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尴尬,问题颇多。此文就目前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关键词: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应对办法中图分类号:G633.3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了突出这一导向,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凸显专业课而弱化基础课。在中小学阶段处于主导位置的语文课,现在在中职教育中却处于尴尬的边缘位置。在中等职业学校究竟还要不要开设语文课,它应该被置于一个什么样的合理位置.笔者认为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是其正确的出路。
一、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1.学生"学"的现状
中职校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分流生"(即提前一学期未参加升学考试就进入中职校),且这些学生在初中已基本被"放弃"。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据我校对当前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认为读书目的是混日子的占6.41%,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占14.10%;这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据调查,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只占8.49%;这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调查表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竟占到21.79%。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了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目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句、段、篇章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够好,更不善于谋篇布局,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因而多数学生表现为书写过差、错别字太多,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太低,直接制约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2.相关知识积累欠缺
面对汹涌的经济大潮,中职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白日化,生源大多为在农村初中学校被"淘汰"的"差生"。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人文基础不被重视的农村,所以多数呈现出语文学科基础薄弱的现状。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学生分不清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有的学生写不出超过二百字的作文,作业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比比皆是......这其中虽然不乏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轻文倾向严重的客观情况。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有一些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学习《长江三峡》,需要了解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史实,才能领悟"只要在汹涌的波涛中掌握一条前进的规律就能战胜大自然"的言外之意,学习《荷塘月色》要了解"大革命"时期的白色恐怖,能明白作者需要借"荷塘"这一理想世界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加之对这方面知识知之甚少,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如把"司马迁"和"司马光"混为一谈,把太平天国里的"天京"当成"天津"。基本常识的缺失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游离状态,思想无法集中,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便逐渐失去了兴趣。
3.教师"教"的现状:鉴于上述缘由,语文教学不被重视,加之多数文化课教师对专业缺乏了解,因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辑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得支离破碎,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锁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许在应试中能加上一定的法码,然而未必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据调查,有29.49%的学生把"老师讲的不合胃口"作为上课讲话的理由;有42.31%的学生把"上课没有吸引力"作为不喜欢老师的理由;更有67%的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之后,自己的语文水平没有提高。总之,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与未来社会的人才规格尚存在着一段不小的距离。
那么,针对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可采取哪些对策呢?
二、应对方法
1.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正确认识它的性质,对于教学体系的设置、教学课程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试想,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水平差,他又如何能看懂题目的意思?如何能写好一篇试验报告?......大量事实证明,其他学科不好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而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却很难学好其他学科。因此,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保证,是数理化等其它基础学科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是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虽然职业学校不是以培养干部为目标,但当今的中国社会缺少的不是"简单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型、复合型工人。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其他能力的培养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今天,如果说学生是每个学校生产出的"产品",那么企业则是"上帝",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服从企业的需要。当今企业缺乏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应孤立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将它们与机械制图、公差配合这些专业课程隔绝开来,而应将它们逐步融合,重新组合,树立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岗位能力的新理念。語文老师可以训练学生写实验报告,写科技小品文,将语文知识与自然科学中的新技术革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新风尚。
3.重视教学研究
当前中职校的语文课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调落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降低问题的难度,多设计启发式的问题。此外,应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改变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让学生的心灵得以释放,共同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4.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去向,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大幅度滑坡和参差不齐的现状。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选择逃避当然无济于事,唯有因材施教方为上策。中职学校由于语文课时有限,想在短时间内弥补学生以往语文学习的差距不太现实,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强化应用文教学、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应用文是人们在当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从简单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应用文教学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熟悉其行文规格,在教学训练中培养出写切合实用的应用文的能力。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应用文教学不需要太多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一个分不清比喻和拟人的学生照样可以写出一张合格的请假条,一份详尽的工作计划。
在当今这样一个现代信息社会里,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怎么说得准确,说得流畅,如何听得全面,听的明白,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交际效果。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通过自我介绍、演讲这样的口语训练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口语水平,在求职面试时,经过系统口语训练和未经过口语训练的学生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总之,我们要打破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了突出这一导向,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凸显专业课而弱化基础课。在中小学阶段处于主导位置的语文课,现在在中职教育中却处于尴尬的边缘位置。在中等职业学校究竟还要不要开设语文课,它应该被置于一个什么样的合理位置.笔者认为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是其正确的出路。
一、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分析
1.学生"学"的现状
中职校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分流生"(即提前一学期未参加升学考试就进入中职校),且这些学生在初中已基本被"放弃"。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据我校对当前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认为读书目的是混日子的占6.41%,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占14.10%;这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据调查,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只占8.49%;这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调查表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竟占到21.79%。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了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目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句、段、篇章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够好,更不善于谋篇布局,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因而多数学生表现为书写过差、错别字太多,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太低,直接制约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2.相关知识积累欠缺
面对汹涌的经济大潮,中职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白日化,生源大多为在农村初中学校被"淘汰"的"差生"。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人文基础不被重视的农村,所以多数呈现出语文学科基础薄弱的现状。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学生分不清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有的学生写不出超过二百字的作文,作业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比比皆是......这其中虽然不乏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轻文倾向严重的客观情况。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有一些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学习《长江三峡》,需要了解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史实,才能领悟"只要在汹涌的波涛中掌握一条前进的规律就能战胜大自然"的言外之意,学习《荷塘月色》要了解"大革命"时期的白色恐怖,能明白作者需要借"荷塘"这一理想世界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加之对这方面知识知之甚少,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如把"司马迁"和"司马光"混为一谈,把太平天国里的"天京"当成"天津"。基本常识的缺失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游离状态,思想无法集中,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便逐渐失去了兴趣。
3.教师"教"的现状:鉴于上述缘由,语文教学不被重视,加之多数文化课教师对专业缺乏了解,因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辑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得支离破碎,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锁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许在应试中能加上一定的法码,然而未必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据调查,有29.49%的学生把"老师讲的不合胃口"作为上课讲话的理由;有42.31%的学生把"上课没有吸引力"作为不喜欢老师的理由;更有67%的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之后,自己的语文水平没有提高。总之,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与未来社会的人才规格尚存在着一段不小的距离。
那么,针对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可采取哪些对策呢?
二、应对方法
1.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正确认识它的性质,对于教学体系的设置、教学课程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试想,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水平差,他又如何能看懂题目的意思?如何能写好一篇试验报告?......大量事实证明,其他学科不好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而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却很难学好其他学科。因此,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保证,是数理化等其它基础学科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是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虽然职业学校不是以培养干部为目标,但当今的中国社会缺少的不是"简单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型、复合型工人。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为其他能力的培养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
2.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职业教育走向市场的今天,如果说学生是每个学校生产出的"产品",那么企业则是"上帝",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服从企业的需要。当今企业缺乏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应孤立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将它们与机械制图、公差配合这些专业课程隔绝开来,而应将它们逐步融合,重新组合,树立所有课程的学习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岗位能力的新理念。語文老师可以训练学生写实验报告,写科技小品文,将语文知识与自然科学中的新技术革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新风尚。
3.重视教学研究
当前中职校的语文课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调落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降低问题的难度,多设计启发式的问题。此外,应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改变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让学生的心灵得以释放,共同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4.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去向,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大幅度滑坡和参差不齐的现状。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选择逃避当然无济于事,唯有因材施教方为上策。中职学校由于语文课时有限,想在短时间内弥补学生以往语文学习的差距不太现实,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方法是强化应用文教学、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应用文是人们在当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从简单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应用文教学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熟悉其行文规格,在教学训练中培养出写切合实用的应用文的能力。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应用文教学不需要太多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一个分不清比喻和拟人的学生照样可以写出一张合格的请假条,一份详尽的工作计划。
在当今这样一个现代信息社会里,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怎么说得准确,说得流畅,如何听得全面,听的明白,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交际效果。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通过自我介绍、演讲这样的口语训练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口语水平,在求职面试时,经过系统口语训练和未经过口语训练的学生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总之,我们要打破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