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以文本、学科信息资源为背景,以语音为媒介的相互沟通;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知识结构及经验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想碰撞,实现多元共鸣,以及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启迪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已经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音的交流,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在延伸,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对话原理
奥地利教育哲理家马丁·布贝尔认为,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人的语音特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成长及相互影响。对话教学原理的倡导者、德国学者克林伯格,他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据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语文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相遇,精神耦合,情感共鸣的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多元作用,相互影响,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类情感的表达,思维的表述都是必须以语音或话语的方式来传达。在人类运用语音功能进行信息传递表达自我需要、描述生活、阐述认识时,如果它能够构成独立、完整的意义,那这种语音传递就是对话。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范本开展的教学互动。语文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理解、感悟文本,不断扩展自我世界并发现生活的意义。
与文本对话,是学生主体与文本内在的含义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形成同境与共鸣的过程。
所谓同境,即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读书就要在符号文字的导引下,进入文本的意境、情境,到作者思维中的境地里去,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在对话中,结合自我知识结与认知形成情境中的相同,形成头脑中的影像。
所谓共鸣,即情感与观点的认同。学生基于同境,感作者之所感,悟作者之所悟,对课文描写的情境,对文本所涉事物的真假、善恶形成鲜明的个人认知,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教学活动从文本的里层走进深层的表现,也是从文本走入生活、走入思想的表现。
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同境和共鸣效应,对语文教师有以下要求。
一对文本要有独特的见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灵魂,准确把握文章特点,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如《凡卡》一文,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十分悲惨。一个9岁的儿童成了鞋匠的劳力,不仅仅他做的事很多,而且连吃的食物也不够。寒冷的冬日没有床没有被褥。“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老板娘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打发我去打酒”。挨打、凌辱是他的生活,卑微、失望是他的切身感受。作者不仅写出可怜的凡卡,通过写信给爷爷,祈求他带凡卡离开莫斯科来体现凡卡命运的悲惨,还通过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小崽子与凡卡的对比,反衬出人物命运的截然不同。
教师在对话前,应摒弃传统的一元化和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先读透教材、教参,再设计教案,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文本,否则,教学活动只能画地为牢,失去对文本的独立审视。多元化、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感受的表现。
二要有引导对话的能力
对话是民主的,因而是开放的。学生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研究下去,提升对话的意义,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对话中的错误。对于错误,不宜逢错必究和当场批评回应,教师应分析对话,予以正面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思考,在保护交流的安全感后,再进行可持续性对话。因此,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善于启发,善于引导。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独立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与文本交流,这个过程不单是对文本的解读,还包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增加知识积累,习得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方法,等等。鉴于这一要求,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要充分,在对话过程中要求对文本进行思索。当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后,自己有了底气,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可能呈现活跃、丰富的氛围。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平等对话的良好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黄麟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袁海波
对话原理
奥地利教育哲理家马丁·布贝尔认为,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人的语音特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成长及相互影响。对话教学原理的倡导者、德国学者克林伯格,他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据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语文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相遇,精神耦合,情感共鸣的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多元作用,相互影响,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类情感的表达,思维的表述都是必须以语音或话语的方式来传达。在人类运用语音功能进行信息传递表达自我需要、描述生活、阐述认识时,如果它能够构成独立、完整的意义,那这种语音传递就是对话。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范本开展的教学互动。语文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习得语文知识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理解、感悟文本,不断扩展自我世界并发现生活的意义。
与文本对话,是学生主体与文本内在的含义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形成同境与共鸣的过程。
所谓同境,即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读书就要在符号文字的导引下,进入文本的意境、情境,到作者思维中的境地里去,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在对话中,结合自我知识结与认知形成情境中的相同,形成头脑中的影像。
所谓共鸣,即情感与观点的认同。学生基于同境,感作者之所感,悟作者之所悟,对课文描写的情境,对文本所涉事物的真假、善恶形成鲜明的个人认知,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教学活动从文本的里层走进深层的表现,也是从文本走入生活、走入思想的表现。
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同境和共鸣效应,对语文教师有以下要求。
一对文本要有独特的见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灵魂,准确把握文章特点,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如《凡卡》一文,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十分悲惨。一个9岁的儿童成了鞋匠的劳力,不仅仅他做的事很多,而且连吃的食物也不够。寒冷的冬日没有床没有被褥。“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老板娘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打发我去打酒”。挨打、凌辱是他的生活,卑微、失望是他的切身感受。作者不仅写出可怜的凡卡,通过写信给爷爷,祈求他带凡卡离开莫斯科来体现凡卡命运的悲惨,还通过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小崽子与凡卡的对比,反衬出人物命运的截然不同。
教师在对话前,应摒弃传统的一元化和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先读透教材、教参,再设计教案,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文本,否则,教学活动只能画地为牢,失去对文本的独立审视。多元化、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感受的表现。
二要有引导对话的能力
对话是民主的,因而是开放的。学生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研究下去,提升对话的意义,同时也要敏锐地发现对话中的错误。对于错误,不宜逢错必究和当场批评回应,教师应分析对话,予以正面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思考,在保护交流的安全感后,再进行可持续性对话。因此,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善于启发,善于引导。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独立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与文本交流,这个过程不单是对文本的解读,还包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增加知识积累,习得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方法,等等。鉴于这一要求,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要充分,在对话过程中要求对文本进行思索。当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后,自己有了底气,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可能呈现活跃、丰富的氛围。也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平等对话的良好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黄麟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