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情爱类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x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情爱类古诗文是对高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无可替代的重要文学资源之一。我们在进行这类作品的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力求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旨趣和正确的情爱观念。
  关键词 情爱 古诗文 教学 策略
  
  情爱类古诗文是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典之作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作为优秀的古代文学成果,情爱类古诗文进入现当代高中语文课程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无可替代的重要文学资源之一。当然,鉴于高中学生在年龄、情感、理智、阅历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性与局限性,我们在进行这类作品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力求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旨趣和正确的情爱观念。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一、与其“堵”之,不如“导”之
  
  高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从生理和心理上说,对情爱这一话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初中,老师们对这一话题总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更增添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神秘感。进入高中后,面对课本中为数不少的情爱类古诗文,语文老师如果还采取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笔者认为,与其“堵”之,不如“导”之。就是说,在进行情爱类古诗文教学时,老师首先要大方地揭开其神秘面纱,在课堂上大胆地“谈情说爱”。不但自己说,还要请学生说。这样,情爱话题本身的神秘性与敏感性就不攻自破了。这绝不是“诲淫诲色”,而是借助经典的古诗文情爱文本对学生进行纯洁而健康的情感熏陶。
  例如,《诗经·邶风·静女》是一首描写男女幽会的情诗:女孩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孩急得“搔首踟蹰”。见面之时,女孩赠给男孩彤管、荑草,男孩激动不已,爱屋及乌,视如珍宝。在教学此诗时,老师大可不必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我们甚至可以将其改编成一幕情景短剧,让一男一女两位学生模拟诗中描写的幽会情景进行表演。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的人物形象与情境氛围,也能使其在艺术享受中感悟爱情的美好与纯真,为自己今后在情感实践方面积累必要的间接经验,同时也积累文学素养。
  李清照的《一剪梅》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对男女相思之情形象而又直白的经典描述。在教学此词时,我曾让一位女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本以为她会羞羞答答,支吾其辞的。没想到,她竟然对词中所写有强烈共鸣——曾经对一位男同学有过刻骨铭心的单相思,感觉似乎是李清照替她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此外,她远在异乡,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也与这首词中描述的情景极为相似……
  可见,在情爱类古诗文教学中,老师们绝不可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乃至“谈情色变”,而是应努力做到因势利导,淡然处之。惟其如此,老师才不别扭,学生才不尴尬。摒弃徒劳的“回避”与“堵截”,代之以有效的“引导”与“熏陶”,这才是情爱类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明智选择。
  
  二、力促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旨趣
  
  就一般情况而言,审美旨趣有所谓“雅”“俗”之分。当然,何谓“雅”,何谓“俗”,以及“雅”“俗”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等,都足以说明这种区分本身是相对的,是有限度的。在高中情爱类古诗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审美旨趣正在养成——徘徊在“雅”“俗”之问——的青少年男女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在适当时刻给予其方向性的指引,力求使其养成高雅的审美旨趣。
  人选高中语文课本的情爱类古诗文,是经过专家、学者反复斟酌与考量的,且都经受过历史风雨与社会人生的洗礼。这些经典文本自身的美学品格和审美价值极高,一般作品难以望其项背,这就为我们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旨趣提供了最优质的文学资源。
  《饮马长城窟行》描写夫妻间的无限思念与牵挂之情。丈夫远在他乡,音讯全无。“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这是妻子在默默牵挂丈夫的冷暖。看到别家夫妻朝夕相处、恩爱缠绵,她不禁感伤喟叹:“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终于接到丈夫来信时,她“长跪读素书”;最能慰藉其相思之苦的是信中的内容:“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原来,丈夫出门在外,也时刻牵挂着家中妻子的冷暖饥饱。夫妻情深,感人肺腑。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夫妻之间的那种相互思念、相互牵挂、相互体贴之情。对“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这种一时的失落、感伤与抱怨之情要加以同情和理解,但又不能就此过度渲染儿女情长。毕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段对琵琶女年轻时生活片断的描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如果我们的审美旨趣比较低俗,就有可能会欣赏甚至向往琵琶女年轻时所经历过的那种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虚掷光阴的奢靡生活。其实,诗人的用意在于通过此番描写,与琵琶女年老色衰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情景相对比,进而揭示其凄惨的人生遭遇,且与诗人自己屡遭贬谪的境遇相仿佛,最终悲叹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绝唱。
  在情爱类古诗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自己的审美旨趣比较高雅,并能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在对此类诗文的鉴赏与解读中,就有可能引领学生超越较低层次的审美闽限,进而达到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我们还应以情爱类古诗文的教学为基点,扩散开去,进而引导学生领略众多风格各异的诗歌艺术,如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明白晓畅,李商隐的凄美朦胧……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审美品位也就日渐提高了。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爱观念
  
  在高中阶段,学校、家庭、社会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学生“谈情说爱”的。就学生的学业要求而言,这种官方或民间的理性姿态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官方或民间的规范或约束,并不意味着能将青春年少的男女学生内心深处的情爱之种扼杀殆尽。这是我们必须勇于正视的客观事实,绝不可自欺欺人。具体到情爱类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享受古典诗文的艺术之美时,自觉树立正确的情爱观念。
  爱情的真义首先在于纯洁和专一。《诗经·卫风·氓》中,开始时男子对女子百般殷勤,极力讨好。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感情专一,男子却三心二意了。最终女子毅然与男子决绝。我在教学此诗时,曾就诗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作所为让学生发表看法。大多数同学谴责男子对女子始乱终弃,感情不专。也有同学“逆向思维”,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女子在婚后也要“加强自身建设”,要用女人的魅力“拴住”男人的心……面对各种似是而非的情爱观念,我们应从正面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让他们懂得纯洁和专一是维系和巩固男女婚恋关系最重要的感情基础。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情爱类古诗文中,诸多篇目描述 和歌颂了爱情的美好与纯真,也有一些篇目描写了痴情男女的爱情悲剧,在更高层面上歌颂了爱情的崇高和伟大。这些悲剧的产生,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如何解读和评价这些满含悲剧性因素的爱情诗文,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孔雀东南飞》描述了中国古代一个经典的爱情悲剧。刘兰芝与焦仲卿为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纯真爱情的戕害而双双殉情。在诗中,焦母和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们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扮演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纯真爱情的戕害者角色。在教学此诗时,我与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虽然时代与社会已发生沧桑巨变,但诗中四个人的影子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可以觅见。比如,大学生因感情问题而跳楼的报道常可见诸媒体,这岂不是当代版的刘兰芝或焦仲卿?父母因各种因素而对子女的婚恋问题横加干涉,这岂不是当代版的焦母与刘兄?对于诸如此类的观点,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和评判,要指出当今的各种社会关系、婚恋关系与封建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是有本质区别的。但从人性的角度而言,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些相似性与可比性。在当代社会,无论如何,我们不必以生命为代价去扫除某种爱情障碍。当我们的爱情受到某种人为因素阻挠时,要努力去铲除它,扫荡它,但必须运用恰当的方式与策略。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当今时代物欲横流,许多80后、90后青年男女的情爱观亦被物化甚至异化。他们的情爱观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在选择人生伴侣时,其首要标准是对方的身份地位、经济基础、家庭背景等,却往往把婚恋关系本来最重要的感情基础置于次要地位,从而导致诸多后患,甚至导致爱情、婚姻、家庭悲剧的产生。在情爱类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及青年男女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情爱观念,不要为当下某些拜金主义、拜权主义等非主流情爱观所误导。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情爱类古诗文教学中,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高雅的审美旨趣和正确的情爱观念,同时又要强调高中学生必须以学业为重,不可把时间、心思与精力投注到“早恋”中去。要让学生明白,爱情是美好的,但现阶段我们只能将其深深埋在心底,并將这种被压抑的情感升华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相信自己最终也必将得到属于自己的纯真爱情!
其他文献
“文学”是个抽象的概念.文学是把人类的生存、生活和思想符号化的一种活动,是人以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创造的世界,文学是对人的真实的情感与经验的表达,虚构并不是文学的本质.
素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进阶模式,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更全面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生活技能水平。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学活动来支持。笔者从小学教育的整体过
丰富的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点之一,量词自产生起,于汉语中已存有三千余年.晚唐五代名量词已趋于成熟,而动量词尚不完备,温庭筠的诗词则是此时书面语之代表.本文以温庭筠存世的
“班”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层组织,组织和培养优秀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目的,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为了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坚强集体,笔者在长期的工作中,从“法”与“情”两方面进行不断的尝试,得出以下体会。    一、强化班级管理制度,实行“法治”    所谓“法治”,就是班级管理的制度化,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强化管理,是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习惯和自主性观念的方
摘要 班主任工作复杂而艰巨,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行之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  关键词 以身作则 优秀班干部 沟通 借鉴经验    班主任是全班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工作之好坏,对班级的成长、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探讨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做法,谈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以身作则,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在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考试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多数时候有一题是鉴赏类题目,而此类题目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与技巧,教师只需总结和归纳出来相应的答题模式,结合试卷问题,即
目的 通过对成人垂体肿瘤术后生长激素缺乏症(AGHD)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明确AGHD患者发生糖脂代谢的异常特征,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价提供可能参考指标.方法 回
现代教育强调教育要促使学生各个方面健康发展,让学生的素质得到伞面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语文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因为初中生的情感丰富且容易外露,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    1 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    所谓以情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初中阶段是情感发生显著变化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显得尤为必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之一,与人类的生活、工农业的生产、医药卫生事业等关系密切,随着生命本质不断地被揭示,生物学将对经济的发展显示出巨大作用。初中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容易凭兴趣,所以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