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构建理想人居环境意象探析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_sc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情偶寄》中体现出的和谐相宜思想与环境美学思想,使人居环境中物与物可以自然地相遇并使人能够真实地面对自我.李渔注重在自然中的真实体验从而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注重构建人居环境的时间空间与精神意境.而《闲情偶寄》中对于人在居室环境中行为的大量描写,反映出李渔对于身体审美的观照并且表达出身体对于人居生活的意义.
其他文献
我们国家大凉山地区不仅住着大量的彝族同胞,还是四川省内最具民族多样性、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笔者以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主要创作元素,创作了油画《彝人彝语》.在创作过程中,笔者融入了装饰性绘画方式,结合构图、造型、色彩、工艺等方面,用彝族典型的色彩和造型符号来表现该主题,表现出彝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以唤起大众对彝族地区的文化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中,非遗传承发展模式从最初的“静态保存”转向“动静结合”的双轨发展模式.本文通过介绍福州漆艺发展的概况,剖析融合社会创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不同模式,分析福州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两条历史街区漆艺的发展定位,以及漆艺文化酒店的实践案例,从社会创新、市场培育、产品价值等角度阐述说明非遗“活态遗存”的复兴之路.
相较其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南斯拉夫实践派给予先锋艺术以更多关注和讨论.一方面,其从象征意义上将先锋艺术看作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对的艺术形式予以推崇;另一方面,其又质疑先锋艺术能否真正发挥人道主义功能.南斯拉夫实践派对先锋艺术的推崇和批评都基于对艺术自律原则的坚守,但艺术自律以及以之为基础的艺术体制却从未在南斯拉夫实现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是苗族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王丽红为代表的珙县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坚守传统,发扬匠人精神,坚持在自家庭院用案板、画笔、蜂蜡等描绘苗族人心中的图案,并大力推广和传承苗族蜡染技艺,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传承和发展.
本文以西方哲学史上的“存在观”为参照解读荒诞派戏剧,对荒诞派戏剧中“人的存在”及“荒诞性”做出新解.文章指出,与古希腊哲学物我浑然一体的存在相比,荒诞派戏剧解构了人的自然存在;与近代哲学以“理性”确证人的存在相比,荒诞派戏剧解构了人的理性存在而陷入非理性;与传统西方哲学相比,荒诞派戏剧以现代主义哲学立场解构了一切传统的存在和人的终极存在走向虚无与荒诞,呼应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精神.荒诞派戏剧除了哲学、美学价值外,其艺术形式的创新启发了国内的话剧,也使国内的话剧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贴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元杂剧中,主唱人除扮演主要人物外还兼扮次要人物,这一行为被称为“改扮”.主唱人的改扮多被用来配合叙事、塑造人物、评价事件等.改扮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元杂剧演唱体制、剧本体制和音乐体制的要求与杂剧选材之间的矛盾,间接原因是受说唱文学与古典小说的影响.从叙事的角度看,改扮丰富了元杂剧的表演内容,也为其多线叙事提供了可能.
本文结合自身对舞台美术设计的体验及对舞台美术设计中关于再现与表现关系的再认识,对当代舞台美术有关空间符号化结构进行再思索.舞台美术设计是一切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语言视觉化的形象符号,是根据戏剧剧作创造一个充满从物质化世界到精神化世界、蕴含各种形式符号信息的有意义有组织的行为动作空间.
“守正”与“创新再设计”并举是传统工艺在当代得以发展的应有之义.守正,即保持传统工艺的应有品质,其目的 是留住传统工艺的根脉.与此同时,还需要创新再设计,即在深入研究和充分阐释优秀民族工艺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工艺品进行再设计,使之与当代社会高品质、高品位、时尚健康的生活相联系,使传统工艺获得与时俱进的活力.
抬鼓是流传于河南温县武德镇古老的民间鼓乐类音乐,是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鼓演出场合分为传统表演场合和现代表演场合,鼓乐人通过抬鼓搬演创造出一种鼓乐演出的场合,从而形成抬鼓独特的音乐文化场景新气象.这种鼓乐类音乐文化场景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在鼓乐艺人的培养和鼓乐艺术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儿童音乐剧的剧本创作,结合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儿童音乐剧,在题材选择、戏剧结构、角色人物和文学形式等方面对儿童音乐剧的创作特征进行研究,剖析风格迥异的儿童音乐剧剧本的创作特征,提炼其创作的共性特征,总结其基本规律和创作方法,为儿童音乐剧的剧本创作提供一种可供探索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