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许多初中学生来说,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按新课标的要求,七——九年级的学生在45分钟内要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一般我们要求要达到600字。这个最基本的字数要求,许多学生都达不够,有的作文甚至就只有三五十字的一段。毋庸讳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这种现象在初中阶段相当普遍。特别是农村中学,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其实许多同学并不是不愿意多写一点,而是不知写什么,面对作文题目,他们无话可说。因这作文的无话可说,这许多同学惧怕作文,进而厌恶语文。因此,改变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状况,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为什么无话可说?都说言为心声,心中有物,写作时自然左右逢源。心中空空无物,没有材料储备,你叫他们写什么?所以要让学生不惧怕作文,不讨厌作文,改变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状况,首先得让他们心中有物,这也就是要帮助他们拥有写作材料。为此,作为教者要教给他们拥有写作材料的基本途径、方法。
拥有材料的第一步:获得材料。怎样才能获得材料呢?
途径一:留心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你写作时的材料。你拥有的材料越多,写作时也就越得心应手。那么我们怎样来观察生活呢?这得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
一是观察的内容。要说观察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观察。一般地,说到观察,我们只会想到用眼睛看。然而用眼睛只能感受到我们生活的极少部分。所以观察绝不能仅靠眼睛,而是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来感受,有时甚至要使用我们的通感,发挥我们的想象、联想。
二是观察的方法。也就是具体地我们要怎么样调动我们全部的感官去感受我们身边的这些人、事、物、景。
首先,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时按怎样的顺序,这要由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来说,观察景,包括环境、景物、场面,要按照方位顺序: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从内到外、从外到内,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或移步换形。而观察物,包括动物、植物、器物,一般按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观察动物,可先总体观察它的体形、体色,然后再头(包括眼、嘴、鼻等)、身、爪子、尾巴等依顺序进行观察。至于观察事,一般则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观察,先怎么样,后怎么样,再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
总之,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样观察起来才会有条不紊,才能全面、有效地认识事物。并且有序观察也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人思维的逻辑性强,作文才会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其二,要全面细致地观察。作文写得具体细致,才能生动感人。而要想作文写得具体细致,观察首先得全面细致,任何部分、任何过程、任何环节、任何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当然,这并不是说观察到的一切,都要写进作文。作文中只有那些和中心有关的部分才需写,而只有最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特点、揭示事件内在意义的重点部分,才需具体细致地写。然而究竟什么是重点部分,只有细致观察,掌握事物细节后,才能确定。所以要想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必须先对事物作全面细致的观察。这就需要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气味、位置、结构等,对人物的外貌、神情、言行举止、性格、习惯等方面作具体的细致入微的观察。
下面是一段景物观察记录的片段,由此我们可以具体感受一下要怎么样调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身处山间,感觉和大自然特别地亲近。清晨,走出屋外,只见整个山野都笼着一层轻纱似的薄雾。虽然是夏日,仍感到凉凉的。但小鸟已经活跃起来,虽然还见不到它们的声影,却满耳都是它们的歌声。忽然,脚边“扑通”一声,原来是我惊扰了辛劳一夜的青蛙。各种花香和着湿漉漉的晨气拂面而过,好清新!好清爽!
首先记录者对夏日的山野作了整体的感受,接着便依次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对山野作进一步的具体的观察,最后又把嗅觉和触觉结合起来整体感受。虽然就这么短短的一段,但观察者观察的具体细致由此也可见一斑。有了这样的观察感受,写出的文章至少会多一些亮点。
其三,观察时要展开联想。所谓的联想,它是一种思维活动,就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不在眼前的事物,由事物的现在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由事物的特征想到它体现出的精神、品质等等。
联想可以是相似联想:由事物的某一特征联想到具有这一特征的其它事物。比如:在街上看见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奶奶,便联想到自己同样和蔼可亲的奶奶。联想也可以是相反联想:由事物的某一特征联想到和这个特征相反相对的特征。比如:由边远山区的孩子联想到自己。联想还可以是相关联想:由事物的某一特征联想到和这个特征相关的其它的若干事物的若干特征。
由于联想由此及彼,这实际上就把我们多次观察使得、把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连在了一起,从而更丰富加深了观察的内容。有了这样的联想,具体写作的时候,内容自然就会丰富多了。
由于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所以通过观察生活这一途径所获得的材料,我们非常熟悉,运用这些材料写作时自然得心应手,一般也不失生动、形象。
途径二:关注新闻媒体。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为了拥有更多的写作材料,我们不仅要留心观察切身的身边的生活,还要关注各种新闻媒体,留心收听收看新闻,这其实是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收集材料。
一篇优秀的作文,所选用的材料要求典型。所谓典型材料,指的是能反映社会主流、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材料。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往往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国内外形势、当今国内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社会的热点、焦点等,所以新闻材料往往就是我们写作时所需要的典型材料,并且这些材料都很新鲜,运用这些材料写出的作文自然又多了一分新意。
拥有材料的第二步:思考感悟材料
以上几个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写作所需的材料,而要让这些材料具有价值,真正能够为我所用,我们还必须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对获得的材料作一番提炼:这些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人情事理,有什么闪光的或值得借取的地方,蕴含着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适合什么样的主题或话题等等,这些都
需要我们用心体味、思考、感悟。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往往是平凡人、平凡事,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感悟,挖掘出这些平凡中的内在意义,原本平凡的一切就会变得伟大。
比如:见到一棵从石头下边长出的小树,有同学便感悟到: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但这些困难挫折就如同当初压着小树的石头不能压倒小树一样,也不能压倒我们。只要我们不屈服、不放弃,像小树努力寻找生存空间,从石头旁伸展枝叶一样,努力寻找战胜困难挫折的途径,我们终将会摆脱困境。从石头下长出的小树、小草之类,我们许多人都见过,却往往因为司空见惯,很少有人会留意这些平凡的弱小生命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然而许多的人生真谛根本就源于这些平凡、弱小。这些平凡、这些弱小往往更让人感到亲切,它们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往往更令人回味。
拥有材料的第三步:记录材料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材料,不能见过、听过、经历过、思考过就了事。为了避免遗忘,不管是材料本身,还是对材料所作的思考感悟,都需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如此坚持下去,我们积累的材料才会越来越丰富。否则,再有价值的材料都会因你的懒惰而丢失,你的作文也必将因你的懒惰而难以摆脱无话可说的窘境。对于你记录的材料,为了便于查阅,你还可以编制一个索引式目录。
获得材料、思考感悟材料、记录材料,这是拥有材料的基本程序。只要完成好这一程序,拥有了材料,我们就能改变作文无话可说的状况。在拥有材料,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只要我们再懂得怎么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学习了解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加上适当的练笔,相信作文不会再成为困扰我们的难事。
为什么无话可说?都说言为心声,心中有物,写作时自然左右逢源。心中空空无物,没有材料储备,你叫他们写什么?所以要让学生不惧怕作文,不讨厌作文,改变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状况,首先得让他们心中有物,这也就是要帮助他们拥有写作材料。为此,作为教者要教给他们拥有写作材料的基本途径、方法。
拥有材料的第一步:获得材料。怎样才能获得材料呢?
途径一:留心观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你写作时的材料。你拥有的材料越多,写作时也就越得心应手。那么我们怎样来观察生活呢?这得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
一是观察的内容。要说观察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观察。一般地,说到观察,我们只会想到用眼睛看。然而用眼睛只能感受到我们生活的极少部分。所以观察绝不能仅靠眼睛,而是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来感受,有时甚至要使用我们的通感,发挥我们的想象、联想。
二是观察的方法。也就是具体地我们要怎么样调动我们全部的感官去感受我们身边的这些人、事、物、景。
首先,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时按怎样的顺序,这要由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来说,观察景,包括环境、景物、场面,要按照方位顺序: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从内到外、从外到内,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或移步换形。而观察物,包括动物、植物、器物,一般按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观察动物,可先总体观察它的体形、体色,然后再头(包括眼、嘴、鼻等)、身、爪子、尾巴等依顺序进行观察。至于观察事,一般则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观察,先怎么样,后怎么样,再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
总之,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样观察起来才会有条不紊,才能全面、有效地认识事物。并且有序观察也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人思维的逻辑性强,作文才会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其二,要全面细致地观察。作文写得具体细致,才能生动感人。而要想作文写得具体细致,观察首先得全面细致,任何部分、任何过程、任何环节、任何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当然,这并不是说观察到的一切,都要写进作文。作文中只有那些和中心有关的部分才需写,而只有最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特点、揭示事件内在意义的重点部分,才需具体细致地写。然而究竟什么是重点部分,只有细致观察,掌握事物细节后,才能确定。所以要想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必须先对事物作全面细致的观察。这就需要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的形状、色彩、、声音、气味、位置、结构等,对人物的外貌、神情、言行举止、性格、习惯等方面作具体的细致入微的观察。
下面是一段景物观察记录的片段,由此我们可以具体感受一下要怎么样调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身处山间,感觉和大自然特别地亲近。清晨,走出屋外,只见整个山野都笼着一层轻纱似的薄雾。虽然是夏日,仍感到凉凉的。但小鸟已经活跃起来,虽然还见不到它们的声影,却满耳都是它们的歌声。忽然,脚边“扑通”一声,原来是我惊扰了辛劳一夜的青蛙。各种花香和着湿漉漉的晨气拂面而过,好清新!好清爽!
首先记录者对夏日的山野作了整体的感受,接着便依次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对山野作进一步的具体的观察,最后又把嗅觉和触觉结合起来整体感受。虽然就这么短短的一段,但观察者观察的具体细致由此也可见一斑。有了这样的观察感受,写出的文章至少会多一些亮点。
其三,观察时要展开联想。所谓的联想,它是一种思维活动,就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不在眼前的事物,由事物的现在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由事物的特征想到它体现出的精神、品质等等。
联想可以是相似联想:由事物的某一特征联想到具有这一特征的其它事物。比如:在街上看见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奶奶,便联想到自己同样和蔼可亲的奶奶。联想也可以是相反联想:由事物的某一特征联想到和这个特征相反相对的特征。比如:由边远山区的孩子联想到自己。联想还可以是相关联想:由事物的某一特征联想到和这个特征相关的其它的若干事物的若干特征。
由于联想由此及彼,这实际上就把我们多次观察使得、把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连在了一起,从而更丰富加深了观察的内容。有了这样的联想,具体写作的时候,内容自然就会丰富多了。
由于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所以通过观察生活这一途径所获得的材料,我们非常熟悉,运用这些材料写作时自然得心应手,一般也不失生动、形象。
途径二:关注新闻媒体。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为了拥有更多的写作材料,我们不仅要留心观察切身的身边的生活,还要关注各种新闻媒体,留心收听收看新闻,这其实是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收集材料。
一篇优秀的作文,所选用的材料要求典型。所谓典型材料,指的是能反映社会主流、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材料。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往往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国内外形势、当今国内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社会的热点、焦点等,所以新闻材料往往就是我们写作时所需要的典型材料,并且这些材料都很新鲜,运用这些材料写出的作文自然又多了一分新意。
拥有材料的第二步:思考感悟材料
以上几个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写作所需的材料,而要让这些材料具有价值,真正能够为我所用,我们还必须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对获得的材料作一番提炼:这些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人情事理,有什么闪光的或值得借取的地方,蕴含着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适合什么样的主题或话题等等,这些都
需要我们用心体味、思考、感悟。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往往是平凡人、平凡事,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感悟,挖掘出这些平凡中的内在意义,原本平凡的一切就会变得伟大。
比如:见到一棵从石头下边长出的小树,有同学便感悟到: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但这些困难挫折就如同当初压着小树的石头不能压倒小树一样,也不能压倒我们。只要我们不屈服、不放弃,像小树努力寻找生存空间,从石头旁伸展枝叶一样,努力寻找战胜困难挫折的途径,我们终将会摆脱困境。从石头下长出的小树、小草之类,我们许多人都见过,却往往因为司空见惯,很少有人会留意这些平凡的弱小生命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然而许多的人生真谛根本就源于这些平凡、弱小。这些平凡、这些弱小往往更让人感到亲切,它们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往往更令人回味。
拥有材料的第三步:记录材料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材料,不能见过、听过、经历过、思考过就了事。为了避免遗忘,不管是材料本身,还是对材料所作的思考感悟,都需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如此坚持下去,我们积累的材料才会越来越丰富。否则,再有价值的材料都会因你的懒惰而丢失,你的作文也必将因你的懒惰而难以摆脱无话可说的窘境。对于你记录的材料,为了便于查阅,你还可以编制一个索引式目录。
获得材料、思考感悟材料、记录材料,这是拥有材料的基本程序。只要完成好这一程序,拥有了材料,我们就能改变作文无话可说的状况。在拥有材料,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只要我们再懂得怎么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学习了解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加上适当的练笔,相信作文不会再成为困扰我们的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