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与使命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uliang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吊诡,常常令人困惑。
  多年前,我选择了放弃公务员身份,投身市场大潮。我绝对想象不到,今日国考之空前盛况。
  我同样没有想到,1990年代开始被年轻大学生后置选择的国企,如今再次成为香饽饽,甚至超过知名外企。
  其实,无论何种选择,只要基于个人价值判断,都无可厚非。但“铁饭碗”在走入历史之后,却咸鱼翻身,逆向回潮一浪高过一浪背后,年轻人求稳的人生态度,却值得社会省思。
  热情奔放,满怀理想,不惧挫折,勇往直前,向来被用来表征年轻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我们年轻时”,这样一个主题,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则永远代表着美好或心颤的记忆。
  因为,只有年轻,才有挥霍的资本,才敢不管不顾,哪怕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来过,看到过,征服过,也像五陵少年一样爱过恨过争斗过荒唐过,这才是年轻人的生活年轻人的标签,也是世代自然交替的规律。年轻人打动人的,不是少年老成的思想,不是愤世嫉俗的言辞,而是行动的勇气,不怕失败的勇气。
  不经历严冬,无法享受春天。也许,这一过程,年轻人会碰得头破血流。但这是人生必须的历练。也正是一代代年轻个体头破血流的努力,才让现实社会,变得斑斓富有活力。
  但现实社会对年轻人的行为和勇气,一直抱有恐惧和警惕。
  “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新秩序的心愿。” 费孝通先生的观察,同样能够用来解读年轻人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
  正是对年轻人新鲜活力的担心,保守稳定的社会传统,总是相反设法要把这股带有破坏性的新鲜力量纳入自己的轨道,安抚直至消除。
  在西方,历史传统和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年轻人可以不怕失败自由选择,保持了这一年龄段人的基本行为和价值特征,也让社会保有了自由选择和创新的活力。
  在中国,基于个体立场的自由选择,向来稀缺。每一次个人的选择,不仅意味着选择自己的未来,同样选择了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未来。于是,决定个体选择的,不再是个体自己,更是家庭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新。
  现实层面,政府及下辖企事业单位对社会资源的掌控,也越来越像一只看得见的手,不仅调控经济,同样诱惑影响着年轻人的人生道路。
  加上无所不在的成功教育,对失败和动荡生活的恐惧,于是,求稳战胜了勇气,世俗压抑了理想,许多年轻人迅速放弃了自我,接受俗世的规范,几无抗拒。年轻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渐行渐远渐无声。
  凡事总有两面。破坏性的力量被芟荑干净,固然能让社会稳定少折腾,却也会使社会失去了活力和前进的力量。中国漫长封建社会超稳社会结构的成型,与年轻人过早被纳入成人世界,变得少年老成,当亦有关联。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乐观地看,中国社会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即便许多年轻人选择了求稳,也大多是碰壁之后的选择,内心曾埋下过自由选择的种子;他们还有亲朋好友,选择了其他生活,未来不同阶层间会交流碰撞,那埋下的种子,也终究会复活发芽。
  相信,每一代人总有自己的命运和使命。
  
其他文献
毕业生:金中一 毕业时间:1977年 毕业学校:海宁三中    毕业时,我15岁。虽说高中毕业,其实也只上了九年学。那时毛主席说:“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我六岁上学,五年小学、两年初中加两年高中,共九年,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学制。  毕业时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很多想法,当工人、教师、画家、科学家、新闻工作者等等,但是因为我是农村户口,毕业后还得乖乖地回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城镇户口的同学有一
期刊
下面的几篇文章,是六个人毕业后的故事。当他们毕业时,他们的人生选择有自己的因素,也有时代的推动。  他们是不同时代的毕业生——1950年代的王蒙,无需介绍的著名当代作家,成名之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就是在讨论青年的选择;1970年代的金中一虽为地方司法局局长,但被媒体列为“微博界中国最具影响力官员20强”;1989年毕业的朱学东,《中国周刊》的总编辑,他选择从中央部委离开;1990年代中后期的蔡
期刊
毕业生:王蒙毕业时间:1950年 毕业学校:中央团校    我出生在1934年,是“30后”,我和同龄人的青春岁月是在1950年代度过的。当青春勃发的我们走向社会之时,也正是新生的中国豪情万丈之时。  那个时候,所有的年轻人都处于昂扬兴奋状态,认为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从此好时候开始了,未来所有的一切——国家和自己,都只会越来越好。于是,新中国建设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什么。  在
期刊
之前是体校教练,现在是自己组建的俱乐部的教练,孙洁仍然是教练,可滋味已然大不同。    2009年岁末,孙洁在北京市先农坛体校杨领队门前踌躇了许久,鞋底的积雪化成了一滩泥水。敲门吧,孙洁跺跺脚,抽出后兜里的辞职报告。  杨领队挽留他:“不再考虑考虑了?你今年工作成绩不错,单位还在研究奖励办法。程然在国家队表现稳定。”程然是孙洁亲手带出来的体操苗子,当年入选国家队。  “把他送进国家队,我的任务完成
期刊
他把这里当做极具魅力的城堡,消磨着曾经的热情,但并不后悔留下。    接连着两周,王林没有一天能在晚上十一点之前离开办公室。周末也总被加班占据。生活像一辆塞满了货物的桑塔纳,踏实地奔跑着,“司机”王林觉得有点失落。刚步入社会时,他期待登上的是一辆沃尔沃。  “从小到大,自己一直觉得自己是人群中的那百分之十。但工作四年,越来越现实,觉得之前很多想法都不可能实现。现在就想着房子、车子,实际的问题。你要
期刊
毕业生:蔡骏 毕业时间:1997年 毕业学校:上海邮政学校    我没有读过正规的大学,中学毕业后,就直接参加工作了。曾经,我认为这是一件颇为遗憾,偶尔也让人觉得自卑的事。  那是1997年,那时,我才十九岁。中学毕业后,我直接就去了上海邮政上班。刚开始工作那年,国有企业还被认为是不错的单位,起码是一个不用担心丢饭碗的地方。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邮政的优势越来越少,尤其是我工作的单位,几年来工
期刊
回到滨州,暂时没有活干,距离自己四年前制定的五年规划,武征觉得手里没有筹码去实现。回家,是个诱惑,更是个纠结。    武征曾经是一个“大城市成就人生梦想”的典型代表,他勤奋,能吃苦,有明确的人生规划。  但是,一切都在2008年的春节改变了。老父亲希望他回到滨州老家。  这是一个三线城市,没有火车站,也没有他所从事的行业——信用担保软件开发。  但是,人生就这么突然转弯了。老父亲的一番话和妻子的期
期刊
2011年,在南开大学周立群教授的指导下,5名南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组成课题组,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4所院校的1416名2011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该调查发现,58.66%的受访者把“工作稳定程度”作为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2009年,周立群教授曾指导学生做过同范围、同内容的调查,他比照两次调查结果发现,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比例都有所提高。就此问题,本刊专访了周立群教授。   
期刊
陈佩斯第一次作为一名演员介绍给北影导演王好为时,还不是个光头,他跟在父亲陈强身后,很文静,那是1979年,导演王好为正筹备一部名叫《瞧这一家子》的电影,这是“文革”后中国第一部轻喜剧电影。    为了45斤粮票  1979年,在“文革”被批斗的陈强回到大银幕,参演王好为导演的《瞧这一家子》。  陈强在《瞧这一家子》中确定出演车间主任一角。他把儿子拉到王好为面前:“这是佩斯,他想试试这部,行吗?”“
期刊
即使是最好找工作的工科生,更多人也开始追求稳定的国企。    1987年出生的李日辉,在即将大学毕业时面临一道选择题:去比亚迪,还是去南车南京(中国南车南京铺镇汽车有限公司)。  一边是待遇优厚的民营企业,一边是工作稳定的国有企业,到底该如何选择,他在心中已经权衡了无数次。    金田少年的纠结  2007年9月,20岁出头的李日辉独自一人从家乡广西来到北京,2700多公里,他一直记得这个数字。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