题目中的意思,就是——
  生:写给儿子看。
  生:告知儿子。
  师:你还知道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是谁吗?
  生:是诗人陆游。
  在教学一开始,教者就用声情并茂的讲解、原汁原味的课文插图给学生简单介绍了作者陆游及创作意图,营造了诗歌的“创作情景”,暗示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拉开了“知诗人”的序幕。在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时,教者出示了南北宋时期的历史插图让学生欣赏,出示了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在伤感悲怆的音乐声里,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南宋昏庸的国君权贵画面,浮现出民不聊生的社会场景,浮现出为此悲愤不已的陆游形象,为体会作者的“悲”情成功地创设了情景,真正达到了“语境还原”的目的。
  三、填补空白,升华认知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阅读古诗文需要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悟诗中内涵。想象是人类的天赋,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要真正理解诗词的意思,就应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诗词的内容。填补空白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完善故事情节,填补背景,课外拓展等等。
  1.抓住空白,在练笔中渐渐丰润
  如果说想象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那么动笔练写则把诗人的感受,学生的体验真实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使语文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有了一个落脚点,可谓一举两得。如何巧妙练笔?教学《寻隐者不遇》,我们可以抓住诗中的空白点。
  诗人贾岛拜访的隐者是什么相貌,作者没写;我怀着怎样的心情而来,作者没写;我问了童子哪些问题,作者仍旧没写。寥寥20字,只写了童子一个人的回答。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给学生创设、还原当时情境,让学生动笔练写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学生在练写中,诗就变得具体而有味了,诗的意境越来越清晰、丰厚起来。
  2.补充背景,在拓展中不断升华
  一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场景,不同的诗作则会有不同的场景,如果将多个相关联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古诗《示儿》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爱国诗人陆游内心复杂的情感,不仅拓展了金兵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背景,还补充了另一首古诗《题临安邸》,让学生跨越时空,看到统治者过着怎样骄奢淫逸的生活。由此一步步深入,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悲伤、凄苦的悲痛、无尽的悲愤,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也在拓展中不断地升华。
  3.课外拓展,在积累中慢慢丰厚
  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趁热打铁地进行相关教学,如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你是否还知道其他表达思乡、思念情感的诗作?学完《春夜喜雨》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学习完描写一种意向的诗,如月亮,随即让学生搜集整理出许多写月亮的诗歌,开一个诗歌吟诵会,学生们定会兴致盎然。这样帮助学生课外拓展,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可以跳出教材,进行诗词分类的组块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诗词探究的无穷奥秘,从而激起他们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之,诗词的教学应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注重诵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古诗词读透,读深,读厚。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想象的火花,让学生快乐地学,让古诗词植根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
  【作者单位: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好的情感体验往往来源于师生间的真情交融,来源于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双向积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满足,情感体验的愉悦,这样的课堂才会多彩和动人。教师通过情感体验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就以人教版四年级的教材《观潮》为例
路培琦老师曾说: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思路,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其实将教材当成科学素材,或是提供教学思路的工具书的观
牵引成骨技术,是指对生物活体组织逐渐给予缓慢而稳定的牵引力可以使其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可以激活某些细胞的合成和增殖功能,从而促使组织再生与生长。颌骨牵引延长术是在肢体牵
随着医学的发展,腭裂已从单一封闭裂隙转为序列治疗.目前腭裂治疗效果评价的方法虽不一致,但获得较好的面容、清晰的语音和听力、正常的颌骨发育,以便象正常人一样适应社会的
一、前言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持续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大闸蟹养殖户渴望阳澄湖治理改善水源生态环境,改善大闸蟹质量。然而大闸蟹养殖户不知河水水质生态的优劣、好坏,如何用简易方法来测定。我们通过让孩子先学会掌握对河水水质生态的检测方法来影响家长,让社会群众都能识别、测定水质生态的优劣,从而保护阳澄湖的生态水环境,不断实现阳澄湖水域的生态化。  二、指导思想  在普及水环境生态环保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