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法之我见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423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的传统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美、无与伦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一大批作品光辉夺目,它们内涵丰富、意境深邃、感情充沛、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优美。
  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都是真正的精品,它们如同日月,光华普照,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最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学古诗词,得让学生超越时间的界限,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而学生阅历尚浅,古诗词的学习仍需要老师好好地教。当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着学生走马观花、悟而不透的现象,为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找出一条适合学生的教学路子——踏踏实实、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层层深入地进行学习。
  怎样才能做到学生喜欢学,又学得有成效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这样一条路子,现展示如下:
  
  一、辨梳
  
  选人初中课本的古诗词不少。如果没有条理地学习,它们就如同一盘散沙,因此教师得教学生归类,教学生梳理每一类的知识点。古诗词有诗、词、曲。诗有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老师就每类体裁给学生做具体讲解,使学生对不同体裁的诗词有明确的认识,这样眉目清楚,就不至于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但是,又不能只就相关的术语进行枯燥的解剖,而应拿具体诗词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具体形象中区分它们的不同。譬如“词”的自由:句式灵活,长短不一;“诗”的严格:平仄、押韵。具体可以拿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极其形象的诗文情境中轻松地掌握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也可以拿李白的《行路难》或白居易的《观刈麦》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进行格式的对比,就可以区分相对自由的古体诗和韵律严格的近体诗。“古体诗”的重点是《诗经》和《乐府》,得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它们。可用《关关雎鸠》(《诗经》)和《观沧海》(《乐府诗集》)做样板,通过具体的篇章,对不同体裁的知识要领进行梳理。这样,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而且还能加以致用。诗是写,词是填。古人填词《沁园春》,建立新中国的伟人毛泽东也填词《沁园春》,毛泽东用北国风光——雪景展示了一代风流人物的理想抱负,而学生可以用现在幸福和谐的生活去填写《沁园春》。知道了“绝句”是4句,“律诗”是8句,学生识记就不会弄错;知道了绝句和律诗要讲究韵律,学生就会把韵律搬用到“广告宣传语”中;知道了律诗的颔联、颈联讲究对仗,学生就会用对仗的知识去写对联。从体裁上这样区分,学生就能做到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学古诗词也就得心应手。
  
  二、展记
  
  年代久远,世事变迁,学生对古代的东西了解甚少,所以老师要多作展开,让学生去了解诗人的朝代、生活情况、思想感情以及诗风。譬如诗人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人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然后再讲授《过故人庄》,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较为容易了。
  介绍诗人的诗风,要用具体的诗来诠释,如用李白的《望天门山》去诠释他“豪迈奔放”的诗风。此外,还要介绍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的《泊秦准》,先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已呈现衰落迹象的唐末,当朝的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仍然花天酒地。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昵?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由于学生与古诗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有一定的隔阂,所以老师要利用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学知识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补充,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知识,为下面的诗文赏析打好铺垫。
  
  三、读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欣赏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的自行领悟。诵读是基础,所以应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教学的中心环节上来。读,第一要读准音。读三四遍,可以使学生对诗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在听读训练中大致了解诗情。第二,读要读准节奏。一来能朗朗上口,读出诗的音韵美;二来能体现对诗词内容的把握。读准节奏是说明对内容有了正确的理解。如读这些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握好节奏内容就对整首诗词把握好了三分。第三,要掌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郭沫若也曾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说明学生已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望天门山》要读出豪迈奔放,《渔家傲》要读出壮志难酬、苍凉悲怆,《春望》要读出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无题》要读出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归园田居》要读出与世无争、清新自然。
  读完之后是背,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读完几遍就试着背,凭形象,凭感觉,把它烙印在心里。先不管记得清晰与否,只需记下粗略捕获到的美感即可。第二阶段的背诵是在赏、品、悟、感之后,这样的背诵是最清晰的,也是最长久的。它不但帮助学生牢记诗词,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诗词运用到作文中去,如赞美老师可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谢母恩就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品赏
  
  (1)品诗题(即解读诗题)。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譬如《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
  (2)品词语。披文入境,品位语言,咀嚼诗歌语言,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像动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等的使用,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品句子。佳句往往是诗词灵魂所在,是诗人的情感所结,理解了诗句就是吃透了主题,所以得教学生揣摩重要句子。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以往送别诗的悲凉心境,把离愁別绪写得情调高昂、气魄雄壮,以大丈夫志在四海的胸襟宽慰朋友,诗句意境开阔,情调积极乐观,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艺术作品往往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逐字逐句品位语言,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对把握作品的内容、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极为有用。
  (4)品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鉴赏时把握了意象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意境、风格及蕴 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例如中国诗歌中的“月亮”就是一个含有愁思、别情的象征意象:“床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又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一种萧瑟之感;而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明月、清泉”则给人一种幽静恬适清新之美。
  (5)赏意境。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表现古典诗词主题思想的最重要的手段。意境,有的侧重写景,寓情于景。有的侧重抒情,情中藏景。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整首诗从表面看都是写景,而实际上是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6)描境界。描述诗境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述浓密的绿色树木,在村子的外边连成一片,一抹青山斜趴在城外。用诗意的语言勾勒出田园的青翠和恬静。
  (7)绘美景。除了用语言描述,也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词的美。如《观沧海》,画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诗人登山远眺,雄心勃勃,强劲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五、悟感
  
  古典诗词含蓄、精练的特点,在诗词中给读者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联想、去想象、去感悟,读者在品析词句赏玩意境之后,自然就对古诗词的内容及其展现情感的手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诗言志”“诗缘情”,通读全诗,逐字逐句体会,自然能够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
  诗词中丰富而真挚的感情感染着、陶冶着人们。通过学习,学生学会了以作者情感点燃自己情感的火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学生知道国人应该有的爱国主义精神;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奉献;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学生知道了祝福的意义;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明白了“活水源头”的深刻哲理……诗词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纯洁和崇高。
  因为诵读和赏析,学生领悟了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如:明白了典型细节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结构安排是为了突出主题和情感,环境描写是为了渲染氛围和烘托人物心情;明白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适合抒发怎样的情感,明白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好处;知道了典故的力量,知道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
  因为对作品思想内容及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写法的揣摩,学生牢记了砥砺思想、催人奋进的诗句和篇章,然后就跃跃欲试,想着去仿写了。这就昭示出旺盛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有高昂的育人热情,有合理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就能真真正正地用古诗词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但愿每位语文老师都能做到最好。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进阶模式,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更全面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生活技能水平。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学活动来支持。笔者从小学教育的整体过
丰富的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点之一,量词自产生起,于汉语中已存有三千余年.晚唐五代名量词已趋于成熟,而动量词尚不完备,温庭筠的诗词则是此时书面语之代表.本文以温庭筠存世的
“班”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层组织,组织和培养优秀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目的,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为了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坚强集体,笔者在长期的工作中,从“法”与“情”两方面进行不断的尝试,得出以下体会。    一、强化班级管理制度,实行“法治”    所谓“法治”,就是班级管理的制度化,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强化管理,是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习惯和自主性观念的方
摘要 班主任工作复杂而艰巨,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行之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关键词 以身作则 优秀班干部 沟通 借鉴经验    班主任是全班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工作之好坏,对班级的成长、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探讨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做法,谈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以身作则,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在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考试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多数时候有一题是鉴赏类题目,而此类题目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与技巧,教师只需总结和归纳出来相应的答题模式,结合试卷问题,即
目的 通过对成人垂体肿瘤术后生长激素缺乏症(AGH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明确AGHD患者发生糖脂代谢的异常特征,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价提供可能参考指标.方法 回
现代教育强调教育要促使学生各个方面健康发展,让学生的素质得到伞面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语文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因为初中生的情感丰富且容易外露,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    1 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    所谓以情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初中阶段是情感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显得尤为必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之一,与人类的生活、工农业的生产、医药卫生事业等关系密切,随着生命本质不断地被揭示,生物学将对经济的发展显示出巨大作用。初中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容易凭兴趣,所以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
摘要 情爱类古诗文是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无可替代的重要文学资源之一。我们在进行这类作品的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力求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旨趣和正确的情爱观念。  关键词 情爱 古诗文 教学 策略    情爱类古诗文是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典之作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作为优秀的古代文学成果,情爱类古诗文进入现当代高中语文课程是必然的,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