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三国论雌雄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的三笑
  赤壁之战,曹操惨败,直如丧家之犬,可谓狼狈之极。有意思的是,处于困境中的曹操在他的逃亡之旅上,接连“三笑”。
  其一是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的地方,曹操看见此处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惊魂未定的曹操笑什么?他的回答是,“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败亡中的他不是庆幸自己的好运气,而是琢磨敌方的败笔。事实表明,曹操高兴得太早。话还没说完,赵云率军杀来。
  其二是行至葫芦口,“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刚刚逃出赵子龙截杀的曹操又找到什么笑料?还是感觉敌方的部署有失周全,即“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事实再次表明,曹操又是空欢喜。正在他说话的当儿,张飞横矛立马突现于眼前。
  第三笑发生在华容道遭遇关羽之前。小说中写道,“操在马上扬鞭大笑”,笑的内容与前两笑一样,仍然是觉得敌方的谋划尚存纰漏,用曹操自己的话说,“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这时依例是“言未毕,一声炮响”,关羽挡在了前面,事实又一次表明曹操笑错了。
  困境之中曹操的接连三笑,虽然笑得太早,笑得邪门,却体现出他良好的情商。正是因为从容、镇定、败而不馁,方才成就大业。
  新版电视剧 《三国》 中曹操的第三笑与小说里不尽一致,发生于曹操遇上关羽之后。我以为,这个改动值得肯定。总体上说,剧中关云长义释曹操的一些细节,设计得很得体,既体现出曹操的睿智,也合乎关羽的性格特征。曹操与前两笑不同的这一笑,也很好地刻画出了两位历史人物的神韵。在这一笑中,曹操缓解了敌对的气氛,又用他煽情的话打动了义薄云天的关羽,从而在仅剩二十七骑的情况下保全了性命。顺便想说的是,曹操的此番遭际再度告诉人们,凡事不要做得太绝,很多时候,予人宽容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诚然,滴水之恩未必能够涌泉相报,但对于重情义的人而言,非常之恩却常常有非常之报。被俘不杀,挂印封金,来去自由,过五关斩六将不追究,关羽欠下曹操的人情债如此不一般,真君子关云长岂能无动于衷?
  如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曹操也是毁誉参半,不过,在赤壁之战的逃亡路上,他的三笑,还是可圈可点。
  刘备留下的悲剧
  所谓“誉满天下者,往往也是毁满天下”,或许与出身“正统”大有关系,刘备的公众形象却一直不错。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我辈一样,刘备同样有着不少缺点,作为统帅,有的甚至是致命的缺陷。从高希希版电视剧 《三国》 看,我以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不懂辩证法,这是刘备留下的大悲剧。
  刘备非常重情义,已是众所周知。也正是因为把情义看得特别重,他才以德著称,以哭闻名。遇上部属遇难之类的时候,他总是痛哭流涕。坊间所言“刘备的天下——哭来的”,或许便与此有关。
  人应当重情义,但身为一国之君,应当高瞻远瞩,把握辩证法,理性看待私情与大爱,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不为眼前损长远,不因小节坏大体,而这正是刘备所缺乏的,典型的例子便是伐吴。高明的统帅都清楚,在那样的境地下,联吴抗魏,是西蜀的上佳选择。可是,面对义弟关羽、张飞的落难,刘备一怒之下,劳师远袭,大举伐吴,多年来维系的大战略毁于一旦。
  义弟遭到杀戮,自然肝肠寸断,怒不可遏。然而,你刘备是统帅啊,痛定思痛,还是要守住大局。“小不忍则乱大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些都是前人的金玉良言,一国之君无此眼界与胸怀,怎么可以傲视群雄?怎么可以奢谈情义?再者,关羽、张飞之亡,与他们自身的性格缺失不无关联,也就是说,他们自己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关羽位居五虎将之首,恃强傲物,以神勇自居,却不知如此心性,不败则已,一败惊人。他狂妄到了什么地步?不说别的,“女怕嫁错郎”,嫁女是大事,人家堂堂一方诸侯孙权在女儿婚姻大事面前好意提亲,这位红脸关公却辱之以“虎子怎能娶犬女”。拒绝就拒绝,如此伤人家的自尊怎么说得过去?孙权忍得了,部下也难以咽下这口气。
  张飞作为上将军,连后世太监李莲英都不如。李公公在弥留之际,尚且将“事上以敬,事下以宽”作为一生的启示遗留给后人,但张飞是怎么对待部属的呢?他身居高位,依然性情暴戾,其杀身之祸本就是打骂部属引火烧身所致。
  两位义弟的个性特征,刘备自己并非不知情。比如,早在丢失徐州之前,他便很有针对性地给留守徐州城的张飞立下三条军令,即不可饮酒致醉,不可暴怒任性,不可打骂军士。可是,大任面前,张飞没有做到,已经酿成大祸。前车之鉴,刘备岂可一错再错,危难之时再度委以重任?刘备难道不知,知人善任、粮草先行、赏罚严明原是战争三要素,自己的兄弟屡屡违犯军规而不受重罚,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刘备重视兄弟情,可是他是否明白,爱一个人,更应该知人善任,不堪委以大任而强任之,最终即便不是如诸葛亮那般亲手“挥泪斩马谡”,也将置马谡于敌人的屠刀之下,如此结局能算是重情义么?
  总之,关、张之死不能全怨孙权,不能一古脑儿全推给孙权。张飞之死, 则本是他自己的下属所为,基本与孙权没有干系,虽然杀人者后来意欲投靠东吴。再说呢,刘备大举进攻的荆州,原就是从东吴借来的,守住自己的东西合乎情理。且孙权为大局计,本已纡尊示好,为示诚意,还表示把妹子送回给刘备。奈何,刘备意气用事,一意孤行,不仅打破规矩斩杀来使,而且在诸葛瑾前来议和时,连自己的军师诸葛亮也一并羞辱。重感情是要的,过于感情化就不足取了。一个统帅,如果成天责怪别人,不检讨自己,败亡是免不了的。
  分析刘备在私情面前的表现,其实是有来由的。我以为,这个来由便是刘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家国分离式思维模式。由于过于狭隘,这种思维模式在短期内可能会有奇效,能够以结义的名义聚敛人心,时间一长,其命运则将是“成也在义,败也在义”。同样是因为不当的私情,在诸葛亮力谏维持孙刘联盟、共同抗曹时,一叶障目,他接二连三地羞辱诸葛亮。甚至当自己快要摔倒、诸葛亮前来搀扶时,他还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说没人扶他也能够行走。诸葛亮何许人也?他的睿智固然超群,更让人钦敬的是他的忠诚。即便刘备死后,面对无所作为的阿斗,他也没有异心。如果他没这样的器量,也效仿当时盛行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恐怕刘家天下早就改姓了。还是由于刘备的一意孤行,庞统为了成就他的“仁义之师”,不惜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使之免于陷入不义。不知是不是仍然由于囿于眼前的私情,还是真的不明大体,刘备竟然认为联强抗弱才有出路。大是大非面前把持不住,刘备的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曹操曾经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也许抬举了刘备。对于统帅来说,坚忍与沉稳不可或缺,刘备恰恰因为不懂辩证法,屡屡为一时怒气所误。就此而言,他既不如曹操,也不如司马懿,更不如孙权。曹操告诫,“记住,不要愤怒,愤怒会降低你的智慧;也不要恨自个儿的敌人,因为仇恨会使你丧失判断力。与其恨自己的敌人,不如拿他来为我所用。”而那个老是病蔫蔫的司马懿,诸葛亮在世时,他将其引为知音,且深知“孔明不在,陛下杀我”的基本道理;诸葛亮死了,更是惺惺相惜,“这种人千年难遇,活着可恨,死了可惜。”孙权则在联蜀无望之时,居然连苟且降魏的事都容得下。与他们三人相比,刘备表现怎么样?他在穷途末路之时,方才完全相信了诸葛亮,托孤,联吴,彻底地“I服了YOU”,可惜已经迟了。
  刘备无疑是一个英雄,只是,他的辩证法学得不好,一辈子在仁义的刀尖上舞蹈,做得实在是辛苦。他不像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那般洒脱,也不像曹操的儿子曹丕,一句“你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今天做的事情,远远高于廉耻”,使他摆脱了许多羁绊。不过,虽然如此,刘备却因此可爱了许多,这便是历史的悖论。
  陆逊哪里“略逊”
  陆家有两个人物自小就植入了我的脑海之中,一个是南宋的陆文龙,枪使得好;另一个便是三国的陆逊,仗打得好。
  陆逊这个人名字取得谦虚,谐音“略逊”,这大概是他的父亲太低调了。
  从长大成人后的能力素质看,恰恰相反,陆逊实在是不同凡响。事在人为,人因事显,说陆逊并不逊色,当然要看他做出了什么大事。乱世之中许多人都是一战成名,身处战事纷飞的三国,能征善战当然是大本事,陆逊正是这么一位有本事的人。
  三国中三次著名的火攻,一是赤壁之战,二是彝陵之战,三是上方谷之战。三次都很出色,不过,最后一次眼看要成功之时,因为忽降天雨而功败垂成,诸葛亮没能烧死司马懿,六出祁山终告失败。前两次虽然都成功了,但火烧赤壁是孙刘联盟两家的力量,周瑜和诸葛亮两位大谋臣共同导演,火烧彝陵则是东吴与西蜀单挑,一对一的PK更显主角的不俗,这个主角便是陆逊。这位没打过什么大仗的书生,居然将风头正劲的刘备杀得元气大伤。彝陵之战,陆逊一举成名,丹青留芳。一个人一辈子有这么一件大业,也就够了,你说他侥幸么?可为什么别人没这么侥幸?所以,应该承认,陆逊即便“略幸”,也决不“略逊”。
  所谓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在东吴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陆逊出场了。如同诸多英雄出场前常有的波折一样,陆逊的出场也颇费周折。其实,吕蒙死后陆逊曾有机会一展才华的,但其时的孙权踌躇满志,他有感于此前几位大都督风头太劲,自己似乎大权旁落,索性不设大都督一职,从而断了陆逊的念头。这样一来,陆逊似乎没戏了。历史似乎有意要成全陆逊,当刘备带领大军杀向东吴时,陆逊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当然,这个时机来得辛酸。在东吴将士出征之时,陆逊装疯,哭称将士们将有去无回,这样带有诅咒的话是很犯忌的,好在遇上的是胸襟博大的孙权,没有要了他的脑袋。当出征的将士一败涂地时,孙权彻底明白了,陆逊这厮敢于死谏,一定是有着相当的把握,于是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全权委托陆逊迎战。机会来了,陆逊开始运筹帷幄。
  真应该为陆逊庆幸,他遇上了孙权这样同样有非凡见识的人,要不,陆逊或许早就“出师未捷身先死”。强敌面前,陆逊节节败退,加上资历浅,一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很不服气,屡屡违抗军令,差一点要打乱陆逊的战略部署。这个时候,凭着对目标的专注,凭着孙权的信得过,陆逊挺住了。重压面前,他沉住气,坚忍不拔,屡败不乱,终于在东吴处于生死攸关之际,一战功成万古名。彝陵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著名战例,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也成了耀眼的明星。
  身居彝陵之战那样的劣势,陆逊这样一介无功足以服众的书生,能够不乱阵脚,始终按照自己的既定部署步步为营,其卓越的掌控力与自制力令人称叹,难怪熟谙三国历史的罗贯中说,“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如此能人,又岂能说“略逊”?
  (选自《虫心雕文》/陈相飞 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5年12月版)
其他文献
一个是挈妇将雏走上逃难之路的书生,一个是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战地记者,两位同是浙江一师出身的故交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意外相逢,本是难得的幸事,岂料共聚晚餐之后,分隔异地的两人忆及此事时,有不同观感。从 《一饭之恩》到 《一饭之仇》,两人在报纸上你来我往,引发一场争论,此后便形同陌路,乃至绝交。丰子恺、曹聚仁两人因何断交,时至今日,仍有相关研究者关注。丰子恺先生幼女丰一吟长期致力于研究父亲生平与创作,本
儿女四散,各谋生路,有毁有誉;孙辈曾孙,几经沉浮,重获平静  一百年前的6月6日,袁世凯带着他破碎的皇帝梦离开人世。“他如果不做皇帝,中国也不会分裂,他自己可能也不会暴卒。”美籍华裔历史学者唐德刚如此评说。一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却有可能打乱历史的进程。袁世凯在百年前中国剧变之时,无疑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这是他的能耐,也带来了他的复杂。“历史人物至少要一百年后才看得清楚。”他的曾孙袁宏宇这样说。
摘 要:自 2015 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互联网 ”已渗透各行各业。“互联网 ”对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产生了巨大影响。2018 年 4 月,教育部发布了 《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了“三全两高一大 ”的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了2.0时代。目前,许多中小学正处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摸索阶段,积极探索“互联网 ”背景下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不断推进
《知堂回想录》 乃是周作人晚年应时居香港的曹聚仁邀约而作,1962年11月底完稿后,发表与出版屡遭挫折。直到1970年5月,全书方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整体推出。而曹聚仁约稿之际答应连载的香港 《新晚报》,尽管总编辑罗孚出于谨慎,等到审读过全稿才签发,但1964年8月1日开始的刊载,不过持续了一个多月,即被当时北京的中宣部叫停。随后爆发的“文革”,不但使周作人死于非命,其“汉奸文人”的身份,更使这
摘 要: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运用,要求学生使用特殊符号标注出重点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专注力,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同时,批注式阅读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文本作者等之间的情感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虽幸福的概念无法用一個词语去诠释,但我所理解的幸福却是相互的,在我们带给学生幸福的同时,他们也会悄悄地把幸福传递给我们。  一、《给予是快乐的》教学  老师:今天有一个小组还没抢到一分,我想给他们个机会,你们觉得可以吗?  学生:好!  老师:你们来说说该怎么给?  “猜谜。”  “唱歌。”  ……  “要不让他们朗读课文吧!
追溯到民国初年,不论是除夕还是大年初一,政府各个机构都要正常上班。除夕时,若是发现有公务员不在岗,这个人可能就要下岗了。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宣布废除旧历改用国历(公历),并决定把公元1912年定為中华民国元年,把1月1日叫做“新年”。但是,因为民间习惯使用农历,仍然把农历正月初一当作传统“新年”,所以袁世凯上台后,便把农历正月初一即传统“新年” “春节”改称。南京国民政
摘 要:在高三数学微专题复习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深度学习的理念为引领,通过灵活应用自测反馈、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知识迁移的层次,达到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精神、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深度学习;微专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7-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
摘 要:课堂上教师充满“语文味”的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教师来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能传递信息,能抒写情怀,能规范表达。小学语文评价语必须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评价传递各种语文信息,让评价语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成为促进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支架,从而引领学生提升语
1968年年初,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且从此杳无音信。七年后,萧华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作为中央领导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国庆观礼台上。七年里,萧华去了哪里?他又是怎么度过这漫长的七年的?  萧华,十三岁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十七岁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二十二岁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三十九岁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不仅身经百战、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