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a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化学课堂教学充分体现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它和观察、认知、积累、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理念除了要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新现象。从而根据既定目标,调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新概念或新设想、新理论、新工艺、新产品等新成果的智力活动过程。结合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体验,笔者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例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上,教师以“小魔术”的形式,揭开了化学神秘的面纱。首先,向学生展示两张相同的白纸,然后,向其中一张白纸上喷洒一种无色溶液,一会儿,奇迹出现了,白纸上显现了“一定学好化学”几个鲜红的大字。这个神奇的“小魔术”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探究。做完神奇“小魔术”之后,在同学们惊讶未定的同时,教师继续做完课本中的几个演示实验:镁带燃烧、铜绿受热。引导学生观察镁带燃烧前后颜色、形态的改变,了解燃烧的过程发出耀眼的白光;让学生观察、了解铜绿受热时,颜色会由绿色变成黑色,试管壁出现了液滴,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现象。教师继续追问:“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这些实验现象令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生要学好化学的欲望。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才起着持久、稳定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应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想象,敢于提出新问题,并用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不要迷信书本权威,不盲目顺从教师的单一说法。例如: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可以列举“某地村民在春季下地窖时,突然晕倒在地窖中,后又有两人下窖施救,结果三人遇难”、“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牵小狗进入洞内,小狗会晕倒死亡,而人却能自由出入”。启发学生探究地窖中三人遇难和小狗洞中晕倒死亡,人却能自由出入的原因。有的学生还从网上寻找答案:“科学家波曼尔发现‘死狗洞’洞内湿漉漉的泥土中冒着气泡,经检验是二氧化碳。”以此引导学生寻求此三人致死和小狗洞中晕倒死亡的原因及安全下窖、避免小狗洞中晕倒死亡的方法。再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教材中使用的是红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除了红磷就不可以用其他物质吗?如果还可以用其他物质,能使用哪些物质呢?”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结合演示实验步步启发,层层推导,让学生开阔视野,产生独创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设计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双基”知识,还要求他们灵活地、有创意地综合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后要求学生根据制二氧化碳原理反应条件,自己设计一套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装置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塑料瓶与塑料管等。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
  四、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我们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时刻都有化学的存在,化学在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研究表明:生活的体验能够使学生产生最直接的感受,产生的记忆和印象最牢固、最深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要充分联系社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如:学习空气和水资源时,指导学生调查了解本地空气和水资源状况,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再如:讲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可以选择电视或报刊上报道的煤气中毒带来的不幸事例,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不但知道怎样预防,而且会做到预防措施。并且让学生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对尾气做好安全处理。再如,讲燃烧和灭火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条件、不同物质的燃烧灭火方法不同,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灭火,确保安全。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周秋云.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2013(02).
  [2]董晓娜.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3(19).
其他文献
癌症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将癌症列为全世界死亡人口头号元凶,有760万人因为癌症死亡,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预计到2030年,全球因为癌症死亡人口
摘 要: 教学关系的处理是每一名教师都要面对的课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挖掘积极因素,优化教学关系,架设教与学之间互通的桥梁,是打造高效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  地理是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教师在设计和开展任何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应是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并最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能够优化教学关系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从学习中和周围的、外界的事物
摘 要: 对高中历史课堂而言,合作与交流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发挥各自所长,有利于小组内部取长补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小组群体优势。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对策。  关键词: 小组合作 高中历史教学 有效开展  引言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多半以理论知识
摘 要: 正确求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是工程力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介绍相应求解方法。  关键词: 物体系统 平衡问题 求解方法  物体系统平衡问题相对于单个物体平衡问题要复杂一些,学生在求解物体系统平衡问题时,常常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求解。对于物体系统平衡问题与单个物体平衡问题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选择及解题的顺序。研究对象可以是整体,也可以取单个或一
摘 要: “情境教学”,即通过模拟创建某个与知识相关的场景,为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营造良好氛围。其目的是调动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持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本文从情境教学的艺术性角度出发,对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科学运用情境教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情境教学 艺术性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获得更多情感体验,让他们在一个愉快轻松且能不断收获新知识、具备新能力
摘 要: 本文首先对物理科研做了介绍,然后从教学的内容、方式、设备等方面阐述了引入物理科研后物理教学的变化,分析了其引入的教学意义。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科研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改善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 物理科研 大学物理教学 作用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内在本质及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学科。物理科研就是利用科学
一、地位分析  电磁感应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和重点内容。通过对电磁感应的考查,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电路知识、力与运动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二轮复习中的一节专题课,笔者试图通过几道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学会应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处理电磁感应问题。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电磁感应问题。  过程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